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胃十二指肠病变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28例体检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图像采用3级评判,以胃镜对照,分析图像质量及诊断符合率。结果:图像质量均以Ⅲ级显示为主,食管下段,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和水平部Ⅲ级显示比分别为77.6%、82.5%、77.2%、87.7%、86.0%、78.1%、64.9%、52.6%;超声造影诊断的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88.9%、100%、100%和97.7%。超声造影与胃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是一种无创、安全、依从性较高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胃十二指肠病变的查手段之一。

  • 标签: 超声造影 胃十二指肠疾病 筛查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与CT识别甲状腺乳头状与乳头状微中钙化发生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同时比较超声与CT诊断乳头状和乳头状微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7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术前超声、CT及术后病理,其中2258例为乳头状、1420例为乳头状微。入组标准为病理证实为乳头状或乳头状微,且超声、CT或病理任一项检查提示有钙化存在,分析比较超声与CT检出钙化的情况。结果:超声对钙化的检出率为91.0%,CT为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5)。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与乳头状微钙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2%vs.90.6%,P=0.491),而CT对乳头状与乳头状微钙化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6.3%vs.47.3%,P〈0.0005)。超声诊断乳头状与乳头状微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95.7%vs.38.1%,P〈0.0005)。超声诊断乳头状与乳头状微的准确率相当(95.9%vs.95.4%,P=0.404),但CT诊断乳头状的准确率显著高于乳头状微(45%vs.27%,P〈0.0005)。结论:超声对乳头状与乳头状微钙化的检出率相当,而CT对乳头状微钙化的检出率低于乳头状。同时,超声诊断乳头状与乳头状微的准确率相当,而CT诊断乳头状微的准确率低于乳头状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乳头状微癌 钙化 超声 计算机断层成像
  • 简介: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5%~5.9%。其常见原因为:①术后纤维增生瘢痕性狭窄;②术后吻合口肿瘤复发;③术后吻合口放疗纤维瘢痕性狭窄。以往的治疗手段如再次手术、激光切除术、旁路再造术及橡胶金属材料扩张器扩张术等,但因多种原因效果不太理想。1983年Frimberger首次报道采用金属支架治疗食管狭窄获得成功,近几年相继开展的食管球囊扩张术或金属自膨式食管支架置入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已成为食管术后吻合口狭窄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临床应用及有关文献报道,现将我院36例病人资料对比分析如下。

  • 标签: 食管癌术后 吻合口狭窄 介入治疗
  • 简介:腹膜转移是恶性肿瘤细胞经血管、淋巴管转移至腹膜腔的最常见的继发性腹膜肿瘤,临床预后较差。目前国际通用术前腹膜指数来评估其转移程度,选择合适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新策略(CRS+HIPEC)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并降低死亡率,因此术前合理准确的影像学评估就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腹膜转移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常用的MSCT、DWI及PET-CT3种影像检查技术在腹膜转移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 标签: 腹膜肿瘤 肿瘤 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 简介:钡餐造影可以准确地显示食管的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并可进行放射治疗前后的疗效观察.现将我院自2004~2010年有完整资料的77例食管放疗前后的X线表现报道如下.

  • 标签: 食管肿瘤 放射疗法 放射摄影术
  • 简介:目的:回顾性探讨单纯乳腺导管原位(ductalcarcinomainsitu,DCIS)及DCIS伴浸润性乳腺癌的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und,CEUS)表现特征。方法:对261例住院患者进行术前CEUS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选取14例单纯DCIS(A组)和29例DCIS伴浸润性乳腺癌[原位成分≥20%者14例(B组)和原位成分<20%者15例(C组)],并对患者进行CEUS分析。结果:单纯DCIS多表现为边缘到中央整体中高强度灌注,部分周边可见血管样灌注,其中部分可呈环形血管样灌注。A组比B组曲线下面积大,上升斜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DCIS及DCIS伴浸润性乳腺癌的CEUS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

