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4岁儿童体重状态与早期血压、心脏结构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在队列研究平台上,通过横断面分析儿童体重状态和心血管指标的关系,于2017至2020年在由上海新华医院牵头的“上海优生儿童队列”平台中,对1 477名4岁儿童进行身高、体重、血压测量和心脏超声检查。根据不同体质指数(BMI)进行分类,将研究对象分为5组(消瘦、体重过轻、正常、超重及肥胖),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血压水平及心脏结构功能指标,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儿童血压及心脏结构功能与体重状态之间的关联,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体重状态是否为儿童早期血压升高和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的1 477名儿童中男772名、女705名。男童超重及肥胖115例(14.9%),女童超重及肥胖68例(9.6%)。正常体重儿童916名(62.0%),消瘦75例(5.1%),体重过轻303例(20.5%),超重130例(8.8%),肥胖53例(3.6%)。各组对比发现,BMI越高,4岁儿童的收缩压、舒张压、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后壁收缩期厚度、左心室后壁舒张期厚度、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收缩期厚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越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73、6.59、14.22、4.96、3.01、31.50、39.79、5.91、3.09,均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结果提示,超重及肥胖儿童与收缩压(β=5.2,95%CI 3.6~6.8)、左心室质量指数(β=1.9,95%CI 0.8~3.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β=1.3,95%CI 0.9~1.8)、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β=1.6,95%CI 1.0~2.2)均呈显著正相关。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与正常体重4岁儿童相比,超重(OR=2.37,95%CI 1.27~4.41)及肥胖儿童(OR=10.90,95%CI 4.47~26.60)血压升高的风险均显著更高,但其左心室肥厚的风险均未出现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4岁儿童超重及肥胖与血压升高、心腔内径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增大存在关联。超重及肥胖是4岁儿童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诊断肺心病中心脏超声评价右心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收治的肺心病患者50例与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25例,落实对所有参与者相关资料的分析,将50例肺心病患者按不同的病程,分为急性期患者(25例,观察1组)与缓解期患者(25例,观察2组),将健康者定为对照组。三组参与研究者均开展心脏超声检查,对比三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三组RA左右径、上下径、面积、RA面积、RV基底段横径、RV流出道近端内径、RV中间段横径、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瓣口流速、肺动脉主干内径、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下腔静脉内径相比(P0.05;而FAC、组织MPI、脉冲MPI、TAPSE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相比(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诊断肺心病中心脏超声评价右心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对象为本院收治的肺心病患者50例与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25例,落实对所有参与者相关资料的分析,将50例肺心病患者按不同的病程,分为急性期患者(25例,观察1组)与缓解期患者(25例,观察2组),将健康者定为对照组。三组参与研究者均开展心脏超声检查,对比三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三组RA左右径、上下径、面积、RA面积、RV基底段横径、RV流出道近端内径、RV中间段横径、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瓣口流速、肺动脉主干内径、下腔静脉塌陷指数、下腔静脉内径相比(P0.05;而FAC、组织MPI、脉冲MPI、TAPSE观察1组、观察2组、对照组相比(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心脏康复护理对心脏术后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心脏手术治疗的患者112例,对常规组患者行术后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心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心肌做功指数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水平分别为(0.38±0.09)及(48.27±5.09)mm,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LVEF水平为(46.35±4.35)%,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其生活质量及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分别为(64.46±4.35)分及(93.56±3.26)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心脏术后患者实施基于行为转变理论心脏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同时对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具有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心脏定量(fetal HQ)分析技术在右室流出道梗阻性疾病(RVOTO)胎儿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经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为RVOTO的胎儿55例,根据其是否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分为单纯性肺动脉狭窄(PS)组和动脉圆锥干畸形(CTD)组。在标准四腔心切面,利用fetal HQ分析技术获得舒张末期基底-心尖长度(4CV-Length)、横向宽度(4CV-Width),计算心脏整体球形指数(4CV-GSI)。将左、右心室由基底至心尖分为24节段,利用fetal HQ追踪获得心室内膜曲线,计算得出24节段横向宽度(ED)、球形指数(SI)、短轴缩短率(FS)及其Z-评分。从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方面对RVOTO胎儿左、右心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RVOTO胎儿心脏4CV-Length在正常范围,4CV-Width不同程度增大,GSI下降,心脏整体呈球形改变。PS组左室ED较右室增大,在S5~24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较右室更趋球形;CTD组左、右心室E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较左室更趋球形;RVOTO胎儿24节段FS均不同程度下降,PS组左、右心室在S5~19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D组左、右心室在S1~11节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室较左室下降更明显。结论fetal HQ分析技术能够对RVOTO胎儿心脏大小、形态及功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利拉鲁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共计120只大鼠参与本次实验。依据是否应用利拉鲁肽作为所选大鼠的分组依据,临床组大鼠按照每天每千克100微克的剂量应用利拉鲁肽,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的氯化钠注射液(0.9%),实验时间为四周,记录对照组及临床组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含量、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左室短轴收缩率、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压、N端脑钠肽前体水平、体质量、心脏质量、左心室收缩压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并实施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及临床组大鼠干预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含量、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下降速率、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左室短轴收缩率等方面的数据均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P<0.05);对照组及临床组大鼠干预后心脏质量、左心室收缩压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方面的数据不存在突出的差异,(P>0.05)。