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分离、传代培养大鼠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的方法,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初步鉴定,为利用大鼠骨髓MSCs进行感音神经性聋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骨髓细胞,第1组于24小时全量换液,第2组于24小时半量换液,第3组于3天全量换液,传代扩增。相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RT—PCR检测培养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定向诱导培养细胞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结果24小时首次全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少量细胞集落,细胞形态不规则;24小时首次半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较多细胞集落,细胞规则,呈梭形、椭圆形;3天首次全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较多悬浮细胞.与贴壁细胞混杂在一起。培养细胞表面分子SH2、CD31、CD44呈阳性表达,但不表达CD34。第2组培养细胞传代后加入不同诱导剂定向诱导分化一定阶段,分别经油红O及VOFIKossa法染色鉴定证实MSCs可分别向脂肪细胞及成骨方向分化。结论本实验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原代细胞24小时首次半量换液培养利于大鼠骨髓MSCs的分离和纯化,可稳定表达SH2、CD31、CD44。MSCs具有多项分化潜能。

  • 标签: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细胞分化 鉴定
  • 简介:目的观察未经体外诱导的胚胎十细胞(embyonicstemcells,ESC)导入听力正常大鼠内耳的可行性以及导入后的存活和分布情况,为ESC内耳移植治疗由毛细胞缺失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5—6周龄Wistar大鼠,10只,右耳为实验耳:经鼓阶打孔法植入带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ESCs;左耳为对照组,不实施手术。术前1周与术后即刻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取双侧耳蜗做冰冻切片,观察ESCs植入内耳后存活和分布情况。结果术后动物存活8只,麻醉效果好无干扰完整测完ABR动物5只。鼓阶打孔途径导入耳蜗的ESCs大部分于鼓阶聚集悬浮,少数可在鼓阶基底膜嵴和鼓阶外侧壁处贴壁;未在柯替器等中阶部位巾发现有ESCs的分布。ABR检测结果显示鼓阶打孔途径导入方法对大鼠听力影响较小。结论胚胎干细胞可经耳蜗底转鼓阶打孔途径导入耳蜗。干细胞在内耳成功存活,并且对内耳损伤小,因此。它可以作为内耳细胞移植的重要方式。

  • 标签: 胚胎干细胞 内耳植入 毛细胞
  • 简介: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ganglioncell,SGC)是听觉信息传入的初级神经元,具有整合和传递毛细胞接收到的声音信息的功能。SGC凋亡过程的激活不可逆,与细胞内基因、蛋白和传导途径相关。衰老、耳毒性药物、噪声、缺氧等损伤因素均可导致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凋亡,由于哺乳动物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缺乏再生能力,导致耳聋发生,抑制其凋亡和促进再生对耳聋的治疗将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对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机制、阻止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凋亡手段和促进螺旋神经节细胞的再生手段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螺旋神经节 凋亡 再生
  • 简介:目的观察高强度低频噪声对听力及耳蜗的影响.方法听力正常豚鼠,体重在250~300g之间,经强度为130dBSPL中心频率在100Hz的窄带噪声持续爆震4小时,分别于即刻、震后1天,作脑干诱发电位检测,以及耳蜗形态学观察.结果经130dBSPL强噪声暴露后,豚鼠听力有20dB左右的暂时性阈移产生.1天后,听力有所恢复,但听阈仍然高于正常.耳蜗形态学观察到,强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虽未有损伤的表现,但凋亡前期蛋白Caspase3已经出现.结论高强度的低频噪声能产生暂时性阈移和永久性阈移,但可部分恢复.噪声对耳蜗毛细胞短期虽未观察有明确的损伤,但却开启了凋亡的程序.

  • 标签: 低频噪声 耳蜗 损伤 豚鼠
  • 简介:位于感觉上皮外的大上皮嵴细胞经诱导能产生大量异位毛细胞,这是毛细胞再生的一条新的途径,将来也许有助于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本文概述了大上皮嵴中异位毛细胞的产生及其分子水平机制,最后介绍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 标签: 上皮嵴 分化再生 哺乳类耳蜗
  • 简介:目的观察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豚鼠听功能及耳蜗结构的变化,探讨用于毛细胞再生研究的噪声性聋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健康成年白色红目豚鼠50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g。随机分成2组,正常对照组10只,噪声暴露组40只。给予脉冲噪声(压力峰值为175.0dBSPL,脉宽0.25ms,间隔时间20秒)连续暴露200次。于噪声暴露前及暴露后1周、4周、8周检测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ABR),毛细胞计数及耳蜗铺片免疫组化观察耳蜗结构变化。结果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1周,40只豚鼠中有21只(52.5%)双耳各频率ABR阈值≥95dBSPL。继续观察至噪声暴露后4周及8剧,ABR阈值没有恢复,1周、4周、8周各频率ABR阈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毛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噪声暴露敛极重度聋后1周,内毛细胞平均缺失率为91.4%,外毛细胞平均缺失率为97.2%。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显示,噪声暴露致聋后1周,内、外毛细胞胞核大部分缺失,内毛细胞内侧及外毛细胞外侧的支持细胞的胞核存存。结论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可造成豚鼠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蜗毛细胞广泛缺失且无法内行恢复,而支持细胞夫部分仔留,是进行毛细胞再生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 标签: 脉冲噪声 豚鼠 耳蜗 毛细胞 ABR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建立SD大鼠下颌下腺损伤模型和异丙肾上腺素(IPR)腹腔注射模型,研究两种诱导方式对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SD大鼠下颌下腺损伤模型和IPR腹腔注射模型,摘除腺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腺体组织变化。结果两组SD大鼠下颌下腺均有LN、a6β1表达。但损伤模型中表达更高,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导管细胞均可见到Amylase阳性表达。结论主导管损伤比IPR腹腔注射更能刺激下颌下腺导管细胞表达干/祖细胞特性。

