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随访和观察29例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后的疗效及复发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患儿29例,年龄52d~11个月。普萘洛尔2.0mg(/kg·d),分3次餐后口服,服药4~6个月后停药。结果口服普萘洛尔后平均1周,瘤体颜色开始变淡、萎缩变软。治疗3个月后,大部分瘤体明显萎缩。治疗6个月时,瘤体基本消退,表面遗留毛细血管扩张。停药后1个月,6例患儿出现血管瘤复发,且年龄均〈11个月。继续给予原方案治疗约3个月,瘤体显著萎缩,随访3个月,无复发。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具有良好疗效。患儿血管瘤复发现象可能与停药后血管瘤仍处于增生期有关,停药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继续增生,异常血管再次形成,血管瘤复发。
简介:目的:探讨间歇性应用免疫调节剂对带毒阳性生殖器疱疹(herpesgenitalis,HG)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及复发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攀枝花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带毒阳性HG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4)。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免疫调节剂间歇性治疗,口服胸腺肽肠溶胶囊+肌肉注射甘露聚糖肽。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机体免疫功能、治疗结束后6个月复发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9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NK水平分别为(62.73±8.14)%、(37.48±8.46)%、(1.56±0.64)、(17.93±7.21)%,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CD8+水平为(24.03±7.38)%,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6个月,观察组总复发率为24.07%,显著低于对照组总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29%(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毒阳性HG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间歇性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可有效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复发率,从而提高治疗疗效,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
简介:目的:观察性病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国际勃起障碍功能问卷评分与患者焦虑、抑郁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性病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袁、抑郁自评量表及一般健康问卷调查进行评分,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勃起功能障碍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性病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64.1%(77/120),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75.8%(91/120)。焦虑和抑郁得分均较国人常模明显升高(P〈0.01);回归分析显示国际勃起功能问卷评分与婚否、病程、一般健康状况、抑郁、焦虑密切相关。结论:性病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焦虑、抑郁情感障碍发生率较高,焦虑、抑郁、病程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提示性病后勃起功能障碍是社会心理学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简介:报告2例上皮样血管瘤,分别为18岁女性和10岁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均为皮肤出现丘疹、结节、质硬肿物。病理表现均为真皮浅层血管增生、扩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凸出管腔,形成墓碑状,真皮下层血管增生,管周不等量淋巴组织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诊断符合上皮样血管瘤。并对其病因、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综述。
简介:背景:银屑病的严重类型,如红皮病型银屑病,可能伴较高的病残率与病死率。目前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方法有限且令人不满同时伴随器官特异性毒性反应。近来,一类新型靶向生物治疗制剂涌现出来。依那西普是一种竞争性抑制人类TNF-α的重组融合蛋白。依那西普在治疗银屑病性关节炎和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证实。目的:评价依那西普为期24周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10例患者,其中8例男性,2例女性,接受依那西普25mg/次、2次/周的皮下给药治疗。用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ASI)评分(0~72分)评估疾病的严重性。结果:依那西普耐受良好且疗程结束后显著降低疾病的严重性。24周后,PASI平均评分由39.1(基线)减至5.1。在第12周,10例患者中的5例(50%)获得PASI评分自基线大于75%的改善。在第24周,10例患者中的6例(60%)获得或维持PASI评分自基线大于75%的改善,而2例患者(20%)维持50%一75%的改善。结论:在本研究中,依那西普已被证实可有效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为当前治疗提供了一项安全、方便的选择。
简介:目的:分析西安市不同人群梅毒预防知识的知晓水平,为制定梅毒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提供的方案和问卷,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通过面对面的调查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暗娼(FSM)、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流动人群、在校学生6类人群梅毒防治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共计调查2200人,人群整体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是65.9%。在各类人群中,FSM的知晓率最高,达到86.8%,MSM的梅毒知晓率最低,只有42.8%;不同年龄组中,20~29岁年龄组的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最高,达到74.0%,60岁以上最低,为20.0%;文化程度以初中学历者知晓率最高,为69.3%,大专以上组的知晓率为67.5%,文盲组的知晓率最低,为52.0%;大部分人获取梅毒预防知识的途径是电视、宣传活动和网络。结论:西安市不同人群的梅毒知识知晓率普遍偏低,而且不同人群梅毒预防知识知晓率之间差异较大,因此有必要根据不同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以提高人群梅毒知识知晓率,实现《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的目标。
简介:寻常狼疮是皮肤结核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皮肤结核患者的半数。本病易侵犯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面部,影响容貌。我们用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利福平联合治愈寻常狼疮2例,报告如下。
简介: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VL1壳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研究其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妇科就诊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529例,所有患者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行宫颈活检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VL1壳蛋白的表达,并且分析其与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癌中,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16%、60.76%、30.98%、16.54%、0%,CINⅠ组与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鳞癌组的HPV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NILM、ASCUS、LSIL、HSIL、SCC中,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15%、35.29%、63.63%、18.39%、0%,HSIL组与LSIL组的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之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PVL1壳蛋白的表达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表明HPVL1壳蛋白表达的检测对癌前病变的筛查和预防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