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对24位青少年正畸患者治疗前、后和保持期间髁突在正中He位(CO)与正中关系位(CR)时的位置进行比较。模型通过面弓转移并依据正中关系He记录上He架,在髁突水平测量x、y和z平面上CO-CR差异。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确定样本的平均CO-CR差异及不同时期间CO-CR差异的大小和方向。结果表明,左右侧CO和CR之间三维平均距离从治疗前到保持期间呈增大趋势。所有可导致变异的因素都被考虑在内后,检查者自身变异构成总变异的20%至25%。记录正中关系时,与第二检查者的相关系数左右侧分别为0.61和0.75。检查者间变异与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CO-CR差异的变异相拟。因此,测量所得的差异可能是CO-CR关系变化的结果,也可能是检查者变异或是二者共同引起的。
简介:目的:探讨膜联蛋白A1(AnnexinA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中,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方法检测口腔鳞癌细胞中AnnexinA1的表达,通过干扰和过表达AnnexinA1基因,检测细胞活性。体内实验中,将CAL27-NC和CAL27-AnnexinA1细胞分别注入BALB/c裸鼠皮下,观察皮下成瘤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口腔鳞癌细胞系CAL27细胞中,诱导过表达AnnexinA1明显抑制其生长,抑制HB96细胞中AnnexinA1的表达,则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CAL27-AnnexinA1组的小鼠肿瘤体积显著小于CAL27-NC组小鼠肿瘤。结论:AnnexinA1的表达与口腔肿瘤细胞的增殖有关。
简介:目的: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电监护下一次性拔除多颗牙齿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临床安全拔牙提供参考。方法:监测215例患者拔牙过程中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15例患者均完成手术。血压、心率在麻醉时及术中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心率较麻醉中显著降低(P〈0.05),术后2小时血压会恢复至术前水平。3例术中出现血压过高,心率过快。所有患者术后拔牙创均无明显出血。结论:只要术前准备充分、术中严密监护、术后镇痛及加强护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一次性拔除多颗牙齿是安全可行的。通过延长心电监护时间发现当手术时间延长及手术难度增加时,老年患者的血压会持续到术后2小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简介: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的牙(牙合)特征及其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方法下颌偏斜患者31例(男9名,女22名),年龄12~26岁,平均年龄18岁.通过D.02-L3DSCANNER三维牙颌模型激光扫描仪获得牙(牙合)三维特征,测量下颌偏斜畸形患者的头颅后前位片获得颅面骨骼特征,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的上下颌牙弓不对称,下颌偏斜侧的spee曲线(2.06±1.05)mm明显大于非偏斜侧(1.76±0.82)mm,P=0.038,上颌牙冠偏斜侧相对与非偏斜侧更为颊倾,下颌偏斜侧牙冠要相对舌倾,颏点的偏斜是一能有效衡量牙弓后部牙冠倾斜度差异以及(牙合)平面倾斜度的骨骼测量指标.结论下颌偏斜患者表现出独特的骨骼和牙(牙合)特征,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
简介:目的评价一次性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full—mouthscalingandrootplanning。FM—SRP)与传统的分区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quadrantscalingandrootplanning,Q—SRP)相比较是否更有利于慢性牙周炎临床指数的改善。方法将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沈阳市口腔医院牙周黏膜科收治的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FM—SRP组在24h内完成全口所有象限的刮治和根面平整,而Q—SRP组每周进行1个象限的刮治,连续4周完成全口治疗。分别在基线和3个月时,检测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及附着丧失(AL)的变化,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基线时相比,两种治疗方式在3个月时的所有临床牙周指数均有显著改善(P〈0.01),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M—SRP和Q—SRP两种方法可达到相同的临床效果.临床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任何一种治疗方法。
简介: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临床和组织学评价牙周手术后探针进入牙周组织的程度。研究对象为4只比格犬,共制备38个三壁骨袋,并保持3个月。随后,对其中26个骨袋进行牙周手术(手术组),其余12个骨袋作对照。分别在术后第4、8、12、16周处死动物,处死前即刻用银根管探针代替牙周探针置于龈沟内并固定于牙面。将组织块制成切片后进行组织形态学评价,其指标如下:探针尖端位置与结合上皮根端的关系、新结合上皮的长度、结合上皮根方结缔组织附着的平均长度。结果表明,术后4周时手术组和对照组的探针尖端分别位于结合上皮最根端的根方一1.37±1.73mm和-0.20±0.15mm;术后16周时,两组的探针尖端分别位于结合上皮最根端的冠方0.58±0.3lmm和0.40±0.20mm。术后4周和8周时手术组新结合上皮的长度均小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术后4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新结合上皮的长度分别为0.73±0.60mm和1.19±0.02mm;8周时分别为1.77±0.52mm和2.15±0.00mm。新生结缔组织的长度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至少在术后2个月内不应进行牙周探诊;如果在此之前探诊,探诊力可能会损伤软组织一牙齿之间的联系。