  • 标签: 下颌下腺 损伤 异丙肾上腺素 干/祖细胞 组织学
  • 简介:目的探讨外耳道基底细胞癌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方法对1例外耳道基底细胞癌患者,予完善术前检查后,在全麻下行右颞骨部分切除+腹部脂肪取出+术腔脂肪填塞术。术后结合临床资料,总结护理经验。结果左耳后下方切口及耳前切口愈合欠佳,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要求出院,规律返回护理门诊继续换药。结论外耳道基底细胞癌确诊后,积极有效地治疗与护理,可以防止并发症,减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

  • 标签: 外耳道基底细胞癌 治疗方法 护理
  • 简介:目的研究加压素对大鼠内耳细胞信号转导有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加压素引起膜迷路积水的发生机制.方法大鼠腹腔注射精氨酸加压素50μg/kg,每天1次,共1周;取出听泡,提取内耳总RNA,逆转录成cDNA并标记;然后和大鼠cDNA芯片杂交,显示加压素注射前后大鼠内耳mRNA表达强度变化.结果筛选出和细胞信号转导有关的差异表达基因10条,Ratio>5的上调的基因有Chnl,Pak3和Ptprc.结论加压素可能从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方面影响内耳的液体平衡,从而导致膜迷路积水.

  • 标签: 加压素 内耳 膜迷路积水 细胞信号转导 CDNA芯片
  • 简介: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探讨面神经损伤急性期T细胞功能状态及其病理生理意义,为揭示外伤性面瘫的神经免疫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制备面神经轴切损伤模型小鼠,分别于损伤后3天、2周分离小鼠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lymphnode,MLN)、术侧颈部引流淋巴结(cervicaldraininglymphnode,CDLN)细胞,进行双色免疫荧光标记。以流式细胞术分析T细胞上CD69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手术后3天,面神经损伤组颈部引流淋巴结T细胞CD69表达的百分率与相应手术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457);而神经损伤组、手术对照组肠系膜淋巴结T细胞CD69表达的百分率与正常小鼠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2817、0.2724)。面神经轴切损伤后2周,神经损伤组CDLN的T细胞CD69表达的百分率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神经损伤组MLN的T细胞CD69表达的百分率出现上调,与相应对照组及术后3天时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值分别为0.0082、0.0133)。结论面神经轴切损伤3天、2周时,颈部引流淋巴结存在T细胞活化并上调;在2周时。肠系膜淋巴结也出现低水平的T细胞活化。提示面神经损伤急性期。伴随着一个局部免疫应答向全身免疫应答转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机体协调控制免疫应答的规模与方向。

  • 标签: 面神经 T细胞 CD69 损伤 神经免疫
  • 简介:目的构建含有人髓细胞白血病基因-1(myeloidcellleukemia-1,MCL1)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pEGFP)的真核共表达载体,为聋病的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基因测序方法,构建并鉴定pEGFP-MCL1真核表达质粒。经脂质体介导转染293细胞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pEGFP-MCL1真核表达质粒在293细胞系中的表达,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检测MCL1mRNA的表达,WesternBlot(蛋白质印迹)方法检测MCL1蛋白的表达。结果阳性重组子经酶切鉴定含有MCL1基因片段,基因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MCL1序列相同。重组pEGFP-MCL1真核表达质粒转入293细胞系后24小时,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绿色荧光表达,RT-PCR能够扩增出MCL1的条带,WesternBlot检测出40kDa大小的蛋白。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含有人全长MCL1基因和pEGFP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载体,且能在哺乳动物293细胞系中表达。

  • 标签: MCL1基因(髓样细胞白血病-1基因) 质粒 基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牙周病中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a的水平变化。方法随机采取50例慢性牙周病患者纳入研究,并给予基础治疗,采集治疗前后牙周临床参数,并测定龈沟液中TNF-α、IL-1a水平变化。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作体检的50名健康者作对照研究。结果治疗前,病例组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AL)水平和龈沟出血指数(SBI)、龈沟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a(IL-1a)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PD、AL、SBI、龈沟液TNF-α、IL-1a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a参与牙周病的发生与发展。

