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宫颈锥切术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0年10月在我院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及宫颈锥切术等的4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运用自身对照法,对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和宫颈锥切术的检查效果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阴道镜下多点活检与宫颈锥切术病理检查不符合者27例(61.4%),完全符合者17例(38.6%);在因早期浸润而行宫颈锥切术27例中,阴道镜下多点活检其病理检查结果完全符合的仅11例(39.3%),在宫颈锥切术后,对发现的早期浸润癌行广泛子宫切除术2例(4.5%);因CNⅡ级或Ⅲ及有微小浸润而行全子宫切术9例(20.5%);对行宫颈锥切术的33例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保留了生育功能,且在18个月的随访中,未发现有患者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异常。结论:宫颈锥切术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阴道镜下的多点活检术不能将其取代。是临床值得推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尤其对于具CINⅢ级且想保留生育功能患者。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波检测在放取宫内节育器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接受放取宫内节育器手术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在B超检测下进行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放取环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及其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结果有显著性差别(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波检测在放取宫内节育器手术中的价值非常高,能够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Ⅱ,IGF-Ⅱ)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ⅡmRNAbindingprotein3,IMP3)在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德州市人民医院妇科就诊患者取活检或者手术切除后的宫颈组织标本85例,其中宫颈癌42例,正常宫颈组织15例,宫颈炎1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Ⅰ期7例、Ⅱ-Ⅲ期11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组织中IGF-Ⅱ及IMP3蛋白表达情况,对不同宫颈组织标本的IGF-Ⅱ及IMP3蛋白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并分析IGF-Ⅱ及IMP3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宫颈组织标本的IGF-Ⅱ蛋白阳性表达率不全相等(P〈0.05):CINⅡ-Ⅲ期组及宫颈癌组的IGF-Ⅱ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宫颈癌组的IGF-Ⅱ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宫颈炎组、CINⅠ期组及CINⅡ-Ⅲ期组(P〈0.05)。不同宫颈组织标本的IMP3蛋白阳性表达率不全相等(P〈0.05):宫颈癌组的IMP3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组、宫颈炎组、CINⅠ期组及CINⅡ-Ⅲ期组(P〈0.05)。不同年龄、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否、肿瘤分化程度及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患者的IGF-Ⅱ及IMP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F-Ⅱ及IMP3蛋白表达可为宫颈癌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可将其作为宫颈癌筛查的生物学标志物之一。
简介:Krüppel样因子4(Krüppel-likefactor4,KLF4)属于KLF家族,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转录元件结合蛋白,通过羧基端3个连续锌指结构域结合靶基因启动子内GC富含序列以调控其转录[1].KLF4功能多样,与正常组织细胞的生长、分化以及凋亡有关;在肿瘤组织中,KLF4可以通过与不同靶基因的作用,发挥癌基因或抑癌基因两种完全相反的作用[2].乳腺癌现已成为影响女性健康的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有关KLF4在乳腺癌中的作用目前仍存在争议.随着KLF4在乳腺癌中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其将来可能成为乳腺癌新的治疗靶点及预后评价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growthfactor-1,IGF-1)的内在联系,为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于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健康体检的125例绝经后妇女24腰椎(L2L4)处的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全髋部BMD进行测定,并检测血清IGF-1、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VitD3)含量。其中65名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研究组,其他60名绝经妇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前述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组腰椎及髋部BMD、IGF-1、1,25-(OH)2-VitD3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GF-1与BMD呈明显正相关(r=0.571,P<0.05)。结论血清IGF-1及1,25-(OH)2-VitD3含量降低可能在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8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低脂饮食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共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2个月及6个月时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血清CRP及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1).治疗6个月时,阿托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4.13±3.25)明显低于治疗前(4.83±3.14)及(6.94±2.12)(均P〈0.05)(2).治疗2个月时阿托伐他汀组血清CRP水平[(5.77±3.13)mg/L]明显低于治疗前[(24.37±7.79)mg/L]及对照组[(25.98±4.84)mg/L](均P〈0.05);(3)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2个月及6个月时,阿托伐他汀组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可稳定甚至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简介:目的检测血管生成素样蛋白(angiopoietin-likeprotein,Angptl)3和Angptl4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为乳腺癌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方法用随机数字表法收集苏北人民医院2007—2009年手术切除浸润性乳腺癌标本70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3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标本中Angptl3和Angptl4的表达。