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在置入人工心脏起搏器后随访的意义.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83例置入心脏心脏起搏器患者进行分析,并与常规心电图进行比较,判断起搏器起搏、感知状况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分析起搏器与自身心律相互作用的心电图改变.结果DCG检测出起搏器功能障碍14例,检出率为16.9%,常规心电图检出起搏器功能障碍4例,检出率为4.8%,两者检出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DCG检出与起搏器无关自身心律失常55例,与起搏器相关性心律失常5例,发现伪融合波15例.结论DCG起搏器功能障碍检出率高,可为起搏器置入后临床随访提供准确依据.
简介:有证据表明,缺血预适应(IPC)可使脑组织对随后缺血性损伤的耐受力增加,但其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者通过动物实验,认为依赖于磷酸腺苷(AMP)诱导蛋白激酶(AMPK)的细胞自噬在IPC脑保护效应中起重要作用。将实验所用的SD大鼠先用空载体、复合物C(一种AMPK抑制物)或3-甲基腺嘌呤(3-MA,一种细胞自噬抑制物)处理后,进行IPC建模(闭塞大脑中动脉10min),然后检测脑组织AMPK和细胞自噬标记物的活性。IPC后24h,所有大鼠均诱导出永久性脑缺血,再过24h后检测脑组织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和细胞凋亡程度。实验证实IPC激活AMPK并在卒中中诱导了细胞自噬,这与脑缺血后梗死体积减小、神经功能缺损减轻、细胞凋亡减少有关。同时,IPC诱导的细胞自噬可被复合物C抑制,而IPC的脑保护作用可被复合物C或3-MA抵消。研究者认为,AMPK激活的细胞自噬与IPC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提示AMPK可能作为卒中预防和治疗的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Amp一|atzer法对182例PDA患者经不同介入途径分别进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24~48h封堵结果、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并随访1~12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者同时进行介入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封堵成功178例(97.8%),其中经常规途径封堵143例(80.3%),经建立动静轨道途经封堵22例(12.4%),经单静脉途径封堵13例(7.3%)。术中封堵术15min后残余少量分流4例,微量分流12例。与术前比较,所有封堵成功患者术后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降低[mPAP,(32.3±15.7)mmHg比(21.1±9.9)mmHg,P〈0.05]。术后24~48h复查心脏彩超示1例存在微量分流,LVEDd明显减小[(50.8±8.9)mm比(47.2±7.1)mm,P〈0.053。随访1~12(4.2±1.5)月无残余分流、死亡病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确切。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6岁,既往有甲亢病史5年,阵发性房颤间歇服用胺碘酮一年.于2002年8月19日因精神悲伤,突然意识丧失,晕倒在地,口唇发绀小便失禁,5min后送入我院急救中心,心电图示:尖端扭转型室速室颤,前、后反复电除颤10次,恢复窦性心律,频发房早,间歇短阵房颤,T波倒置,Q-T间期440~480ms,为防止再次室颤,于2002年9月7日安置单腔起博复律除颤器(ICD),测R波幅度5.7mV,感知灵敏度0.5mV,电极阻抗420Ω,程控诱发室速室颤感知11秒,20J放电一次转复成功,术后半年平稳.于2003年4月~8月间,自感间断4次电击感,ICD程控资料显示:快速房扑,超过设定心率上限频率,误放电(5~10J)4次,均终止.后程控打开,增加QRS宽度识别,减少抗心动过速起博次数,增加放电能量,调整为8、16、20、30、30J能级,同时长期口服β受体阻滞剂(富马酸比索洛尔5mg/d)控制心室率,至今未再放电.
