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分析老年人牙折的状况,探讨其原因及治疗措施。材料与方法:对230例老年人牙折的病例进行临床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各类方法修复。结果:本组病例各种类型冠折207例,根折23例。冠折包括部分冠折裂、全冠折断。全冠折多为横形自牙颈部折断,而部分冠折以斜形、纵形发生较多。采用同定修复65例,其中冠修复53例,桩核恢复后冠修复12例,凋磨改未修复30例。在部分活动义齿上加牙86例。制成各种类型的覆盖义齿28例。拔除11例,其中半切术7例。制备洞形补7例。嵌体修复3例。老年牙折的原因:1.龋齿,继发龋、猛性龋,主要是根面和牙颈部的龋坏;2.磨损不均匀,形成过高的牙尖;3.咬合创伤;4.深的楔状缺损。结论:老年人牙折有较高的发病率,应针对引起牙折的病因早期采取防治措施。
简介:目的:研究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对甲硝唑的摄取,探讨摄取的机制及为通过牙根管给药途径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与甲硝唑孵育后不同时间细胞内药物的浓度,细胞内药物浓度与细胞外药物浓度的关系,以及温度、pH和转运抑制剂丙磺舒和腺嘌呤对细胞摄取甲硝唑的影响。结果:(1)孵育3min后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胞内甲硝唑浓度即可达到细胞外水平,之后胞内甲硝唑浓度出现逐渐降低,并在15min后达到平稳;(2)细胞内甲硝唑浓度随着细胞外甲硝唑浓度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3)温度、pH和转运抑制剂对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摄取甲硝唑无明显影响。结论: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可快速摄取甲硝唑;甲硝唑通过简单扩散方式进入细胞内。
简介:目的:建立和评价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分别用组织块法、2种改良酶消组织块法培养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用形态学、免疫荧光鉴定细胞来源。通过活细胞观察,MTT比色实验研究细胞体外生物特性。比较3种培养方法培养HGF的效果。结果:细胞抗波形丝蛋白染色阳性,抗角蛋白染色阴性,符合人牙龈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组织块法、改良酶消组织块法(翻瓶法)、改良酶消组织块法(盖玻片法)的细胞培养成功率分别为26.7%、54%、60%。组织块法和2种改良酶消组织块法间的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2种改良酶消组织块法间的成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实验建立的细胞系为人牙龈成纤维细胞。2种改良酶消化组织块法可显著提高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成功率。
简介:目的:制备针对人釉原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免疫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纯化的重组人全长釉原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融合免疫后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SP2/0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筛选出能够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小鼠体内诱导制备腹水,通过饱和硫酸铵沉淀法和蛋白G亲和层析柱纯化抗体。结果:筛选到3株能稳定分泌抗人釉原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H10G1、H3G1、G5H3。腹水单克隆抗体效价分别为1∶243000、1∶729000、1∶729000,纯化后单克隆抗体效价为1∶81000、1∶243000、1∶729000。3株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分析显示均识别人釉原蛋白45~149位的氨基酸序列。结论:成功制备出针对人釉原蛋白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探讨釉原蛋白在牙根发育及牙周再生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简介:目的:研究VarnishXT和ICON渗透树脂两种微创治疗材料对釉质龋白斑颜色的影响。方法:选择牛门齿100颗,将唇面向下作为观察面,环氧树脂包埋,打磨。暴露至少6mm×10mm的釉质牙面,随机分A,B,C,D,E5个区,E区用抗酸指甲油封闭。并分别采用人工龋脱矿液后A区不做处理,B区经VarnishXT处理,C区经ICON渗透树脂处理,D区经氟化物处理后,用电子分光光度比色仪测量L*值。结果:脱矿后样本A、B、C、D较E区升高,L*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以认为脱矿后各区与E区的L*值不同;B、C、D三区两两比较L*值均有统计学差异;B、C、D区经处理后与A区相比,L*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L*值均较A区降低,且L*值C区0.05),尚不能认为两区的L*值不同。
简介:目的:比较人牙周膜干细胞(humanPeriodontalligamentstemcells,hPDLSCs)和牙髓干细胞(humanDentalpulpstemcells,hDPSCs)的表型及生长特性,为深入研究这两种细胞生物学特性提供依据。方法:组织块法培养获得原代人牙周膜细胞和牙髓细胞,采用有限稀释法分别对两者克隆化培养、分离纯化得到hPDLSCs和hDPSCs,采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并绘制两者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分析比较两种细胞集落形成率(colonyformationratio,CFR)。结果:hPDLSCs和hDPSCs镜下形态相似,生长曲线均呈"S"形,牙周膜细胞中STRO-1表达hPDLSCs阳性率为15.88±0.48%,牙髓细胞中STRO-1表达hDPSCs阳性率为11.86±0.43%,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两种干细胞均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表面标志物STRO-1、CD29、CD44、CD90、CD73和血管内皮标志物CD105,其中STRO-1、CD29、CD90、CD73、CD105及CD166百分率达90%以上,阴性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5。hDPSCs的集落形成率(4.31±0.08%)显著高于hPDLSCs的集落形成率(2.68±0.06%)(P〈0.05)。结论:hPDLSCs和hDPSCs细胞的形态相似,均高表达MSCs表面特异性标志物,hDPSCs的集落形成率显著高于hPDLSCs,说明hDPSC自我更新能力较hPDLSCs强,可为深入研究这两种干细胞提供实验依据。
