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这是廖沫沙挽吴晗诗的头两句。一个剧本引起一场批判,一场批判引发一场政治运动,这在中国历史上应是绝无仅有的。然而这却真实地发生在吴晗身上。作为一名明史专家,一名政府的高级官员,一名在中国现代社会变迁过程中选择进步、向往光明的爱国知识分子,吴晗以他的忠诚与敬业,最终成为20世纪中叶中国历史上的悲剧式人物。当然,吴晗的悲剧,只不过是时代悲剧的一个投影。因而,反思吴晗,就是在反思一个时代。假如有助于中国人从思想意识深处,彻底

  • 标签: 吴晗 中国历史 时代悲剧 爱国知识分子 变迁过程 政治运动
  • 简介:《宋高僧·行满》所载“行满”为“万州南浦人”是错误的。日本《明匠略传》以及《法记》等所说行满为苏州人是正确的。行满师承的是天台宗九祖荆溪湛然大师,绝不是石霜门下的高僧。智者院不是行满的栖止之处,其栖止处应为乃师荆溪湛然的所居之处。行满的生年是大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卒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84岁。

  • 标签: 行满 《宋高僧传》 湛然 石霜
  • 简介:曹丕的、邯郸淳的和无名氏的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三部小说,笔者对它们的成书年代作了具体的考证,得出如下结论:成于东汉建安二十二年至魏黄初七年间(217-226),成于魏黄初五年至正始二年间(224-241),成于三国吴初.

  • 标签: 《列异传》 《笑林》 代考 三国时期 成书年代
  • 简介:<正>十八世纪问世的《儒林外史》,成为当时的四大奇书之一,“指摘时弊”,塑造典型,值得我们珍视。但它把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归之于科举制度,把社会的丑恶集中于知识分子身上是错误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曾起过进步作用,它打破了

  • 标签: 科举制度 封建社会 进步作用 十八世纪 进士出身 知识分子形象
  • 简介:<正>标志着现代史开端的五四运动,既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深刻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一切古代文化遗产,包括古典小说,都受到重新审视和评价。在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历史潮流里,《儒林外史》受到一致的推崇。应陈独秀之约最早系统地提出文学改革主张的文章——一九一七年一月《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就一扫“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的传统,奉白话小说为“文学正宗”,认为当时白话小说的代表作家吴趼人等,“皆得力于《儒林外史》”等优秀小说。同年《新青年》第三卷第一期上钱玄同的《寄陈独秀》,赞同“小说诚为文学正宗”,认为“旧小说之有价值者”不过《儒林外史》、《红楼梦》第六部。同年《新青年》第三卷第四期胡适《再寄陈独秀答钱玄同》,认为“吾国第一流小说,古人惟《水浒》、《西游》、《儒林外史》、《红楼梦》四部”。一九一八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四期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称扬《儒林外史》是“有价值有生命的”“活文学”,是“模范的白话文学”;赞扬它的“写人物的画工本领。……书中的人物,如严贡生,如马二先生,如杜少卿,如权勿用,……个个都是活的人物。”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最初发难者

  • 标签: 儒林外史 政治运动 吴敬梓 三十年代 二十年 陈独秀
  • 简介:完成于18世纪上半叶的古典名著《儒林外史》,最早注意并描写了回民。通过汤知县发落回民案的情节铺叙及对汤镇台等的描写,较准确地反映了回族民族情感、心理和当时江南地区上层回民的生活习俗

  • 标签: 《儒林外史》 回民 汤知县
  • 简介:在否定了庸俗卑贱的时代士风后,吴敬梓试图在虞博士身上重建新型知识分子人格:以天怀淡定、蔑视富贵、仁者爱人为基本内涵,以儒道互补的文化心态为哲理基础。然而,这个人格范式既缺乏现实条件的支撑,又不能代表历史进步的潮流,注定处于一种软弱无力的状态。

  • 标签: 人格 重建 虞博士 儒道互补
  • 简介:中所描写的民间借贷业务十分频繁,利息标准有一分八厘、二分、二分开外、三分、对扣短票、七扣短票等,其借贷方式有致,利息术语有趣,借贷个性突出,债权债务关系解除方式千奇百异.

  • 标签: 儒林外史 民间借贷 利息标准 借贷方式 了债方式
  • 简介:<正>祭泰伯祠是《儒林外史》中最重要的事件,作者笔饱墨酣地叙述了这一事件的来因去迹。从第三十一回开始,大祭的主角先后登场,各方士子也陆续汇集南京。第三十七回更是全书的“大总汇处”(卧闲草堂本第三十三回总评)。形成了“八音繁会”的高潮。祭祀结束后,参与其事者逐渐风流云散,小说又不断通过他人的缅怀回顾和瞻拜遗址屡屡将此事提起。就艺术水平而言,写泰伯祠大祭的第三十七回在全书中非属上乘,然而其中包蕴的思想文化内涵却极为丰厚。这里既有对程朱理学的尖锐批判,又有封建社会末期知识分子探寻精神出路的上下求索,具有明显的文化批判态势和文化建设热情。