  • 标签: 乳腺导管原位癌 超声造影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
  • 简介:涎腺导管(salivaryductcarcinoma,SDC)是一种较少见、具有侵袭性、发生于唾液腺的高度恶性肿瘤,由Kleinsasser等[1]于1968年首先报道,其组织学表现与乳腺导管类似。国内有文献报道SDC发生于腮腺、颌下腺及腭腺的比例为4.5∶2.5∶1[2]。本文报道1例经超声检查的颌下腺导管

  • 标签: 颌下腺导管癌 超声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ICC)超声造影的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ICC患者的临床、常规超声图像及超声造影动态资料。结果32例ICC患者共34个病灶。超声造影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均表现为“快进快出”增强方式;空间上的分布特点有3种类型:20个(58.8%,20/34)周边环状高增强向内充填型,5个(14.7%,5/34)整体均匀增强型,9个(26.5%,9/34)周边环状高增强不向内充填型。结论ICC在超声造影上具有特定的增强方式,超声造影有助于鉴别诊断。

  • 标签: 肝内胆管细胞癌 超声造影 肝脏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solidpapillarycarcinoma,SPC)的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SPC与45例浸润性导管(invasiveductalcarcinoma,IDC)的声像图表现,对比分析SPC的声像图特征。结果:SPC平均发病年龄较IDC大(P〈0.05)。SPC病灶在生长方位、形态、边界、边缘、后方回声、血供以及阻力指数方面与IDC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IDC,SPC更易表现出边界清晰、平行位生长、边缘呈分叶微小分叶状、后方回声增强、血供丰富且阻力指数较高等声像图特征。两者在钙化灶、淋巴结转移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SPC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与乳腺常见恶性肿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乳腺肿瘤 超声检查 实性乳头状癌 诊断
  • 简介:细支气管肺泡(bronchioloalveolarcarcioma,BAC)是指生长在远端细支气管和肺泡的原发性肺癌,是肺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依据影像学表现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两类。本文对20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局限型BAC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加深对本病CT表现的认识,提高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 标签: 腺癌 细支气管肺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评价食管内照射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口腔将捆绑式碘-125内照射支架沿超硬导丝推送至病变部位释放.术后每3月复查血常规、免疫指标、胸部CT和食管钡餐摄片检查.结果:10例患者支架均释放到位,患者进食困难症状完全缓解,复查食管钡餐支架通畅,病变段未发现瘘及出血现象.血常规及免疫指标未见明显变化.所有患者全身一般状况明显好转.结论:内照射支架治疗中晚期食管易杀灭肿瘤细胞,控制病变,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内照射 支架治疗 患者 钡餐 临床应用价值 中晚期食管癌
  • 简介:卵巢肝样是一种罕见的原发于卵巢的恶性肿瘤,其病理学特征与肝细胞类似,通常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卵巢占位并伴血清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升高。到目前为止,仅有20例报道[1]。本文报道1例经超声检查的卵巢肝样且不伴血清AFP升高者。

  • 标签: 肝样癌 卵巢 甲胎蛋白 超声
  • 简介: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发现、治疗是防治关键。导管原位是乳腺原位最常见的类型,手术治疗可痊愈。本文对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常用的3种影像学检查(X线、MRI、超声)的表现和诊断价值作简单阐述。

  • 标签: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X线摄影 乳腺MRI 超声 超声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气道不同位置发生的原发性黏液表皮样的CT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的临床资料,按病灶位置分为中央型、肺门型和周围型三型。结果:9例中央型支气管黏液表皮样中,8例表现为气管或左右主支气管腔内结节灶;15例肺门型表现为肺叶或段支气管的管腔结节灶,其中10例(66.7%)合并病灶远端肺组织不张和扩张支气管黏液栓形成;4例周围型均表现为较大肿块。斑片样低密度区在各型中均常见,甚至可形成空洞。结论:气道不同位置发生的原发性支气管黏液表皮样具有不同的典型影像表现,但均易出现内部斑片样低密度区。

