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建构媒介存在论的目的是为新媒介文艺研究奠定哲学基础。媒介存在论是相对于媒介认识论、媒介本体论而言的,以现代哲学存在论为依托的一种后形而上学媒介哲学思想。媒介哲学的相关讨论和传统本体论向现代存在论的转型研究构成了媒介存在论提出和研究的主要理论语境。媒介存在论由“存在即信息”、“媒介即信息”、“媒介即存在”三个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命题构成。媒介存在论认为:存在可以通过存在者的信息活动得到阐释。任何信息都是媒介中的信息,不存在媒介之外的自发、自在的信息。当存在者发挥媒介性功能时即为媒介。居间、谋合、容纳、赋形、生产等活动性质构成了媒介之为媒介的“媒介性”。在媒介性存在关系中存在方可显现。处于媒介位置的此在、语言等媒介性活动构成了存在的重要展开方式。媒介在根本上即存在“在起来”的境域,存在即存在者的“媒一介”化活动方式。
简介:当代红学研究者引《慈竹居零墨》等清人文献一般都是为了追溯“红学”一词的起源,很少追问为什么其中涉及的朱昌鼎会从“经学”转向“红学”。本文结合新发现的清人陈忠倚所辑《皇朝经世文三编》中收录的朱昌鼎“经学”范文《格致公例》,尤其是光绪二十三年《万国公报》上刊载的朱昌鼎《(中东战纪本末)序》,对此问题进行辨析,进而阐释“红学”诞生时的文化语境。
简介: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种重要的当代美国小说创作形式。在人物概念和人物刻画上,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既有明显不同之处,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到现代主义小说,再到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然后再到新现实主义小说,小说人物概念历经"人"、"人格"、"人影"和大写的"入"的转变。在人物概念看似回归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人物概念的过程中,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实现了超越,主要表现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兼收并蓄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和后现代主义实验小说的人物刻画手段,塑造了兼具内在和外在特征、富于立体感的小说人物,凸显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小说的创作走向。
简介:(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陶晶孙可以说是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其自身经历和文学创作都实践着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混血儿"的定位。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顶着"汉奸"、"落水文人"的污名,相关研究也非常匮乏。尽管这些年来关于陶晶孙的研究渐渐多了起来,但往往都集中于他1940年代之前的文学活动以及1950年代之后的日文作品,对于其"附逆"时期1940年代的创作或很少涉及或语焉不详。1992年刘平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第4期上发表《陶晶孙的文学创作及文学活动》一文,从陶晶孙1920年与郭沫若等人创办同人杂志《Green》到陶去世后由其妻整理出版的《给日本的遗书》,
简介: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1月19日在北京召开。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郭声琨在会上强调,全国公安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学习贯彻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刻牢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以党和国家二I:作大局为重,以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稳中求进、开拓创新,积极推动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打造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过硬队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