采用χ^2检验分析两种蛋白在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中是否具有表达差异性,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两种蛋白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Angptl3和Angptl4两种蛋白在浸润性乳腺癌中表达的相关性,并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分析。结果Angptl3在浸润性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53/70)和46.7%(14/30)(χ^2=8.014,P=0.005),Angptl4在浸润性乳腺癌和乳腺纤维腺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8.6%(48/70)和36.7%(11/30)(χ^2=8.837,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ngptl3的表达在不同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ER表达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5.598、9.714、8.753,P〈0.050)。在70例浸润性乳腺癌中,Angptl4的表达在不同肿瘤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62、6.526、5.701,P〈0.050)。Angptl3和Angptl4表达呈正相关(P=0.005,r=0.334)。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Angptl3和Angptl4阴性表达的患者总生存期均优于阳性表达的患者(χ-2=9.376、7.628,P=0.002、0.006)。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年龄、组织学分级、肿瘤直径、ER、PR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6.379、0.033、66.678、0.014、0.094,P均〈0.050,95%CI:1.380-29.482、0.002-0.598、5.433-818.294、0.001-0.183、0.012-0.724),Angptl3和Angptl4蛋白表达不是影响浸润性乳腺癌患者�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升主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包括6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其中高血压组34例,非高血压组35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升主动脉经胸超声扫描。分别测量舒张期和收缩期内径(Dd,Ds),以及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计算弹性指数和僵硬弹性指数。结果:高血压组升主动脉收缩期内经和舒张期内径增加,扩张性减低,内膜一中层厚度和僵硬度增加,弹性指数无明显变化。结论:高血压是升主动脉结构的促进因素,可使升主动脉内径增加,还可导致内膜一中层厚度和僵硬度增加。
简介:目的应用短发夹RNA(shorthairpinRNA,shRNA)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型受体(typeIinsulin—likegrowthfactorreceptor,IGF-1R)的表达,探讨IGF~1R对乳腺癌体外增殖和迁移的作用。方法构建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IGF-1RshRNA质粒载体,脂质体介导转染MDAMB-231细胞,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体外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细胞增殖实验结果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RT—PCR定量结果和迁移实验结果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成功构建IGF-1RshRNA质粒载体,转染效率为55%~60%。IGF-1RshRNA转染MDA—MB-231细胞后,MDA—MB-231细胞IGF-1R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细胞体外增殖和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P均〈O.05)。结论IGF-1RshRNA表达质粒可以有效抑制MDA—MB-231细胞IGF-1R的表达,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和迁移能力。
简介:目的探讨叉头框转录因子M1(FOXM1)、Slug及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蛋白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非基底细胞样乳腺癌(non-BLBC)及癌旁乳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对2005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95例BLBC及其癌旁乳腺组织和100例non-BLBC中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进行检测。计数资料的分析运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95例BLBC中,FOXM1、Slug和vimentin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84%(73/95)、67.36%(64/95)及52.63%(50/95),显著高于其在non-BLBC[57.00%(57/100)、47.00%(47/100)、31.00%(3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25.26%(24/95)、26.31%(25/95)、9.47%(9/95)]中的表达(χ^2=51.673、32.146、41.337,P均=0.000)。BLBC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为27.37%(26/95),显著低于其在non-BLBC[51.00%(51/100)]及癌旁乳腺组织[75.79%(72/95)]中的表达(χ^2=44.590,P=0.000)。FOXM1、Slug、E-cadherin及vimentin的表达均与BLBC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4.669、18.387、21.287,P均〈0.050;χ^2=7.752、5.366、4.230、7.167,P均〈0.050)。BLBC中,FOXM1、Slug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279,P=0.006;r=0.284,P=0.005),与Ecadherin表达呈负相关(r=-0.503,P=0.000;r=-0.378,P=0.000),FOXM1与Slug的表达呈正相关(r=0.310,P=0.002)。E-cadherin与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0.363,P=0.000)。结论FOXM1及Slug通过抑制E-cadherin表达、促进vimentin表达从而促进了BLBC的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可以作为BLBC预后评价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