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治疗胃肿瘤的过程中实施热活检钳联合圈套器辅助牵引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治疗有效性。方法:随机将我院收治的胃肿瘤患者91例分成两组,针对参照组45例胃肿瘤患者实施未使用任何辅助牵引技术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针对治疗组46例胃肿瘤患者实施热活检钳联合圈套器辅助牵引技术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两组胃肿瘤患者治疗后的肿瘤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黏膜剥离时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胃肿瘤患者实施热活检钳联合圈套器辅助牵引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有效性较为显著,具有较好的牵引效果,操作较为便利,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利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对胃痞病患者进行干预的作用效果。方法:从我院2022年2月至2203年2月之间接收的胃痞病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进行差异性治疗,对照组选用常规四联疗法,研究组基于此实施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对比各组的治疗结果。结果:首先调查两组患者在Hp根除率方面的数值水平对比结果,经统计比较显示,研究组的根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此外,统计各组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症状积分,经横向以及纵向对比显示,治疗前两组数值差距并不大,干预后研究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最后,从治疗有效率方面对比,经计算分析可知,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水平更高(P<0.05)。结论:在治疗胃痞病的过程中使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可以大幅提升治疗效果,并且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积分,作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在胃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12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258例胃癌术前患者、90例胃癌术后患者、152例胃部良性疾病患者及378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清进行12种肿瘤标志物检测。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CA199(28.7%),NSE(6.2%),CEA(21.7%),CA242(20.2%),HCG(22.5%),AFP(6.2%)及HGH(22.5%)单项指标检出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健康者及胃部良性疾病患者(P<0.05);而胃癌术后患者仅cA199(13.3%)和CEA(21.7%)高于正常健康者(P<0.05)胃癌患者血清CA199和CA242水平明显高于胃癌术后患者(P<0.05)。胃癌患者血清单一指标阳性检出率最高为CA199的达28.7%,而联合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7项指标阳性检出率高达53.5%,与正常健康者(20.3%),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提高胃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并为胃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动态分析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随着上消化道肿瘤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早癌普查的逐步推广,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因此,近年来保留胃功能手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近端胃切除术作为食管胃结合部肿瘤外科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肿瘤学安全性的证实,其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在日益得到重视。相较于全胃切除,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然而,传统的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较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同时也阻碍了近端胃切除术在食管胃结合部肿瘤中的应用。如何通过优化消化道重建方式来降低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本文就目前食管胃结合部肿瘤近端胃切除防反流术式进行了综述。
简介:摘要神经内分泌肿瘤(NEN)是一类可发生于全身的罕见肿瘤,胃NEN则是胃部罕见恶性肿瘤之一。2019年WHO第5版消化系统NEN分类标准更新了胃NEN的分型和若干命名问题。对胃NEN更加精准、科学的分型,也使得胃NEN的外科治疗更加个体化、精准化。一般来说,Ⅰ型胃神经内分泌瘤(NET)常可考虑内镜下切除;Ⅱ型胃NET多因发生于十二指肠或胰腺的胃泌素瘤而产生,需重视原发胃泌素瘤的外科治疗;Ⅲ型胃NET需根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综合考虑手术方式;而对于无远处转移的胃神经内分泌癌(NEC),应积极行外科手术治疗,其手术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可参照胃腺癌标准。对于局部进展期胃NEC,能否行新辅助化疗或新辅助放化疗以充分降期及提高根治性切除率,目前尚未见文献报道。此外,已有远处转移的功能性胃NEN亦可选择根治性切除及姑息性减瘤手术控制激素分泌,改善患者生存。在充分的多学科讨论基础上,综合考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范围、可切除性和功能性是胃NEN外科治疗的重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