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冠状动脉“无复流”(no-reflow)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再灌注治疗开通闭塞或严重狭窄的冠状动脉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hrombolysisinmyocardialinfarction,TIMI)血流仅为0~1级。而相关的近端心外膜冠状动脉无痉挛、夹层、撕裂、血栓和严重残余狭窄。如果TIMI血流为2级,则称之为冠状动脉“慢血流”(slow-floW)。有时,尽管心外膜面的冠状动脉TIMI血流达到3级,但其心肌细胞仍然无再灌注,也属于实质上的“无复流”或“慢血流”。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15%~1%,是以无序的心房激动伴随其后发生的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心房节律紊乱。本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率增加。目前我国房颤人群发病率约为0.61%,按13亿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数近800万~([1])。房颤因其不易转复为窦性心律,易复发,转复后难维持窦性心律,血栓形成等危险成为临床的棘手问题,也是研究热点。
简介: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出现无复流现象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2例,无急诊PCI治疗禁忌证,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常规PCI治疗、血栓抽吸和冠脉内注入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后PCI等不同的治疗,监测患者PCI治疗后血浆脑钠肽前体(pro—BNP)和PCI术后冠脉造影TIMI血流分级,记录患者住院时间和28d死亡率。结果三组患者间发病至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总平均住院时间、PCI治疗术后28d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PCI治疗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高于血栓抽吸组和冠脉内注入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组,并且血浆pro—BNP明显高于后者。结论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与冠脉内微血栓形成有关,通过血栓抽吸和冠脉内注入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无复流的发生。
简介:目的观察无保护左主干病变,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150例,其中48例在平均(10.0±7.5)个月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无狭窄分为:再狭窄组12例和无再狭窄组36例。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患者随访时最小管腔直径明显减小[(2.7±1.0)mmvs(3.5±0.4)mm,P=0.0001]、直径狭窄率明显升高[(31.4±26.4)%vs(8.3±5.3)%,P=0.0000]、晚期管腔丢失明显升高[(0.8±0.7)mmvs(0.2±0.3)mm,P=0.00003;双支架置入术的再狭窄率明显高于单支架置入术[(75.0%vs13.9%),P=0.0011]。结论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双支架置入术的疗效较差,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应作为首选。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的224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伤口并发症情况,总结冠脉搭桥正中手术切口术中及术后处理要点.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15年12月,排除围术期死亡患者,连续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243例,患者年龄33~87岁.所有患者均以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心脏旁路手术完成后采用常规方法关胸,但结合患者情况确定个体化关胸策略.对比分析不同时段术后切口并发症包括胸骨哆开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共发生术后胸骨哆开4例(0.54%),均发生于2003年前(730例),经二次固定后痊愈.2003年后完成的151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胸骨哆开.其中单一手术组完成的1130例正中开胸冠脉搭桥手术,胸部切口局部脂肪液化15例,给予减张缝合局部酒精湿敷后干燥愈合.伤口胸骨皮下组织裂开8例(0.7%),均经换药并二期缝合痊愈.3例患者因无菌性骨髓炎,给予胸骨坏死组织清除、胸大肌填埋成形术后痊愈.结论心脏手术胸部正中切口并发症重在预防:开胸时注意切口保护、采用个体化胸骨固定技术、术后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用胸部固定带等综合措施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大降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在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24例,两组均给予多巴胺与硝普钠治疗,其中治疗组确诊后立即给予经面罩无创正压机械通气;对照组给予鼻导管吸氧等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高于对照组(66.67%)(P〈0.05);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心率、呼吸频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与硝普钠联合无创辅助通气治疗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总结三房心临床特点、合并畸形及影像学诊断特点。方法:1993年1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23例三房心患者,男13例,女10例,年龄0.3~38(9.6±10.0)岁。均为左型三房心,其中21例获得手术证实,完全型15例,部分型6例。心电图检查:电轴右偏18例,电轴偏左1例,电轴正常4例。胸片检查:18例肺血增多。结果:术前经超声检查确诊12例(52.2%),10例行心导管确诊4例(40%)。21例中16例(76.2%)合并其它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14例(66.7%)、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6例(28.6%)、肺动脉瓣狭窄3例(14.3%),永存左上腔3例(14.3%)。结论:三房心临床表现多样,合并畸形发生率较高,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有较高诊断价值。心导管检查对合并畸形诊断率较高,对合并畸形者强调术中探查。
