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左旋卡尼汀氯化钠注射液的制备工艺.方法对活性炭用量、pH值、灭菌条件进行了筛选,并考察制剂稳定性.用HPLC法检测含量及有关物质.结果制备工艺采用浓配法,加入0.1%的活性炭,调pH值在5.5~6.5,115℃热压灭菌30min.制剂质量符合药典有关注射剂的质量标准.结论本品制备工艺可靠,适于工业生产.质量可控.

  • 标签: 左旋卡尼汀氯化钠注射液 工艺研究 制备工艺 HPLC法 灭菌条件 有关物质
  • 简介:【摘 要】目的:对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生产工艺的优化进行研究,以提高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成品率。方法:采用正交设计实验法,对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并以成品溶液中可见异物的生成量作为优化标准。结果:药物在生产前进行密闭操作能够有效提高药品的成品生产率。通过密闭操作的药品生产过程,实现了对药物成品率的优化。最佳优化工艺为:生产前密闭循环的金属络合剂 EDTA-2Na浓度为 0.2%、密闭循环温度为 40摄氏度、密闭循环时间 20分钟、灌注时应使温度维持在 40摄氏度、 NaCl的浓度应加入 3%的炭。结论: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生产工艺优化工艺较为简单,可以进行广泛的用于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生产。

  • 标签: 左氧氟沙星 氯化钠注射液 工艺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实验室转移的无菌方法学确认。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无菌检查法-薄膜过滤法。结果:按该方法进行试验,样品的检验量在该检验条件下无抑菌作用。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在实验室转移后,按此方法进行无菌检查是可行的。

  • 标签: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无菌检查法 薄膜过滤法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实验室转移的无菌方法学确认。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无菌检查法-薄膜过滤法。结果:按该方法进行试验,样品的检验量在该检验条件下无抑菌作用。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在实验室转移后,按此方法进行无菌检查是可行的。

  • 标签: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无菌检查法 薄膜过滤法
  • 简介:目的:分析肠杆菌科菌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所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间分离出的25株肠杆菌科菌株,采用改良后的Hodge实验法对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和鉴定,分析其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结果:肠杆菌科菌株对多粘菌素敏感,真敏感率为100.00%;对阿米卡星和复方磺胺甲嚷唑敏感率依次为76.40%和68.20%;而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均为100.00%;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为87.40%;经Hodge检测阳性率为84.00%。结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肠杆菌科菌株在临床上均表现为多重且高度耐药性。

  • 标签: 肠杆菌科 碳青霉烯类 抗菌药物 耐药性 敏感率
  • 简介:目的建立葡萄糖氯化钾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机构制剂规范2002年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的要求进行试验。结果葡萄糖氯化钾注射液对标示灵敏度为0.5Euml^-1细菌内毒素无干扰,可以用原液进行检测。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取代热原检查法。

  • 标签: 葡萄糖氯化钾注射液 细菌内毒素 鲎试剂 干扰实验 热原检查
  • 简介:目的:建立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二部)》(2005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用不同厂家的鲎试剂对不同批号的样品分别进行干扰试验,建立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结果: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质量浓度为0.5mg·mL-1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结论:可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检查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

  • 标签: 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凝胶法
  • 简介:目的:探讨我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和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其耐药率的相关性,为提高碳青霉烯类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统计2012–2016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消耗金额、使用频度、占全部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占比和4种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并将耐药率与使用频度占比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2012–2016年期间,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销售金额增长了97.6%,总使用频度增长了111%,使用频度占比提高了41.5%,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与碳青霉烯类的使用频度占比呈显著正相关(r=0.888,P〈0.05),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与碳青霉烯类的使用频度占比之间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碳青霉烯类的使用对部分革兰阴性菌的耐药率变化影响较大,其临床应用需要加强管控。

  • 标签: 碳青霉烯类 使用频度 革兰阴性菌 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机制以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市(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江市中医院,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分离得到的5000例肠杆菌科细菌开展此次研究,其中有120例美罗培南抑菌环的直径≤20mm,采取抗菌药物试验鉴定确定存在45株CRE,之后实施耐药试验,进行耐药基因筛选,采取PCR法来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与其阳性产物序列。结果:本研究分析发现,CRE对各类抗菌药物(主要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西丁类、碳青霉烯类等)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性,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比P>0.05;PCR法测序发现,存在29株blaIMP阳性菌株,类型均是IMP-4型,存在11株blaKPC阳性菌,类型均是KPC-2型;耐药基因检测发现,存在5株肺炎克雷伯菌Kpn6617(携带2种碳青霉烯酶基因),其他均显示是阴性。结论:细菌耐药是导致碳青霉烯酶出现的最主要因素,主要的酶型是IMP-4,因此要根据细菌耐药的特征给予相对应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利用率。

  • 标签: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耐药机制 医院感染控制
  • 简介:目的:建立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进行试验和结果判断。结果: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稀释2倍时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无干扰,细菌内毒素限值为0.50EU·mL^-1。对5批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常规检查,结果均符合规定。结论:所建立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可用于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