简介:目的:研究舌癌组织中淋巴管密度(lymphaticvesseldensity,LVD)和舌鳞状细胞癌患者淋巴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舌癌样本来自138例实施舌癌切除术的患者。利用单克隆抗体D2-4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照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LVD的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舌癌患者的LVD和临床病理因素的联系。结果:舌癌组织中LVD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已发生转移的肿瘤组织中LVD明显高于未转移肿瘤组织(P〈0.01)。LVD与舌癌患者T分期、分级、淋巴结状态和临床分期(r=0.229,0.221,0.794,0.740)具有紧密联系。结论:LVD有规律的增长可能是舌癌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助于预测舌癌患者早期的淋巴转移。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科使用高速涡轮手机时产生的气溶胶传播的距离和污染程度。方法:采用自然沉降法进行气溶胶采样:实验组选取使用高速手机患者8例,营养琼脂平板放置距离病人口周0.5m和1.5m处各2块,共16块。将平板打开,暴露时间为1h。8例使用其他仪器的作为对照组。同时对工作人员口罩及邻近物体表面采样,进行菌落计数和细菌分型鉴定。结果:在距离病人口周0.5m处,实验组的细菌菌落数为(6125.71±74.46)CFU/m^3,对照组为(5142.17±976.98)CFU/m^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距离病人口1.5m处,实验组的细菌菌落数为(9069.23±5962.82)CFU/m^3,对照组为(4073.53±1385.68)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细菌分型鉴定常见的病原菌为微球菌属、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G+棒状杆菌等;实验组医生的口罩与电脑显示屏细菌菌落数(CFU/m^2)分别为(891.17±116.75)、(6065.5±1942.22)CFU/m^2,高于对照组的(121.67±64.62)、(50±5.77)CFU/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牙科高速手机产生的气溶胶含有较高水平的致病微生物,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
简介:目的探讨VEGF-C及受体在口腔鳞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47例口腔鳞癌组织标本、15例正常口腔黏膜VEGF-C、fit-4的表达;应用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癌周微淋巴管密度(MLVD).结果口腔鳞癌VEGF-C、flt-4mRNA的表达率分别为57.4%、61.7%,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0%、20%(P<0.025);口腔鳞癌MLVD为14.04±6.92,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48±2.62(P<0.001);VEGF-C、FLt-4阳性组中,MLVD分别为17.38±4.90和17.34±4.69,显著高于阴性组的9.54±3.79和8.72±2.99(P<0.001),且VEGF-C、flt-4mRNA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VEGF-C、flt-4在口腔鳞癌癌周淋巴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颌骨垂直向不调指数(ODI)与上、下颌骨垂直向的位置关系,以利于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100例成人及青少年分成5组,正常成人组20例,正常青少年组20例,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成人组28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组24例,早期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失败组8例。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指标为腭平面角、下颌-AB平面角、ODI值,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团体t检验。结果:正常人群的ODI均值在70°以上,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ODI均值在63°以下,青少年的各项测量值较成人小,需行正颌手术的患者ODI均值小于53°。ODI值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ODI均值小于正常标准值越大,上、下颌骨骨性垂直向畸形就越严重。ODI值是评价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上、下颌骨垂直向关系较为有效的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牙齿缺失与冠心病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90例研究对象,其中冠心病人45例作为实验组,非冠心病人4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间牙齿缺失数、牙周病牙数及龋病牙数等相关指标的差异,并调查分析2组的义齿修复情况。结果:冠心病组牙齿缺失数、牙周病牙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二者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且复杂牙列缺损病例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二者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义齿修复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组牙齿缺失数较对照组明显增多,牙周健康状况较对照组差,复杂牙列缺损病例也较对照组明显增多,提示口腔修复科医师在日常对中老年人复杂牙列缺损和牙列缺失的修复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患者可能存在的全身健康问题,尤其要注意其与冠心病的关系,充分考虑冠心病人义齿修复的特点及对修复效果的影响,并将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关系的宣教工作纳入椅旁议事日程,作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简介:目的了解西藏那曲地区藏族学生砖茶型氟牙症及龋病流行情况,并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方法2004年7月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2~17周岁的471名藏族学生,按WHO推荐的Dean分类法和龋病调查方法对氟牙症及龋病患病情况进行检查;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分析,氟牙症与龋病的相关性分析用Mantel-Haenszelχ2检验和线性相关性检验;将不同程度的氟牙症按Dean标准分级,并与龋病患龋率进行分层趋势χ2检验。结果氟牙症患病率为53.5%,氟牙症指数为1.09,属中度流行地区;恒牙患龋率较高(56.7%),程度较重(龋均为4.09±2.106);龋病的发生与氟牙症呈高度正相关(χM2H=12.060,P<0.01;OR=1.954,P<0.01),为显著线性关系(χ2=12.715,P<0.01);随着氟牙症程度的加重,患龋率呈上升趋势(χ2=14.846,P<0.01)。结论砖茶型氟牙症已成为当地龋病高发的易感因素;减少氟牙症的发生,应成为当地藏族学生预防龋病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