  • 标签: 肿瘤坏死因子&alpha 白细胞介素1a 牙周病
  • 简介:耳蜗内毛细胞传入神经突触是声音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一个传入性突触结构,因其空间分布呈带状,故常被称为“带状突触”。这些带状突触是声音信号传导和释放的重要节点,在听觉形成和听力损伤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耳蜗体积小,带状突触所在的位置深、数量少,长期以来,关于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结构及功能的研究进展缓慢。

  • 标签: 耳蜗内毛细胞 带状突触 感音神经性聋 中枢神经系统 突触结构 信息传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当前检验科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防护掌握程度,提出意见和解决方法方法运用社会学问卷调查。结果不同资历的工作人员在生物安全知识中存在差异。结论须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教育与监督

  • 标签: 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防护 ISO15189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钛颗粒刺激人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cytes,PBMC)表达HMGB1、MIF的情况,为临床防治膝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松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培养人血单个核细胞,用培养液、钛颗粒及LPS刺激,通过ELISA方法检测HMGB1、NF-?B和MIF表达。结果将分离得到的人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后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PBMC+培养液)、钛颗粒组(0.1%钛颗粒+PBMC+培养液)、阳性对照组(LPS+PBMC+培养液),观察24h后,采用ELISA方法测定HMGB1、NF-?B和MIF表达情况。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0.05。结果HMGB1在钛颗粒刺激下表达6.73±0.19ng/ml,空白组表达为1.86±0.24ng/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阳性组表达为7.51±0.32ng/ml,与钛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F在钛颗粒刺激下表达7.74±0.19ng/ml,空白组表达为3.93±0.11ng/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阳性组表达为9.16±0.55ng/ml,与钛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F-?B在钛颗粒刺激下表达18.76±1.15,空白组表达为9.57±1.38ng/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阳性组表达为20.31±1.02ng/ml,与钛颗粒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颗粒刺激人血单个核细胞激活NF-?B通路,且HMGB1、MIF作为免疫炎性因子合成释放增多,参与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无菌松动的发生发展。

  • 标签: 钛颗粒 人血单个核细胞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核转录因子
  • 简介:目的用细胞学方法,分析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中C1494T突变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聋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从携有线粒体DNAC1494T突变的母系遗传性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性耳聋的中国大家系选择部分成员,另外从遗传背景相同的正常中国人群选择对照个体,分别建立淋巴细胞系;并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将淋巴细胞系的线粒体分别融合到缺乏线粒体DNA的p0206细胞中,建立相应的转线粒体细胞系;家系成员与对照个体的淋巴细胞系和转线粒体细胞系,分别在不含/含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巴龙霉素)的培养液中培养,以倍增时间(doublingtime,DT)作为细胞生长特性的评价标准,通过计算在正常和含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培养液中倍增时间的比值,比较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携有线粒体DNAC1494T突变家系成员较对照个体的淋巴细胞系的倍增时间比值平均增加了24%,但不同家系成员的细胞倍增时间比值的增加程度不同,自10%至50%不等;而当细胞核遗传背景相同后,家系成员较对照个体的转线粒体细胞系的倍增时间比值增长30%,并且来自不同表型的家系成员的细胞倍增时间比值基本相同.结论线粒体DNAC1494T突变可以造成细胞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超敏性,但其效应要受到核基因的调控.

  • 标签: 巴龙霉素 细胞倍增时间 线粒体DNA(mtDNA)
  • 简介:目的构建含有小鼠Smad4基因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GFP)的慢病毒病毒表达载体,为今后应用该重组慢病毒介导的内耳基因导入和相关的聋病基因治疗奠定实验基础.方法利用基因重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基因测序的方法,构建并鉴定pLenti6.3-Smad4-IRES2-EGFP真核表达质粒;利用脂质体介导转染的方法,将pLenti6.3-Smad4-IRES2-EGFP转染导入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基因表达情况,利用实时荧光PCR的方法检测小鼠Smad4基因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经PCR鉴定和基因测序证实了小鼠Smad4基因序列与基因bank中的序列相一致.pLenti6.3-Smad4-IRES2-EGFP质粒转入293T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293T细胞经慢病毒感染后,其小鼠Smad4基因mRNA表达量增加了66427倍.病毒滴度经测定为2.5×108TU/ml.结论成功地构建了含有小鼠Smad4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能在293T细胞中表达.

  • 标签: SMAD4 慢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与EGFR的表达情况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TAMs的特异性标志物CD68的表达以及EGFR的表达情况,比较TAMs和EGFR在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浸润强度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癌组织中两者平均IOD值的相关性。结果TAMs在95例结肠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85.3%(81/95),其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病理类型无统计学差异(P>0.05),TAMs的阳性率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肿瘤的侵润深度有关(P<0.05),TAMs在癌肿组织阳性高于癌旁组织,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AMs与EGFR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4,P<0.05)。结论TAMs在结肠癌中有明显的阳性表达,TAMs可能作为一个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抑制肿瘤的生长。

  • 标签: 结肠癌 TAMs 巨噬细胞 EG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