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一直以来,电气是推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源,电气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行对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然而,电气系统的调度管理,特别是在大规模、复杂的电网系统中,面临诸多的挑战和问题。其中包括如何确保电网稳定性,提高电气供应质量,降低运营成本,以及应对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并网等问题。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工具。智能电网技术借助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自动化设备、高级计量设备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电网的实时监控、精准调度,从而提高电气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智能电网技术在电气系统调度中的实践应用,阐述智能电网技术如何帮助电气系统实现优化调度,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简介:测定并计算了太谷农村蜂窝煤和薪柴两种燃料颗粒物、CO、CH4和多环芳烃排放因子,其中多环芳烃包括16种美国环保局优控化合物、12种非优控母体多环芳烃、12种硝基多环芳烃和4种含氧多环芳烃。蜂窝煤4类多环芳烃化合物的排放因子分别为3.56±5.42、0.73±0.099、0.22±0.48和0.36±0.62mg·kg-1,薪柴为62.6±41.3、20.4±3.61、4.44±6.18和0.84±1.00mg·kg-1。薪柴大多数污染物排放因子高于蜂窝煤,但蜂窝煤多环芳烃排放因子的变异则高于薪柴。蜂窝煤和薪柴多环芳烃排放因子的成分谱有显著差异,除菲、荧蒽和苯并(b)荧蒽为共同优势排放物外,萘、芴、屈和苯并(k)荧蒽为蜂窝煤的特征排放物,芘、环戊烯(c,d)芘和苯并[a]蒽为薪柴的特征排放物。3-硝基荧蒽与3-硝基菲和2-硝基萘分别是蜂窝煤与薪柴排放的主要硝基多环芳烃。母体多环芳烃排放因子的气固比主要受分子量(挥发性)影响,衍生多环芳烃则与取代基的性质有关。蜂窝煤燃烧前期母体多环芳烃的排放因子显著高于后期,两个阶段的总排放因子分别为9.52±12.3和2.54±2.42mg·kg-1,衍生多环芳烃在两个阶段的差别小于母体多环芳烃。
简介:摘要:智能电网技术逐渐成为解决当前电力系统调度问题和挑战的有效工具。该技术为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效率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先对智能电网技术进行概述,并详细描述了其在电力系统调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逐渐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工具。智能电网技术借助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自动化设备、高级计量设备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电网的实时监控、精准调度,从而提高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本研究旨在探讨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系统调度中的实践应用,阐述智能电网技术如何帮助电力系统实现优化调度,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智能电网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电力系统调度中的应用前景。
简介:为了研究土壤和沉积物中凝聚型有机碳(碳黑、干酪根)的含量及其对多环芳烃(PAHs)分布和提取的影响,分别用三氟醋酸(TFA)和在375℃下通氧燃烧的方法从珠江三角洲2个污染土壤和5个河口沉积物样品中提取酸非水解有机碳(NHC)和碳黑(BC);用索氏抽提法和不同溶剂的加速溶剂萃取法(包括连续加速萃取法ASESum和标准溶剂萃取法ASESTD)抽提土壤和沉积物中的多环芳烃,并在不同温度梯度(25℃到150℃)下用水为溶剂加速溶剂萃取其水溶态.结果表明,1)NHC是珠江三角洲土壤和沉积物中总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NHC碳明显高于BC碳。NHC和BC分别占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碳的25.6%~73.8%和4.64%~17.3%.2)3种有机溶剂(丙酮、甲苯1、甲苯2)连续抽提的PAHs含量是索氏抽提的2.11倍;5种ASE方法(丙酮、甲苯1、甲苯2、ASESum、ASESTD)提取的PAHs含量与NHC含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而且比PAHs含量与BC或无定型有机碳(AOC)含量的相关性更明显.3)在不同温度梯度下水溶态PAHs浓度符合Van’tHoff方程.研究说明除了BC外,非水解有机碳对土壤和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和提取具有重要影响.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新能源风电在能源领域的地位日益重要。然而,风电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深入研究了新能源风电并网技术,包括风电功率预测、电力电子设备的应用以及并网控制策略等方面。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探讨了风电并网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如电压波动、频率偏差和潮流分布变化等。进一步,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了一系列提高电网稳定性的措施和方法,如优化电网规划、加强储能系统配置以及改进电力市场机制等。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风电并网技术和有效的调控策略能够显著提升电网对风电的消纳能力,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新能源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简介:以滇池表层水、中层水、上覆水及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TN、NH+4-N和NO-3-N的质量浓度及分布特征,并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氮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在滇池水体中,草海区域氮的质量浓度最高,其次是外海Ⅰ区,区域差异特征明显;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NH+4-N、TN也以草海区域的质量浓度最高,其次是外海Ⅱ区和Ⅳ区,草海间隙水的NO-3-N质量浓度仅为0.60mg/L,与外海质量浓度无显著差别。从垂直方向看,各种形态的氮在表层水、中层水、上覆水中质量浓度相当,而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NH+4-N、TN质量浓度分别为上覆水平均质量浓度的14倍和6倍,间隙水中NO-3-N质量浓度与上覆水平均质量浓度差异不明显。在沉积物-水界面中,NH+4-N平均扩散通量为592.48μmol/(m2·d),呈现出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的氮以NH+4-N为主向上层水体释放的趋势。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电能的需求不断增加,智能电网技术越来越先进。21世纪是一个技术飞速发展的年代,电力设备不断更新,电力消耗也在逐步提高,无论是工业、商业还是家庭,电力消耗都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在这种用电高峰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地分配电力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各大电力公司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已有的电网来满足更多的用户需求,降低其故障率。智能电网具有实时、在线的安全评价与分断能力,并拥有较强的预警与防范控制能力,具有自动故障诊断、隔离与自修复等功能,能够自动地对故障进行检测与分析,自动地隔离故障部件和修复故障,有效地保障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基于此,文章就智能电网技术在电力调度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简介:内分泌干扰物(EDC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具有憎水性、低剂量效应和半衰期长等特征,在全球的土壤/沉积物中已被广泛检测到,并发现已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文重点综合评述了近10年来土壤/沉积物中EDCs的来源、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吸附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EDCs来源涉及农业、工业和生活等多个方面;空间分布上,一般呈近海地区沉积物中EDCs浓度水平较河流底泥及土壤低,而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土壤/沉积物中EDCs浓度亦较高;EDCs的吸附受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EDCs自身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一般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成熟度、土壤颗粒的比表面积与其吸附能力呈正相关,黏土矿物类型对EDCs的吸附也有重要的影响;EDCs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疏水性和结构特征有关;温度升高和溶液pH值增加都不利于EDCs的吸附,而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对其吸附起着促进作用。土壤/沉积物对EDCs的吸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对其吸附特性需要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