  • 标签: 程朱理学 文化批判 知识分子 封建社会末期 礼乐制度 颜元
  • 简介:汝阴侯夏侯婴,沛人也。为沛厩司御。每送使客还,过沛泗上亭,与高祖语,未尝不移日也。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 标签: 参考译文 参考答案 高中 语文 文言文阅读题 阅读训练
  • 简介:游礼感通四余幼尚异概,长而弥笃。每闻殊方之唱,辄慷慨兴怀。孰谓一朝翻然,自致灭矣。遂得揽椤木,启荒蓁,励蹇忘疲,直登中台之首。于是俯瞰万物。傍眺千里。足蹈风雷之上,志凝霄汉之中,忽然若舍其浮生,迢迢焉似凌乎天庭.始悟壮观之淘,思小大之倾者。虽未睹王山九层之妙,鹫峰鸡足之美,内抚微躬。亦何幸之多也。岂徒干载之一遇,故乃万劫之稀逢耳。但玄枢难兆。幽关罕劈,苟在未晤,虽迩而遐。

  • 标签: 《古清凉传》 中国 古代 散文 蓝谷沙门
  • 简介:六、飞往西安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逼蒋抗日,发动了西安事变。张学良立即向中共中央通报,说他们扣留了蒋介石,并提出八项主张,请中共中央速派代表到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事。

  • 标签: 肤施 抗日救国 曾三 陕北苏区 保安城 西北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七、新疆之行1938年春天,曾三奉命去新疆工作,他在那里度过了两个春秋。1.西出阳关1938年2月,在一个晴朗的上午,曾三由延安乘汽车向甘肃兰州方向驶去。乍暖还寒的延安城渐渐隐上了,曾三的心,随着汽车的颠簸也在剧烈地跳动着,在延安一幕幕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不断地在他的脑海里闪现……

  • 标签: 陈潭秋 曾三 西路军 生活画面 西出阳关 迪化
  • 简介:  老姜者,吾之同桌也.其人相貌不扬,黑里透红的脸上,总镶嵌着让人捉摸不定的笑意,本来就不大的眼睛,加上眯眯的笑态,夸张点说是"一线天",确切点说是"天不亮".唯一让人产生敬意的是那细细的脖子上顶着的一颗大脑袋,脑袋大,聪明!……

  • 标签: 歪传 老姜歪
  • 简介:<正>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的话,对我们今天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重新评价曹操是深有启发的。

  • 标签: 曹操 儒家 公元 袁绍 乌桓 儒法
  • 简介:破山海明,原名蹇栋宇,传为明朝权倾一世的蹇氏家族蹇忠定公蹇义的后裔。明万历25年(1597)正月廿一日出生在大竹双拱桥蹇家坂一个贫苦农民家中,8岁入乡校。14岁父母双亡。依兄嫂度日。19岁出家大竹姜家庵。20岁出川学法。先在湖北黄梅破头山四祖寺、东禅寺住了5年。后在江苏.浙江一带又住了lO年。1632年。36岁的破山学成回川,1653年建成双桂堂。1666年三月十六日午时圆寂。事年70岁。破山海明为明末清初中国佛学大师。中兴临济宗的巨匠。他既师承曹洞宗第二十七代弟子圆澄湛然(1561-1626)大师学佛,又是临济宗一大宗师密云圆悟(1566-1642)的得意弟子。破山一生。据他自述。在浙江、江西.大竹,开县、渠县、开江,泸州.宜宾、丰都,重庆等地建了十五座禅院。仅梁平就建了蟠龙万年寺(1635。城南),太平寺(1634,城南)、中庆寺(1636。礼让),金城寺(1625。金城寨)、双桂堂(1653,金带)等五座寺院。法87人。其弟子中如丈雪通醉等,后来成为中国佛学一代宗师的不乏其人。其子孙繁衍遍及云贵川。遍及大江南北,甚至北美、东亚。他的弟子四处布道说法.建成寺院,仅四川如成都昭觉寺,新都宝光寺、内江圣水寺,重庆观音寺以及峨嵋、乐山的寺院等皆为他弟子重建。他和他的弟子们对明末清初佛教禅宗的复兴起了重大作用。帮史称破山为“小释迦”,是“宰官拜其座下,将军奉其教律”、“师作最丰”、“上自朝廷,下及时巷,近而中夏,远而外国,罔不闻知”的中国佛坛巨匠。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在其《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中认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破山的著作是我们研究明末清初历史的重要资料。破山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书法家。

  • 标签: 弟子 临济宗 佛学 佛教 曹洞宗 观音寺
  • 简介:重雕《清凉》序白马东来.像教流行于中土.玄风始畅。或示禅寂以探宗.或专神化而素法。亦犹水行地中,枝分别派虽异.至于济世利物之功.其归未始不同。故唐刘梦得已为佛法。在九州间随其方而化。因名山以为庄严国界。凡言神道示现者.必宗清凉焉。按经言:文殊师利宅东北清凉山.与其眷属住持古佛之法。降大慈悲以接引群生。或现真容,或来归依,或发祥光.以竦观仰。千变万化,随感而应。有不可形容拟议者。何其异哉。

  • 标签: 《续清凉传》 张商英 中国 宋朝 小说
  • 简介:我这里说的Q不同于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他们是三个中学生,分别叫Q1,Q2,Q3。简称“Q”,又称“Q兄弟”。Q1爱写作,是“Q兄弟”中的老大,在特长班学习。Q2爱古文,在文科班学习,排行老二。Q3比较古怪,他的智商比同龄人高出许多,而情商却和十一二岁的小孩子差不多。每逢考试,Q3在全校理科生中必是第一名,是全校最具“个性”的学生,但在“Q兄弟”中他排名老小。

  • 标签: 校园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