  • 标签: 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 细菌内毒素 凝胶法 干扰实验
  • 简介:摘要中药制剂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且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药制剂型也不断的升级换代,促进了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发展。大孔树脂吸附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大孔树脂吸附法是指20世纪60年代末离子交换技术领域新兴的一种处理技术,该操作工艺成本较为低廉,操作较为方便,树脂使用率较高,尤其适合工业生产,目前,该技术已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和分离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

  • 标签: 大孔树脂吸附技术 中药制剂 应用 分析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治疗以全身用药与局部用药相结合。我院利用聚乙烯簿膜的保漫性能,封包于病人涂药体表,每天更换一次,收到满意疗效。住院时间明显缩短。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寻常型银屑病276例。年龄8~67岁,病程2周~17年。封包组150例,男82例,女68例;对照组126例,男80例,女46例。

  • 标签: 辅助治疗 聚乙烯 银屑病 封包 簿膜 涂药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聚乙烯醇滴眼液的无菌适用性检查试验。采取的试验方法,严格按照2020年版四部药典1101无菌检查法项下的方法适用性试验的各项具体方法和要求操作。本篇论文经过多次试验后,确定采用薄膜过滤法作为本品无菌试验用检查具体方法,无需冲洗液。阳性管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良好,无抑菌效应。先后平行三次试验,共试验9批次,重复性、重现性、回收率都很稳定,试验组样品管、培养基空白对照管、都没有菌生长,表明该试验方法确定下的各项检验条件是最佳试验方法。

  • 标签: 聚乙烯醇滴眼液 无菌检查法 方法验证       
  • 简介:1例40岁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因手足麻木给予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滴注约1min,即出现剧烈腹痛、面色潮红、呼吸困难,颈部出现皮疹,BP60/40mmHg。立即停止静脉滴注。予以对症治疗。30min后,症状明显好转,患者BP100/70mmHg,皮疹消退。次日,患者病情平稳。

  • 标签: 红花黄色素氯化钠注射液 过敏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出血(ICH)应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总共抽取60例病例展开研究,年限截止为2021.02~2022.02,均以ICH确诊,对比研究以随机法展开,分为对比组(30例)与分析组(30例)。分析组应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对比组应用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研究结束后对比认知和神经功能评分及疗效等数据,以评定效果。结果:研究结束后,2组对比认知和神经功能评分及疗效等数据,分析组优于对比组(P<0.05)。结论:ICH应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脑出血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4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给予对照组注射用血栓通,给予观察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并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NIHSS评分、ADL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中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中使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能够有效的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升,降低不良反应出现的概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NIHSS评分 ADL评分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目的:建立了胃溶型丙烯酸树脂单体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分析了国内外产品并对国内产品的单体残留去除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采用HPLC法对市售产品进行检测,色谱柱为WatersXBridgeC18(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pH2.0磷酸盐缓冲液(55∶45,v/v),流速为1.8mL.min-1,检测波长为205nm,柱温为30℃。采用重结晶对国内产品单体残留去除并进行单因素考察。结果: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丁酯在高低浓度范围内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7~0.9999,回收率为96.7%~103.2%,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良好。去除后产品的单体残留显著降低,单因素考察确定活性炭用量为0.5%,温度为50℃,处理时间为1h,处理pH为1.0,搅拌速率为1800r.min-1,聚合物溶剂比为1∶20(w/w),其去除效果较好。结论:HPLC法简便快速,灵敏可靠,适用于胃溶型丙烯酸树脂单体残留的检测,重结晶法对残留单体的去除简单有效。

  • 标签: 胃溶型丙烯酸树脂 单体残留 HPLC法 去除
  • 简介:大孔吸附树脂是一类不溶于酸碱及各种有机溶剂的有机高聚物吸附剂,具有诸多优点,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对其分离纯化中药有效成分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为其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大孔吸附树脂 中药有效成分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建立聚乙烯安瓿细菌内毒素检测方法,方法 用经去热原的剪刀将聚乙烯安瓿剪成0.5cm×3cm的小长条,按内表面积(cm )与水(6:1)混合,在经过121℃±2℃,60分钟湿热灭菌后,冷却后作为试验溶液(原液)稀释液;使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1143凝胶法。结果:进行鲎试剂灵敏度复核实验、预干扰预试验、正式干扰预试验、及按照预定限度(1ml供试液中含内毒素不得过0.25 EU)进行3批样品试验均符合要求。

  • 标签: 聚乙烯安瓿 鲎试剂 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 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
  • 简介:目的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聚丙烯包装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两种酯类阻氧剂(1010和168)的含量,研究工业阻氧剂向制剂中浸出情况。方法采用C18柱(250mm×4.6mm)为色谱柱;乙腈-乙醇-四氢呋喃(61∶10∶29)为流动相;流速:1.5ml·min^-1;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275nm;结果阻氧剂1010在0.6~24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88.43%,RSD=3.90%;阻氧剂168在1.2~240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1.27%,RSD=3.57%。结论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存在包装材料中的阻氧剂,需要加强控制,该法简便、有效,可以用来对阻氧剂定量。

  • 标签: 0.9%氯化钠注射液 阻氧剂1010 阻氧剂168 HP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