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泰必利和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选择11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比对照组=2:1),治疗组80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口服泰必利0.1,3次/日,同时服用尼莫地平20~40mg,3次/日。对照组口服血塞通50mg,3次/日,2周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头痛缓解和脑血管血流速度减慢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5%,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泰必利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偏头痛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简介:目的观察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联合米非司酮在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4年6月至2007年4月宜兴市中医医院妇产科药物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患者13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66例予MTX(50mg/m^2)单次肌肉注射,研究组68例予MTX(50mg/m^2)单次肌肉注射,同时每天口服米非司酮200mg连续3d,两组均定期监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chorionicgonadotrophin,β—HCG)水平,B超监测包块缩小情况。结果研究组治愈率(60例)88.2%,对照组治愈率(56例)8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β—HCG转阴时间、包块缩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效果优于单独使用MTX。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创面脱落癌细胞的相关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对174例乳腺癌术后的腋下和肿瘤附近创面引流液作脱落细胞涂片检查,将结果与相关因素作对比分析。结果本组脱落癌细胞阳性者42例,占24%。T1和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X2=6.960),T2和T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x2=26.372)。Ⅰ期和Ⅱ、Ⅲ、Ⅳ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X2=33.187),Ⅱ期和Ⅲ、Ⅳ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X2=18.200),Ⅲ期和Ⅳ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1,x2=0.520)。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x2=18.748);非浸润和浸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x2=8.121);根治和改良根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x2=3.563);腋下引流和胸创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x2=8.116)。结论脱落癌细胞阳性率与肿瘤大小、病期早晚、组织学类型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提高手术操作质量可降低脱落癌细胞阳性率。
简介:目的评估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催经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月经延期1周内的80例妇女,给米非司酮150mg口服,48小时后复诊,阴道内放置米索前列醇400μg,观察阴道出血、不良反应、阴道是否有排出物等。结果80例中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chorionicgonadotrophin,HCG)阳性51例(51/80,63.75%)为妊娠组,其中45例(45/51,88.24%)完全流产;2例(2/51,3.92%)出血时间超过10天,行清宫术,刮出组织送病理检查证实为蜕膜组织;4例(4/51,7.84%)无出血,10天后B超诊断为宫内妊娠,行负压吸引术。血清和尿HCG均阴性29例(29/80,36.25%)为非妊娠组,给米非司酮后48小时,15例(15/29,51.72%)出血,给米索前列醇72小时后,12例(12/29,41.38%)出血,累计27例(93.10%);2例HCG阴性,观察至45天后出血。结论药物催经是减少手术流产的一项可供选择的补救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用于中期妊娠引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8—26周自愿要求终止妊娠而无禁忌症的健康妇女10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常规行羊膜腔内穿刺术,于羊膜腔内注射依沙吖啶100mg,同时顿服米非司酮100mg;B组为对照组50例,单纯用依沙吖啶100mg羊膜腔内注射。结果:米非司酮对宫颈的质地、颈管长度和宫口位置有明显的作用,对宫颈有软化和扩张的作用;米非司酮组平均引产时间(注药至宫缩时间)为(36.10±9.50)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米非司酮组完全流产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米非司酮组在引产后1h内出血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米非司酮配伍依沙吖啶作为中期妊娠引产用药,能明显提高引产的有效性,减少引产并发症发生。
简介:目的拟建立白假丝酵母菌对环吡酮胺的耐药模型。方法采用浓度梯度递增的环吡酮胺体外诱导妇产科门诊外因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白假丝酵母菌,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27-A3方案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方法对试验中0.03、0.06、0.125、0.25、0.5、1、2、4和8μg/ml各不同药物诱导浓度下的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用环吡酮胺诱导白假丝酵母菌20代,菌株对环吡酮胺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0.5μg/ml。结论采用环吡酮胺浓度梯度递增方法,在20代诱导中不能使白色假丝酵母菌株对其产生耐药。
简介:目的探讨乳管内窥镜及介入治疗法诊治积乳症、闭塞性乳管炎及导管扩张症。方法选取本院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乳管镜诊断为乳腺疾病患者7426例,年龄25~74岁,平均36.8岁,全部为女性。根据镜下表现分组:积乳症组(2466例)、闭塞性乳管炎组(2026例)及导管扩张症组(2934例),3组均给予介入治疗,3~4周为1个疗程。随访3~36个月。结果7426例患者中,总治愈率为62.59%(4648/7426),总有效率为93.33%(6931/7426)。积乳症组有效率达96.15%,治愈率达72.91%;闭塞性乳管炎组有效率达90.57%,治愈率达53.95%;导管扩张症组有效率达92.88%,治愈率达59.88%。并发症:乳管皲裂25例,细菌感染13例,血肿3例,未发现医源性感染。结论乳管内窥镜对积乳症、闭塞性乳管炎及导管扩张症具有特异性诊断作用。乳管内窥镜介入治疗直接有效。
简介:目的探讨85例单乳单孔乳白色乳头溢液临床因素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9年5月本院收治的85例单乳单孔乳白色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因素与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两样本率X^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X^2检验。结果本组患者中,乳腺癌患者约占14.12%(12/85),年龄〉50岁的乳腺癌患者比年龄≤50岁者多见(X^2=14.43,p=o.oo);绝经期乳腺癌患者比未绝经者多见(X^2=33.27,=o.oo);病程〉12个月的乳腺癌患者比病程≤12个月者多见(X^2=8.89,P=o.oo);乳管内占位距离乳头距离〉2cm的乳腺癌患者比≤2cm者多见(X^2=24.04,P=0.00);伴有肿块的乳腺癌患者比不伴肿块者多见(X^2=20.64,P=0.00);左侧乳头溢液患者乳腺癌发生率与右侧乳头溢液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0.76)。纤维乳管镜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为83.33%(10/12)。结论单乳单孔乳白色乳头溢液患者乳腺癌风险较高,多见于年龄〉50岁、绝经期、病程≥12个月和乳管内占位距离乳头〉2cm的患者,并多伴有肿块,临床不可忽视。纤维乳管镜对单乳单孔乳白色乳头溢液患者的乳腺癌诊断符合率较高。
简介:目的评价液基细胞学检查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分型基因检测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效果。方法2007年3-7月,对在深圳市宝安区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科就诊和体检科普查的1088例不同年龄妇女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液基细胞学联合HPV-DNA检测,进行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结果在1808例样本中检出阳性病例245例,阳性检出率约13.55%,其中高危亚型225倒,占阳性标本的91.82%(包括多重感染);单亚型感染在阳性中的比例为78.37%(192/245),多亚型混合感染在阳性中的比例为21.63%(53/245);临床受检者HPV阳性组和阴性组经液基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发生癌前病变的机率HPV阳性组明显大于HPv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极其显著。而在液基细胞学检测异常-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改变(atypicalsquamouscellsofundeterminedsignification,ASC-US)程序以上的270个标本中进行HPV分型检测,发现HPV阳性标本有201例,占所有细胞学异常检测标本的74.4%;201例HPV阳性者液基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显示癌前病变与HPV高危型感染有着密切联系。结论HPV—DNA联合液基细胞学检测能最大程度地发现宫颈异常细胞并及时发现宫颈癌的诱因。
简介: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绝经过渡期功血患者50例,诊断性刮宫后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mg,6个月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病理变化、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米非司酮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出现闭经,根据B超检查结果,米非司酮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为(8.58±1.77)mm,治疗后为(3.82±0.71)mm,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子宫内膜转化良好。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及ki-67的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米非司酮能明显抑制子宫内膜增殖,降低子宫内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对细胞周期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发挥其对绝经过渡期功血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