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对内毒素(ET)所致急性肺损伤(ALI)中血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活性的影响,为临床ALI的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4只3个月龄雄性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ET组(B组),地塞米松+ET组(C组)。用静脉注射ET700μg·kg-1方法制作ALI模型,C组在ET注射前给予地塞米松(5mg·kg-1)干预,在实验0、0.5、1、2、4h行血氧饱和度(PaO2/FiO2)和血清ACE检测。结果:B组PaO2/FiO2在0.5h降至最低为(265.4±70.2)mmHg,随后逐渐升高,血清ACE活性在0.5h升高至(68.39±6.29)u·mL-1,在1h达到峰值(80.13±12.97)u·mL-1,2h开始逐渐下降。C组PaO2/FiO2也呈现下降趋势,血清ACE活性呈现升高趋势,与B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地塞米松可通过对血清ACE活性的抑制,对ET所致ALI产生一定的保护性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子宫肌瘤后血供的变化,以及其在临床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肌瘤患者36例,行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术后3月、6月进行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子宫肌瘤血供的变化情况。结果行血管造影后可见子宫肌瘤为富含血管的良性肿瘤,血供丰富,由双侧的子宫动脉供血。行选择性的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后,子宫肌瘤血供被阻断,瘤体缩小。栓塞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的月经量、月经期的恢复正常率为98%,贫血症状改善,子宫体积和瘤体明显缩小.结论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并就体表心电图QTd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对100例诊断明确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10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测定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QTd。结果冠心病组QTd、QTcd(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大,QTd、QTcd冠心病组分别为(65.47±15.67)ms、(71.89±14.07)ms;对照组分别为(36.82±15.41)ms、(40.78±17.69)ms,组间对比,P<0.0l。冠心病组QTd、QTcd≥65ms和<65ms者分别为56%、69%和44%、31%,对照组QTd、QTcd≥65ms和<65ms者分别为3%、4%和97%、96%,组间对比,P<0.0l。结论体表同步12导联心电图可以反映QTd变化,其测定方法简便、实用,正常人亦存在QTd,冠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患者QTd明显增大的原因之一,受电学和投影角度共同影响,QTd正常或异常多位于ECG胸前导联。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脑血流灌注显像特点.方法分别对1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13例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VaMCI)患者和11名正常对照(NC)组进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局部脑血流灌注显像,定量分析各脑区血流灌注情况.结果D组和VaMCI组与对照组相比;VD组与VaMCI组相比额叶、颞叶、顶叶,基底节局部脑血流灌注减少(P<0.05).尤以额叶、颞叶血流灌注减低最为显著(P<0.01),额叶、颞叶血流灌注减低与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间呈正相关(r额=0.981,P<0.01,r颞=0.76,P<0.05),尤以额叶更显著.结论SPECT对VD患者有早期辅助诊断价值,即使对VaMCI患者SPECT也同样敏感.其对于VD的预测、早期治疗以及VCI与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人群轻度认知障碍(MCI)的鉴别都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sleepappea-hypopneasyndrome,OSAHS)患者血浆食欲素A(Orexin-A)变化,以及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continuouspositiveairwaypressure,nCPAP)治疗对其影响。方法选取中度、重度OSAHS患者33例,另选取单纯肥胖者2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道睡眠图仪对所有对象进行夜间睡眠监测,记录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微觉醒指数(MA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和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食欲素A水平。结果OSAHS患者血浆食欲素A水平与AHI、MAI呈正相关,与夜间LSaO2、MSaO2呈负相关。治疗前OSAHS患者血浆食欲素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CPAP治疗后AHI、MAI及LSaO2、MSaO2明显改善,且食欲素A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结论血浆食欲素A可作为评估病情、判断疗效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量输血治疗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的变化特征。方法:2019年5月-2021年5月收治24h内接受异体输血量(红细胞、血浆)≥自身血容量患者51例,输血前抽取血液标本,输血后以同样的方式获取标本,行血液指标检测,观察结果。结果:输血后钙离子(Ca2+)、钾离子(K+)水平均低于输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后钠离子(Na+)、氯离子(C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计数(PLT)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后,患者血液检验指标变化较大,明确其变化特征,对并发症防治有较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C-反应蛋白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择取本院6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2020.05-2021.05)将其作为观察组(将其分为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同时取同期70例入院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C-反应蛋白指标,对比两组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对比,观察组各疾病类型C-反应蛋白水平更高(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中各疾病类型C-反应蛋白相比,治疗后更低(P<0.05)。结论:通过C-反应蛋白指标变化情况发现,指标水平与冠脉粥样硬化心脏病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有效的诊断指标,临床检测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