结论:利拉鲁肽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脏功能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在改善梗死周边区微循环、减轻容量负荷、保护心脏方面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社区干预对心脏介入术后病人的临床心功能评价状况。方法 采集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专病随访门诊收治的72例使用过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这些患者均在二级以上的医院接受心脏介入治疗,并完成术后随访,后被纳入社区卫生中心随访服务对象。比较随访前后患者血压、临床心功能以及心脏超声等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后,所有患者血压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前后,患者二维心脏超声均无明显差异,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后,研究对象临床心功能发生良好变化,临床意义显著(P<0.05)。结论 社区服务中心通过采用规范、标准的随访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督促、管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病情、控制血压、改善心功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脏康复训练联合健康教育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运动耐力、心脏功能和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行PCI的冠心病患者82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心脏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心脏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两组干预疗程12周。比较两组干预前与干预12周运动耐力、心脏功能、自我管理行为和生活质量变化。结果干预12周后观察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6MWT)[(326.85±31.24)m]长于对照组[(289.95±28.49)m](t=5.58,P < 0.05);观察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59.74±4.23)%]高于对照组[(52.42±3.46)%],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43.21±2.97)mm]低于对照组[(47.76±3.24)mm](t=8.57、6.62,均P < 0.05);观察组患者症状管理[(17.54±2.90)分]、治疗依从性管理[(12.98±1.85)分]、日常生活管理[(18.12±1.29)分]和疾病知识管理[(22.12±2.09)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3.86±2.65)分、(9.85±2.34)分、(14.32±1.67)分、(16.97±3.42)分](t=5.99、6.71、11.53、8.22,均P < 0.05);观察组患者环境[(14.86±2.43)分]、社会[(15.35±2.03)分]、心理[(14.75±2.63)分]和生理[(15.68±2.45)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2.35±2.09)分、(12.49±1.76)分、(11.69±2.45)分、(12.54±2.11)分](t=5.01、6.81、5.45、6.21,均P < 0.05)。结论心脏康复训练联合健康教育可改善冠心病PCI后患者运动耐力、心脏功能和自我管理行为,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简介:【摘要】目的:多项举策改善心脏术后全麻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观察。方法:此次研究对象选取我科在2021年1月开始,直至2021年12月期间入住我科护理的62例心脏术后全麻胃肠功能絮乱的患者,依照红蓝双色球方式将研究对象划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小组存在31例。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形式的护理方法,实验组病人在前者的基础上,选择综合的护理方法,对比两小组病人的临床护理效果、术后初次排气时长、术后初次排便时长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相比于对照组更高;实验组病人的术后初次排气时长、术后初次排便时长相比于对照组更短,护理满意度更高,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对心脏术后全麻胃肠功能絮乱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利于缓解胃肠道反应,增强胃肠蠕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高血压性心脏病(HHD)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HHD患者196例纳入观察组,先后接受心电图、心脏彩超检查。选择同时期接受体检的志愿者90例作为对照组,均接受心脏彩超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HHD的阳性检出率及对心脏不同病变的检查结果;比较两组心脏结构与功能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质量(LVMI)、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左心室充盈峰速(E)/二尖瓣血流舒张晚期左心室充盈峰速(A)}。结果:心脏彩超对HHD的阳性检出率(94.39%)明显高于心电图对HHD的阳性检出率(76.53%,P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纳入者用心脏超声进行诊断。结果 在临床表现中,占比最高的,且最常见的是心悸胸闷(38.33%),其次为心律失常(23.33%),之后为心力衰竭(18.33%)、心室颤动(15.00%),最后为心绞痛(5.00%);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有着种类不同的变化,其中心腔扩大最多(20例),占了33.33%,肺动脉压力增高(13例)和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增厚(10例),占比21.67%、16.67%,心脏阶段性运行障碍(6例)、心脏收缩功能减弱(5例),占了总数达的10.00%、8.33%,瓣膜关闭不全(二尖瓣3.33%,三尖瓣5.00%,主动脉1.67%)。结论 在诊断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时,超声心动图能反映心脏的具体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简介:【摘要】总结1例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护理经验。此患儿出现甲状腺肿大、心动过速,护理的重点包括严格精确用药护理、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时安抚患儿,实施保护性隔离制度,向家属做好患儿出院后的用药指导。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儿住院24天后康复出院,定期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康复运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血压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我科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2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的方式,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运动进行干预。对比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晨峰血压以及心脏功能。结果:观察组在晨峰血压以及心脏功能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模式结合康复运动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晨峰血压以及心脏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优良的效果,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总结1例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护理经验。此患儿出现甲状腺肿大、心动过速,护理的重点包括严格精确用药护理、记录24小时出入量,及时安抚患儿,实施保护性隔离制度,向家属做好患儿出院后的用药指导。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患儿住院24天后康复出院,定期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对早期心衰患者实施治疗期间联合常规康复疗法、减重支持训练施治的优势。方法:本项研究针对我院于2019年12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早期心衰患者,共纳入研究90例。研究时基于治疗方案不同进行小组划分,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45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联合减重支持训练的45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两种施治效果进行统计和对比。结果:康复治疗前的组间左心室形态学相关指标及泵血功能相关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虽均有改善,但明显观察组改善效果更佳,且部分指标的组间对比结果出现差异(P<0.05)。结论:在对早期心衰患者实施治疗期间,于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减重支持训练对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应在临床相关康复治疗工作开展中积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