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合并冠心病P波离散度(Pd)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2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者(A组)及26例健康者(B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P波最大时间及离散度。结果A组P波最大时间及离散度均较B组增大(P〈0.01),P波最大时间〉110ms、Pd〉40ms以及两者相结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预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9%、86%、76%,特异性分别为80%、85%、89%。结论Pd是预测心房颤动的一个体表心电图新指标。
简介:患者男,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双束支阻滞.心电图记录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第8d.窦性P波顺序发生,窦性频率68bpm,起搏频率72bpm.肢导、胸导各为6导同步记录,肢导R1及胸导R2-4为窦性,P、R、T电轴分别为:54°、-66°、31°.PR间期0.12~0.16s,QT间期0.40s.肢导R2的形态介于窦性与心室起搏的QRS之间,PR间期0.12s,QRS前有1起搏脉冲信号,为窦-室室性融合波(VF).肢导窦性QRS呈左前分支阻滞(LAH),胸导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3个窦性QRS时间分别为0.13、0.12及0.11s,RBBB程度逐渐减轻,说明右束支不应期在逐渐缩短.RV5电压3.7mV.
简介:Epsilon波是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发生机制是由于右室的部分心肌细胞萎缩、退化,被纤维或脂肪组织替代,右室病态的心肌细胞除极延迟,延迟的除极波即Epsilon波。但Epsilon波除见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以外,还可见于心脏结节病、先天性心脏病、右室心肌梗死、后壁心肌梗死以及其他右室受累的疾病。本文报道的一例食管癌患者经证实无右室心肌病变,其心电图上的Epsilon波考虑可能与右侧胸膜肥厚粘连、右侧液气胸,右心缘高密度影(疑为心包积液)有关,这些改变可以累及右室心外膜下的心肌细胞,使其发生除极延迟。
简介:目的评价P波间期对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10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在EnsiteVelocity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环肺静脉前庭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结果术中肺静脉隔离率100%.术后随访(14.0±5.5)个月,其中72例成功维持窦性心律(窦律维持组),28例复发(复发组).复发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均较窦律维持组明显延长[最大P波间期:(138±16)mm比(126±14)mm,P波离散度:(58±21)mm比(49±15)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标准体表12导联心电图(ECG)所测的最大P波间期及P波离散度可预测术后复发.
简介: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心电图室间隔q波存在与否对长期预后的影晌.方法:共有145例,平均年龄71±6岁,NYHA功能分级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45%的CHF病人纳入本研究.根据标准12导联心电图对导联I、aVL、V5和V6是否有q波进行分析.根据有关记录及随访资料(平均随访时间4年)分析病人的生存率.结果:无q波病人83例,有q波病人62例;总体死亡率为38%(54例);无室间隔q波病人组死亡率为50%(42%),有q波病人组死亡率为20%(12例);运用Cox比例危险模型分析,发现室间隔q波缺失是CHF不良预后的强有力标志(P=0.004,RR=1.50,95%CI=1.12~1.7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q波的缺失是独立于年龄、NYHA功能分级、VO2峰值、及QRS时限的危险因素.结论:12导联标准心电图间隔q波缺失,可能标志病人存在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肌纤维化,是老年CHF病人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的临床与脑电图特征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3年12月~2015年11月收治的134例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患者,对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脑电图检测结果展开分析探讨,进一步对检测结果回顾性分析。结果有102例患者在睡眠情况下病情发作,所占百分比为76.12%,有28例患者在清醒状态、睡眠状态下都有发作情况,所占百分比为20.90%,剩下的4例患者在清醒状态下疾病发作,所占百分比为2.99%。结论伴中央-中颞棘波灶的儿童良性癫痫疾病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癫痫综合病征,这种疾病预后处理效果较好,因此需要及时的开展诊断治疗过程提升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纤颤病人P波离散度的影响,以评价P波离散度判断药物疗效的意义.方法:有阵发性心房纤颤病史的23名患者进入观察组,另选23名无心房纤颤及其它器质性心脏病者为对照组.测量其P波离散度(PD),观察组在服用胺碘酮15到20天后复查P波最大间期(Pmax)和PD.观察治疗前后和组间PD和Pmax的变化和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Pmax与PD显著增加,P分别<0.05,0.01;观察组服用胺碘酮后Pmax与PD明显下降,P分别<0.05,0.01;但治疗后PD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PD对预测心房纤颤有较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对于胺碘酮抗房颤作用的疗效评价也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