简介:目的:探讨硝普钠联合维拉帕米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无复流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我科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的患者10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分为硝普钠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普钠)和联合治疗组(51例,在硝普钠组基础上加用维拉帕米)。测定比较PCI术前、术后16h~18h两组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以及随访12个月后两组心功能指标、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情况。结果:与术前比较,PCI术后16~18h两组的cTnI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硝普钠组比较,联合治疗组cTnI水平[(1.31±0.44)μg/L比(0.11±0.02)μg/L]和cTnI〉0.10μg/L比例(94.5%比54.9%)显著降低,P均=0.001。12个月后,与硝普钠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62.29±3.06)%比(65.65±3.94)%]显著升高,左室收缩末内径[(33.29±2.11)mm比(31.00±4.33)mm],左室舒张末内径[(50.24±3.73)mm比(47.60±4.72)mm]显著降低,P均〈0.05。两组在住院及随访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冠脉内联合注射维拉帕米和硝普钠可改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中出现无复流者的心功能,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估高血压无左室肥厚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对35名高血压无左室肥厚合并糖尿病患者(A组)和33名健康对照者(B组),应用M型、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FS)、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应用彩色多普勒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分别检测二尖瓣口血流频谱及二尖瓣环收缩期、舒张期运动速度,并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两组间LVEF、FS、LV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A组二尖瓣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明显高于B组,等容舒张时间(IVRT)较B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VS)明显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VE/VA比值均明显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1)本文高血压无左室肥厚合并糖尿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均有异常改变;(2)TDI技术比PWD技术准确,二者结合,可以为评估左心室功能提供更客观的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注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60例急诊PCI术并全部使用抽吸导管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30例,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抽吸治疗后,经指引导管应用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实验组30例,常规组基础上,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常规剂量外周静脉持续泵入。比较2组围术期出血、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前向血流情况。结果实验组首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86.67%vs63.33%,χ2=4.356,P=0.037);末次用药的罪犯血管TIMI2~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93.33%vs70.00%,χ2=5.455,P=0.020);实验组TIMI3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66.67%vs30.00%,P〈0.05),2组表面出血和内脏出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3%vs3.33%,3.33%vs6.67%,χ2=0.351,P=0.554)。2组围术期和术后近期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PCI术时,经过抽吸导管注射替罗非班,能有效地改善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
简介:目的探讨替罗非班给药途径及时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6年7月间就诊于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AMI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110例,根据替罗非班给药方式不同分为A、B1和B2三组.A组(32例)患者于急诊室静脉注射替罗非班,B组患者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其中B1(38例)组患者于血管开通前经指引导管注入,B2组(40例)患者于球囊扩张后或PCI后出现无复流时经微导管给药.其中A组及B1组患者如球囊扩张或PCI术后仍有无复流者可经指引导管再次注入替罗非班,其统计组不变.比较各组靶血管开通前后及支架植入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和矫正TIMI血流帧(CTFC)计数、替罗非班给药剂量和术后出血情况.结果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前TIMI血流分级和CTFC均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1组靶血管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B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1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植入后即刻B2组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和CTFC优于A组和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中替罗非班用量少于A组及B1组(P〈0.05),但A组和B1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替罗非班给药剂量显著少于A组和B1组,B1组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术后出血发生率最低,且显著低于A组(P〈0.05),与B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给药途径及时机不同对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血流灌注影响不同,其中急诊室静脉注射能更早改善血流状态,而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尤其是闭塞开通后给药对血流灌注的改善作用更强,替罗非班用量更小,术后出血更少.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代替基于造影剂的血管显影指引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我们对1例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术中使用血管内超声指引寻腔、定位、支架释放和进行解剖学检查,全程避免使用造影剂。结果手术使用造影剂0mL,手术时间125min,寻腔、定位及支架释放过程顺利。支架到位准确,扩张及贴壁良好。术后无内漏或新发夹层,无其他并发症。术后1周患者血清肌酐浓度无增高。结论在本例患者中,血管内超声代替基于造影剂的血管显影指引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可行,该技术可能避免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