简介:目的:总结老年人多数牙列缺损的临床修复体会,探讨老年患者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方法:对276例老年多数牙列缺损患者分别设计殆垫式、连续卡环式、连续卡环加胎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其中179例余留牙有残根、残冠患者,先作根管治疗,然后按以上形式设计覆盖式可摘义齿。对修复效果作戴修复体时及戴后3月、3年随访,标准分为好、差两个等级。结果:276例复查结果:满意度调查,好均为100%,(P〉0.05)。咀嚼功能检查,戴后3月,好为100%,3年好为99.3%,(P〉0.05)。基牙牙周情况检查,戴后3月,好为100%,3年好为97.1%,(P〉0.05)。结论:对老年人多数牙列缺损患者,应根据患者口腔情况设计最佳个体修复方案,制作适合老年人生理特点的可摘局部义齿。
简介:目的:通过分别采用Er:YAG激光与高速涡轮金刚砂车针处理老年人根面龋,观察患者的术中疼痛反应、去龋时间及充填效果。方法:共20位患者52颗患牙,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Er:YAG激光和高速涡轮金刚砂车针去龋,去龋完成后用玻璃离子充填窝洞,记录两种方法去龋所用时间及术中疼痛程度,对患牙术后1个月后有无过敏感觉、6个月后充填体边缘着色,边缘密合等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Er:YAG激光组较高速涡轮金刚砂车针组术中疼痛感明显降低,(P=0.0026);Er:YAG激光组和高速涡轮金刚砂车针组去龋时间分别为(394.8±27.92)和s(132.1±8.438)s。1个月复查,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自发痛,牙本质过敏症状也无明显差异(P=0.159);术后六个月,两组充填体边缘着色(P=0.638)、边缘密合性(P=0.149)及脱落情况(P=0.685),均无明显差异。结论:Er:YAG激光组在去龋过程中疼痛感明显低于高速涡轮金刚砂车针组,但Er:YAG激光去龋所用时间更长,两组充填术后的疗效观察无明显差异。
简介:目的:研究老年人短周期义齿修复技术的临床运用原则并初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从我院口腔门诊就诊患者中选择需要义齿修复的老年人,随机分为短周期序列修复组:年龄65-92岁,平均:74.14±6.93岁,男性7例,女性10例;正常修复组:年龄65-85岁,平均:72±5.15岁,男性:8例,女性:6例。应用微创拔牙、无翻瓣种植、即刻种植即刻修复、附着体义齿修复、即刻临时义齿等技术,完成咬合重建,随访三个月到十个月。结果:短周期修复序列组患者咬合重建时间为:47±30天,正常修复序列组患者修复时间95±25天,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短周期序列修复序列组的29枚种植体骨结合良好,目前种植体存留率为100%,行使功能良好。短周期序列修复序列组患者对义齿修复效果均满意。结论:老年人短周期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是可以预期的。可以缩短患者缺牙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和拔牙后的牙槽骨吸收,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重建患者口内咬合功能,明显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评价ROSY——一种类机器人的电子模拟器(由作者发明)在复制患者的髁突运动记录方面的精确性。方法和材料模拟器由定制的超声系统组成,它可以在三维方向(垂直面、水平面和冠状面)以六自由度记录下颌的运动。模拟器可以通过有6个快速运动马达沿着机器人系统的轴自动复制所有的运动。通过2种方法记录10个受试者的双侧非正中颌位来测量模拟器在空间内所有方向的精确性:(1)通过超声记录系统;(2)同时使用牙△记录材料。使用两种测量方法差异的标准差和四分位间距来统计性地描述ROSY的精确性。结果整个系统的精确性好于0.28mm。结论电子模拟器满足了临床应用的精确性。
简介:目的检测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人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s,ABs)中的表达,探讨ABs发生发展中Livi。的作用及其与ABs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2007--2012年中国医科大学口腔病理科的存档蜡块选取80例ABs标本和1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标本,以及同期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术中取材的30例ABs标本和智齿拔除术中的10例正常黏膜(NOM),应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blot方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Liv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免疫组化:Livin在NOM中的表达呈阴性;在OSCC中Livin阳性表达;ABs中的阳性率为88.75%(71/80),以中度阳性和强阳性表达为主,定位于牙源性上皮的外周柱状或立方状细胞及中心星网状层胞质中。(2)Western—blot:Livin在ABs中的表达高于NOM(P〈0.05),而在ABs和OSC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RT—PCR:在ABs和OSCC中Livin的表达高于N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结论ABs中Livin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表达都上调,并且Livin有胞浆的表达,提示Livin在AB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