  • 标签: 黏液表皮样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形态类型肝内胆管细胞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动态增强CT表现。结果:20例肝内胆管细胞中肿块型14例,管周浸润型4例,管内生长型2例。肿块型平扫表现为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动态扫描早期肿瘤周边呈环状强化,中心部分早期呈轻度强化或不强化,延迟期呈现持续性强化为特征性表现;管周浸润型表现为沿胆管树走行的分枝状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远侧胆管扩张,动态扫描肿瘤呈渐进性延迟强化;管内生长型表现为扩张胆管内的乳头状或结节状病变,动态扫描早期呈轻度均匀性强化,延迟期无强化。结论:不同形态类型肝内胆管细胞的CT表现不同,术前影像学检查明确ICC的形态学类型,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判断患者预后。

  • 标签: 肝内胆管细胞癌 形态学类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分泌基质的(matrix-producingcarcinoma,MPC)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乳腺MPC影像学表现、病理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3~74岁,平均50岁。3例患者首诊时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检查显示12例肿瘤均为低回声结节状病变伴后方回声增强效应,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BI-RADS)分级范围3~4A级;MRI显示12例肿瘤T1WI呈环形增强,T2WI呈高信号,BI-RADS分级范围4C~5级。12例肿瘤均为单发,最大径1.5~9.0cm,肉眼见灰白色结节状或多结节融合状肿块,界限相对较清,质地中等至硬,切面灰白、灰红,部分区域黏液半透明状;镜检显示浸润成分直接过度为黏液软骨样基质,无介于中间的梭形细胞肉瘤样化生区;结节边缘浸润成分均为浸润性导管。11例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neu(-)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TNBC);10例肿瘤细胞表达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5/6,CK5/6)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所有患者肿瘤细胞均表达S-100。12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8~30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至今,9例无瘤存活,1例术后16个月发生肺转移,1例术后8个月发生肺转移,1例术后11个月胸壁复发。结论:乳腺MPC是一类较罕见的特殊类型乳腺癌,其超声影像学特点与许多良性病变和肿瘤有所重叠,极易漏诊,而MRI诊断乳腺MPC有较高的灵敏度。乳腺MPC在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方面有显著的特征性表现。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生性癌 乳腺分泌基质的癌
  • 简介:目的:分析肾盂患者超声诊断结果,并与CT结果比较。方法:对45例经超声、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肾盂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比较超声与CT诊断的准确率。结果:45例病例中,超声正确诊断肾盂25例,准确率为55.56%(25/45);CT正确诊断肾盂34例,结核病1例,肾癌1例,准确率为80.00%(36/4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作为肾盂的重要、初手段。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其检出率有所限制。超声与CT联合检测可提高肾盂早期诊断的检出率。

  • 标签: 超声检查 肾盂癌 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析
  • 简介:目的:评价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子宫内膜浸润深度的准确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子宫内膜患者术前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并进行评价,同时统计分析病理类型、子宫大小及患者年龄对超声诊断准确率的影响。结果:209例子宫内膜患者中,无肌层浸润31例,浅肌层浸润134例,深肌层浸润44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判断有无深肌层浸润的准确率为77.51%。统计分析显示,病理类型、子宫大小及患者年龄在确诊组与误诊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为判断子宫内膜的浸润深度提供了一定参考。子宫内膜的病理类型、子宫大小及患者年龄对超声判断内膜浸润深度的准确率无影响。

  • 标签: 超声检查 经阴道 子宫内膜癌 肌层浸润
  • 简介: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对宫颈的诊疗尤为重要,其不仅弥补了临床分期的不足,还能在后续治疗中起指导性作用。无创性影像学检查中,CT、MRI及超声已广泛应用。本文阐述这3种影像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肿瘤进行观察,总结每种方法的准确性与局限性,并对CT、MRI及超声联合应用于宫颈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超声 宫颈癌 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