简介:目的评估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defect,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us,PDA)的疗效.方法病例分为PDA组20例和ASD组16例.分别采用PDA及ASD封堵器(深圳先健产品)进行介入治疗.结果全部病人成功置入封堵器,无即时并发症出现.PDA组有1例术后发生封堵口移位,需外科手术取出.其余病例术后追踪无残余分流、溶血、降主动脉狭窄等并发症.ASD组术后3个月时,彩超显示有少量残余分流2例.6个月后,2例残余分流消失,无心律失常、栓塞及心房穿孔等并发症出现.结论国产封堵器封堵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追踪疗效满意.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植入封堵器治疗小儿多发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并对其短期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44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多发房间隔缺损的患儿[男14例,女30例,年龄4(2—14)岁]于X线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监测下植入房间隔缺封堵器。术后复查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评估初步疗效,并通过随访分析评估短期疗效。结果44例患儿中,39例为2孔房间隔缺损,5例为3孔房间隔缺损。大缺损直径为(13.0±4.7)mm,小缺损直径为(5.4±2.3)mm;缺损之间间隔长(5.1±2.4)mm;所选择封堵器大小为(17.7±5.7)mm。44例均根据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结果选择封堵器,5例植人2个封堵器,余39例植入一个封堵器,采用封堵器直径为(22±7)mm。封堵器植入均成功,在术中、术后及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3个月~1年,所有患者的封堵器位置良好,心电图检查均未见心律失常发生。右心房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29.2±5.8)mm降至术后6个月的(25.6±4.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术前的(28.2±5.7)mm降至术后6个月的(24.78±5.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即刻及24h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有6例(13.6%,6/44)少量残余分流和10例(22.7%,10/44)有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5mm)大量残余分流,成功率为75%(33/44)。6个月随访有3例(6.8%,3/44)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6例(13.6%,6/44)存在中量残余分流,1例(2.3%,1/44)(4.1mm)存在大量残余分流,封堵成功率为84.1%(37/44)。一年随访时有2例(6%,2/33)患儿存在少量残余分流,2例(6%,2/33)存在中量残余分流(n=33),封堵成功率94%(31/33)。结论经导管治疗多�
简介:目的分析继发型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后封堵器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7年在云南省多个介入中心行介入封堵治疗的继发型房间隔缺损患者1214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封堵器与心脏大血管接触组(n=1030例)、封堵器与心脏大血管未接触组(n=184例)。封堵器与心脏大血管接触组又依据接触是否成角及封堵器有无相对活动分为相应亚组。结果全组共发生封堵器相关严重并发症6例(0.5%),其中封堵器脱落5例,主动脉右心房瘘1例;当封堵器与大动脉呈切线位接触且无相对活动时,封堵器相关严重并发症减少。结论建议根据不同的房间隔缺损选择适合的封堵器,封堵器释放前应关注封堵器是否与大动脉接触成角以及有相对运动。
简介:目的对不同病因行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进行相关临床指标的观察与分析。方法根据病因将入选患者分成冠心病组(78例)、退行性变组(62例)和心脏术后组(30例)。观察三组患者右心室电极固定所需X线曝光时间、心室起搏参数和并发症等。结果心脏术后组与冠心病组、退行性变组在X线曝光时间、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心脏术后组与冠心病组、退行性变组术后一周内囊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因不同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均安全有效,但因心脏手术引起传导功能异常,行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发生率高,其X线曝光时间及起搏的阈值、感知、阻抗值亦有所增加。
简介:目的通过对具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具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适应症的患者进行ICD植入治疗,从而评价分析ICD对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18例患者置入ICD,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55.77±15.16)岁,其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2例。病因诊断包括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或门控心血管CT检查明确缺血性心肌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其中3例为心肺复苏后2周安置ICD,其余均为伴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伴或不伴晕厥史患者。置入单腔ICD4例,双腔ICD5例,心脏在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9例。结果18例心脏性猝死及具有ICD植入适应征的患者进行单腔、双腔及CRTD植入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5h,X线曝光时间19~62min。除颤阻抗、起搏阈值、R/A波振幅等参数均达到标准要求,3例患者术中经1次低能T波同步电击(T-shock)诱发心室颤动(VF),均一次复律成功,除颤阈值10~20J。并进行2~43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皮囊愈合良好,无电极脱位、囊袋积血、感染、除颤风暴等手术相关并发症,并无死亡。在同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5例患者共8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VF,ICD识别及放电转复成功。2例单腔ICD患者各一次心房纤颤(AF)发作,被误诊为心室颤动,并导致误治,启动稳定性及宽度两个诊断功能后,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误诊及误治。9例随访期内曾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通过心动过速起搏(ATP)转复。9例CRTD随访心脏彩超EF由30%~35%改善至35%~50%,心衰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所有18例患者,包括3例反复心跳骤停、药物治疗无效、多次心肺复苏成功而植入ICD的患者,随访至今仍然健在。结论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其疗效远超过包括乙胺碘呋酮在内的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随着猝死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