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球结膜瓣移植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原发性翼状胬肉45例(50只眼),随机分成两组,A组22例(24只眼),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B组23例(26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后随访2年,观察术后患者自觉症状、角膜愈合情况,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增生。结果随访观察2年,A组复发2眼,复发率8.3%,B组复发3眼,复发率11.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球结膜瓣移植治疗良好,复发率低,二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简介: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的无拘束、可复性大鼠急性重症胆管炎(ACST)模型。方法将按月龄、体重相近两两配对同窝饲养的26只大鼠分为两组:ACST模型组(ACST组,n=13)和假手术组(SO组,n=13),两组均进行颈外静脉置管建立无拘束模型。ACST组于胆总管结扎后0h、24h、48h、72h监测胆总管压力;两组分别于胆总管注射内毒素后0h、12h、24h、48h采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并于造模后24h、72h分别行肝脏病理学检查。结果ACST组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胆总管压力逐渐提高,至72h达到(11.00±0.72)cmH2O,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0.69、6.21、13.41,P均<0.05);ACST组大鼠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血清TBIL、ALT和TNF-α水平逐渐上升,不同时点均明显高于SO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7.28、12.04、11.88;10.03、28.18、20.55;14.27、20.67、36.89,P均<0.05)。病理学检查亦证实:ACST组于造模后24h即有肝细胞轻度水肿,炎细胞浸润;造模后72h可见肝细胞大片状坏死,汇管区炎细胞浸润明显。而SO组24h后大体观察未见明显异常,72h后较前无明显病理变化。ACST组术后24h、72h较同一时点SO组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00、7.23,P均<0.05);且72h肝组织损害程度积分高于24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结论ACST模型能够模拟临床,基本能反映人ACST的早期病程和病变,也适合ACST术后做进一步的实验性研究。
简介:目的:探索相对稳定性强、一致性好的大鼠角膜碱烧伤动物模型。方法:将87只SD大鼠分为角膜缘碱烧伤20s组(A组。34只),角膜缘碱烧伤40s组(B组,23只),角膜中央碱烧伤40s组(C组,30只),用浸润1mol/L氢氧化钠的滤纸片,分别烧灼大鼠角膜缘和角膜中央,术后7d裂隙灯显微镜观察角膜透明度、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情况,并记录上述指标。结果:角膜缘碱烧伤(B组)较角膜中央烧伤(c组)溃疡发生率、角膜穿孔率和角膜上皮荧光素钠染色阳性率高,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角膜缘烧灼时间长组(B组)溃疡发生率及角膜穿孔率高于角膜缘烧灼时间短组(A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烧灼角膜缘和角膜中央(A,B,c组)均能诱导出角膜新生血管。结论:对于研究角膜新生血管的动物模型,以选择3mm圆形滤纸片角膜中央烧伤为佳;对于研究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所致角膜病变的实验,以选择环形滤纸片放置于角膜缘20s为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观察。方法按病例入选标准选出36例前交叉韧带完全损伤的患者进行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手术。结果36例均获得3个月~36个月随访,平均26个月。优28例,良5例,可3例。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髌前疼痛,1例并发膝关节伸直型僵直,经关节镜下松解后有效改善。结论关节镜下自体骨——髌腱——骨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取材方便,是恢复膝关节功能的理想方法。
简介:摘要肾脏移植后的早期通常是指移植手术后的1-2个月。这一时期的护理和观察与一般性质的外科手术后的护理有些不同。由于移植受者为终末期尿毒症,尽管术前受者均通过了充分的透析治疗,但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高肾素型高血压以及循环系统不稳定性,因此,术后要特别重视心血管方面的护理;移植肾经历的离体缺血、低温灌注保存以及血循环的手术重建过程,对缺血缺氧和毒性物质极为敏感,容易造成移植肾小管坏死;移植术后应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有可能导致受者骨髓抑制,药物性肝、肾损害,继发感染以及类固醇药物副作用。因此应极为重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近期观察,制定缜密的护理计划,努力消除不利因素提高肾移植成功率。
简介:以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材料,采用电刺激跳跃法建立末端病大鼠跟腱损伤模型.通过动态观察造模后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过程中胶原Ⅰ和胶原Ⅲ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的变化,探讨胶原在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显示:(1)在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过程中胶原Ⅰ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和蛋白含量的变化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规律,表明胶原Ⅰ在跟腱早期修复过程中被抑制,(2)胶原Ⅲ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和蛋白含量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特点,提示胶原Ⅲ在跟腱修复的早期阶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修复的前7d效果非常明显:(3)末端病大鼠跟腱修复初期胶原Ⅰ合成被抑制和胶原Ⅲ含量的增加,表明胶原Ⅲ能代偿被抑制合成的胶原Ⅰ,积极参与肌腱的再生,直至胶原Ⅰ代谢被激活后,两者共同促进肌腱的修复.
简介:目的研究杜鹃素在正常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杜鹃素单剂量ig给予大鼠后,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的杜鹃素,通过DAS软件程序模拟计算,得出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模型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α=(0.33±0.10)h,t1/2β=(15.22±8.98)h,CL/F=(14.89±3.45)L/(h.kg),Cmax=(1.61±0.14)mg/L,Tmax=(0.25±0.01)h,MRT(0-t)=(2.35±0.08)h,AUC(0-t)=(3.06±0.16)mg.h/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HPLC方法专属性强,简便、准确,可用于杜鹃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大鼠ig给予杜鹃素后,其在血浆中分布较快,半衰期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