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为提高大凌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水平,在水土保持信息资料收集与抽样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RS、GPS与GIS技术,构建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利用了RS技术信息丰富、宏观性强等特性,还充分发挥了GIS具有的强大空间分析和管理功能。通过高效科学的管理决策过程,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数据信息基础和更新方法基础,实现全流域水土保持信息资源共享及动态更新、动态管理和动态监督,从而使辽西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管理实现了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 标签: 水土保持 3S 大凌河流域
  • 简介:在联合国全球千年生态系统评价中,干旱生态系统和土地退化、荒漠化是其主要内容.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价基础上,分别介绍如何正确理解荒漠化、荒漠化成因、荒漠化影响范围、荒漠化对生态系统及其人类社会影响、荒漠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关系、未来不同发展途径对荒漠化影响以及如何防治荒漠化等问题.

  • 标签: 荒漠化 生态系统评价 全球变化 联合国
  • 简介:土壤-植被-大气传输(SVAT)模型对于研究大气水、植物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植物耗水过程与生态需水规律、生态系统与局地气候的反馈机制、土壤水分与植被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具有十分重要作用。SVAT模型经过“水桶”模型、生物物理学模型以及生物化学模型3个阶段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由最初的单层模型发展到双层模型、多层模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文总结了SVAT模型主要水热过程的参数化方案,模型的应用研究、比较以及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并提出下垫面不均匀性、模型的简化、模型的全面性、模型的验证和比较等亟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

  • 标签: SVAT模型 土壤-植被-大气系统 陆面过程参数化 陆气耦合传输
  • 简介:利用极点排序法对宁夏盐池县四儿滩湿地交错带的边界进行确定,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1)沿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的生境梯度,交错带划分结果为北样线交错带样方为N8~N13,南样线为S15~S24,东样线为E13~E22,西样线为W23~W30.2)4条样线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均表现为交错带>旱生带>湿生带,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旱生带>交错带>湿生带,优势集中性指数均表现为湿生带>交错带>旱生带.3)受人为干扰和地形差异的影响,不同方向植物群落差异较大,北样线和东样线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较高,优势集中性指数较低.

  • 标签: 极点排序 生物多样性 湿地 交错带
  • 简介:TOPMODEL(TopographyMODEL)为一半分布水文模式,是由英国兹里大学的Beven及Kirkby于1979年所发展,可以数学方式表示水文循环过程的模式,其概念简单、参数少、操作方便,近年来模式不断修正改进,更可与数值高程模型与地理资讯系统相配合,因此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而广泛使用。TOPMODEL的应用范围甚广,由文献中得知其应用领域包括:模式评估、气候水文、原理探讨、网格分析与灾害预测等。本文介绍了TOPMODEL模式的原理与应用,并收集相关的文献(2001—2010年),就研究现况予以统计分析,为日后应用此模式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TOPMODEL 地形指数 水文模式
  • 简介:为加快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实现生态恢复,以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为背景,在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设计了生态修复监测系统,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入手,实现动态监测和信息定期更新,为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提供定量数据,从而进一步推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喀斯特 石漠化 生物措施 水土流失监测 GIS RS
  • 简介:生态化学计量学为研究土壤-植物相互作用与C、N和P循环提供了新的思路。利用生态化学计量比相关理论对武夷山41个土壤样品进行研究,发现:1土壤C、N和P平均值分别为25.35±12.59g/kg、2.95±2.12g/kg和0.29±0.11g/kg,变化范围分别为6.07~56.54g/kg、0.67~9.68g/kg和0.06~0.49g/kg;2土壤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9.50±2.89、102.27±65.78和12.67±13.90,变化范围分别为3.92~13.27、20.54~303.53和3.24~62.58;3土壤C、N、P、C/N、C/P和N/P变异系数分别为0.50、0.72、0.39、0.30、0.64和1.10,表明:研究区土壤C和N含量丰富,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较为肥沃,可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学 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系统 武夷山
  • 简介:本文根据东川的地貌特征、气候差异以及耕地面积情况,从节水灌溉对东川农业发展的作用,节水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应用,推广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议几个方面,对东川节水农业的推广与应用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具体措施。

  • 标签: 节水灌溉 农业生态 东川
  • 简介:在水土保持设计工作实践并结合其他尾矿坝工程项目基础上介绍了如何应用不同类型的排渗措施,以降低坝体浸润线,加速尾矿排水固结,提高坝体稳定安全的设计等方面经验和体会。

  • 标签: 尾矿坝 排渗措施 应用
  • 简介:以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方法,研究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及相应的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1)1985-2005年,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草地和农地,占土地利用方式的75%以上,但农地面积总体在减少,林地面积在不断增加;2)聚落为最活跃的土地利用类型,聚落和湿地+水体呈扩张的发展趋势;3)土地利用变化引起区域生态环境效应,20年间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上涨约0.01%,其中森林增加最多,约为0.09%,农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多,约为-0.02%,而生态服务功能中,除了与农地和荒漠相关的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服务功能下降外,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均表现为增加;4)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确定该地区的生态补偿标准约为4亿2732万元。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补偿机制 黄土高原
  • 简介:快速城镇化因大量城镇建设用地的形成而导致其他土地类型减少,并影响着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其进行研究可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政策决策提供信息。作者以位于杭州湾南岸的慈溪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05、2010和2015年3期遥感数据,提取不同时期土地利用信息,分析慈溪市快速城镇化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2005—2015,慈溪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体现在滩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建设用地大幅增加,建设用地增幅来源主要是由滩地与旱地转变而来,快速城镇化使得其他土地的破碎程度增加;2)快速城镇化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显著,2005—2015慈溪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10.02亿元,其中快速城镇化影响占73%;3)围垦滩地造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最大,损失量达4.6亿元,其次是建设过程中对水体的占用。

  • 标签: 快速城镇化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慈溪市
  • 简介:本文就作物残茬还田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增加土壤微生物活性中的应用作了总结,分析了作物残茬覆盖和作物根茬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数量和生物量的影响,以及作物残茬还田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能为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作物残茬 土壤 改良 物理性质 微生物
  • 简介:为提高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的效率和准确性,依据水土保持概(估)算定额和相关规定,运用VisualBasic语言编写程序功能模块,采用Access构建程序数据库,开发了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软件。经测试,该软件能有效减少概(估)算编制的工作时间降低人为误差。这为进一步提高水土保工程概(估)算的效率和准确性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同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工程图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图的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水土保持 概(估)算 VISUAL Basic ACCESS
  • 简介:为解决现行水平截流沟设计方法缺乏合理性和系统性的问题,从理论分析入手,给出坡地水平截流沟的系统设计方法和具体的计算公式。用植被或树木的耗水量结合当地一定保证率下的降雨量作为主要因素确定水平沟的距离;用当地设计保证率下最大一次可能降雨量、最大降雨强度、土壤入渗速率等参数确定水平沟断面尺寸——当量宽度与深度。实际工程应用结果说明利用文中给出的方法和公式进行坡地水平截流沟的设计是可行的。与以往的经验方法相比,该方法更具合理性、可靠性,可应用于生产实践。

  • 标签: 坡地 水平截流沟 水平沟 水土保持工程 工程设计
  • 简介:本文就植物篱在坡耕地水土保持中的应用作了总结,分析了如何选择植物篱模式,植物篱对恢复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植物篱技术的应用前景。

  • 标签: 植物篱 水土保持 坡耕地
  • 简介:长汀县随着水土流失治理从第一、二重山转向远山陡坡地治理的推进,在陡坡治理上应用了小穴播草的模式,即:挖一个穴、撒一把草籽。经治理后的侵蚀陡坡地区在林地生物群落特征、小气候特征、土壤理化性质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陡坡地水土流失治理的进程。

  • 标签: 小穴播草 模式 侵蚀陡坡地 应用
  • 简介: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日趋严重,缓冲带是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最佳措施之一。缓冲带是指建立在河湖、溪流沿岸的各类植被带,包括林地、草地等。本文综述了缓冲带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作用机理,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缓冲带的研究起步晚,存在“定性分析较多、定量分析较少,单因素分析较多、多因素分析较少,理论试验研究较多、应用性示范研究较少”的问题。因此,需要扩展和加深这几方面的研究,取得相应的试验研究数据,以利于这一生态技术在我国的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农业面源污染 缓冲带 机理 现状
  • 简介:台湾水土保持研究开展得早,技术、经验丰富,累积了大量的水土保持优良草种。本文介绍了台湾水土保持草本植物的种类、生态型与分布,以及它们在林下套种、边坡绿化、草坪、崩塌地、弃石区、掩埋场复绿、滩涂定砂方面的应用情况,为福建乃至大陆亚热带气候区水土保持植物的引进和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台湾 水土保持 草本植物 应用
  • 简介:从行业自身发展情况出发,本文对遥感(R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及其集成技术在包括防汛减灾、水资源管理调度和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以及现代化农田水利建设等水利领域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

  • 标签: 信息技术 水利领域 应用 分析与展望
  • 简介:应用遥感(RS)技术实现土地监测,投资少、时间短、效率高,为此南安市成立了国土资源信息监测研究室。本文着重讨论了应用遥感影像进行南安市土地利用分类的信息提取方法,结合GPS和人工调查建立遥感信息识别知识库,提高土地利用遥感分类的精度。还讨论了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 标签: 土地利用 遥感 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