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手关节MRI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诊断早期RA的手关节MRI资料,分析主要MRI征象。结果:40例中,腕关节受累18例,掌指关节10例,近节指间关节12例。所有受累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炎和血管翳形成,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压脂T2WI呈高信号,病变范围显示更清晰。骨髓水肿28例,表现为骨质斑片状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压脂T2WI呈高信号,界限不清。软骨及骨侵蚀20例,软骨侵蚀表现为毛糙或变薄,T1WI呈稍低信号和压脂T2WI上呈稍低和稍高信号,骨侵蚀表现为关节面边缘不规则小的缺损,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压脂T2WI呈高信号,边界清晰。肌腱受累8例,表现为腱鞘积液和腱鞘滑膜增厚,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5例增强扫描增厚滑膜和血管翳明显强化。10例早期RA治疗后复查,8例滑膜炎、骨髓水肿不同程度缓解,2例骨质侵蚀无明显改善。结论:早期RA手关节MRI各序列上的信号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MRI检查成为RA早期诊断、监测进展及治疗后疗效评估的重要方法。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动态增强MRI(DCE-MRI)特点及DWI在早期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46个病灶)早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分析DCE-MRI及DWI图像特点.结果:46个病灶中蚕豆状或类圆形37个(80.4%);35个(76.1%)呈"毛刺征"改变.增强扫描早期病灶中度强化6个,重度强化38个,共占95.6%(44/46).34个病灶(73.9%)呈环形向心性强化,随时间延长由周边向中心向心性填充、呈高低混杂信号.DWI中b值为0时,病灶呈明显高信号;随b值增加,病灶信号强度降低.低b值为0、高b值分别为800、1000s/mm2时,病灶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4×10-3mm2/s、1.05×10-3mm2/s,可作为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临界值.结论:DCE-MRI结合DWI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及特异性,可为该病的临床检出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救治中中医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对象(2019.8-2020.08 来院就诊的早期 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取 74 例,随机数表法分组后执行常规护理(对照组)和中医护理(观察组), 37 例/组,对比心理状态变 化情况,住院时间及症状消失时间。结果:护理前后,观察组 SAS 评分由(64.87 士 2.55)分降至(42.97±2.01)分,SDS 评分由 (67.88±2.96)分降至(46.09±2.58)分, 评分降幅均大于对照组,同时,对照组住院(11.32±1.57)d,阴道出血症状在(8.62±1.69) d 内彻底消失,下腹疼痛症状在(9.61±1.52)d 内消失, 耗时皆比观察组久。结论:在早期先兆流产患者救治中,中医护理干预 效果显著,可加快病人康复进程,缩短其住院时间,改善其负性心理,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评价早期宫颈癌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血管参数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预测术后辅助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1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以手术治疗为初治疗的早期宫颈癌患者50例,收集临床病理资料,详细记录临床分期、临床病理参数、术后治疗。结果:对比分析早期宫颈癌患者病灶血流灌注与宫颈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发现宫颈癌病灶血流灌注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间质侵袭深度〉10mm有关(P<0.05)。宫颈癌患者的血管形成指数(VI)与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有关(P<0.05)。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血流信号丰富者及血流不丰富但VI>3.97者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比值比(OR)为12.5,95%CI:2.92~53.48。结论: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参数VI与病灶血流灌注丰富可作为预测早期宫颈癌术后是否应用辅助治疗的重要参数。
简介:目的探讨孕早期超声测量胎儿颈项透明层(nuchaltranslucency,NT)厚度在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疾病及其他结构畸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8年9月—2009年8月期间的227名孕11~13+6周胎儿进行NT厚度标准测量,分析NT增厚胎儿的染色体核型、结构及妊娠结局。结果NT厚度<2.5mm的胎儿中,染色体及结构正常211例,染色体或结构异常2例。NT厚度≥2.5mm的胎儿中,6例染色体异常(13-三体综合征1例、18-三体综合征1例、21-三体综合征3例、45X01例);3例结构畸形(胎儿多发性结构异常1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1例孕20周前不明原因流产;4例无染色体及其他结构异常。正常胎儿的NT厚度呈正态分布,NT厚度随胎龄增加而增厚,男性与女性的NT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胎儿与异常胎儿头臀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T厚度异常胎儿的孕妇年龄大于NT厚度正常的孕妇。超声测量NT厚度值设为2.5mm时,检测胎儿早期异常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比较平衡,分别为80.0%和97.0%。结论NT厚度的标准化测量是一个早期对胎儿染色体异常、结构异常,尤其是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的重要指标,有助于早期诊断染色体疾病及其他结构异常,对评价胎儿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分析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超声特征的相关性。方法:以本院 2018 年 2 月一 2019 年 9 月收治的 240 例肝硬化患者为观 察对象, 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分作六组:A 组:40 例血瘀阻络型,B 组:40 例肝气郁结型,C 组:40 例脾肾阳虚型,D 组:40 例脾 虚湿盛型,E 组:40 例肝肾阴虚型,F 组:40 例湿热内蕴型,均予以超声检查,观察并比较六组超声特征。结果:六组肝右叶前后径、 最大斜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A 组患者肝左叶的上下径明显低于 B 组及 E 组,且 A 组脾脏厚径及长径比 B、C、 D、E、F 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F 组门静脉主干内径明显低于 A 组、C 组及 E 组患者,A 组患者门静脉血流量低 于 B 组,且 A 组、C 组患者门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比B 组及 F 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六组患者脾静脉的主干内径、 血流量及平均血流速度两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结论:肝硬化中医证型与超声特征存在相关性,通过结合门 静脉参数及超声图像,可为肝硬化病情评估及中医证型提供判断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U)和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癌早期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早期病变患者49例,均行TV-CDU和电子阴道镜检查,分析单独应用TV-CDU、电子阴道镜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的正确率,并比较两种方法对宫颈早期病变诊断的一致性。结果:单独应用TV-CDU、电子阴道镜及两者联合应用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的正确率分别为77.55%(38/49)、81.63%(40/49)和91.84%(45/49)。TV-CDU和电子阴道镜对宫颈癌早期病变诊断的吻合系数κ=-0.128。结论:联合应用TV-CDU与电子阴道镜诊断宫颈癌早期病变有突出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1资料和方法患者,女性,37岁,既往月经规则,量中等,近3个月来经期延长,量较之前明显增多,血、尿及粪常规检查正常。专科检查示: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中位,大小正常,质中,无压痛,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厚6mm,宫腔内见节育器距宫底部37mm,部分位于宫颈管内,宫颈前后径35mm,宫颈管内见45mm×22mm低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示其内见较丰富的条形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为0.60。双侧卵巢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宫颈管内低回声,考虑为肌瘤,息肉,其他。
简介:目的:采用MSCT评价完全主动脉后型左。肾静脉(CRLRV)变异,以提高对该类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960例受检者腹部CT动态增强扫描资料,于动脉期和静脉期观察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采用MPR、MIP和VR等重建技术,对12例CRLRV变异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RLRV变异12例,发生率1.25%(12/960),CT示左肾静脉主干走行于腹主动脉与脊柱之间,主要位于L2~3,椎体前缘水平,向右注入下腔静脉或左侧髂总静脉。其中2例出现血尿,1例合并胸腔异位肾。1例合并左侧性腺静脉曲张。结论:MSCT可准确评价CRLRV变异,对诊断左。肾静脉压迫综合征和减少左肾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比较高频超声、X线钼靶在社区妇女普查中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优缺点,探讨两者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11年6月进行妇女乳腺癌筛查并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23例早期乳腺癌(TisN0M0和T1N0M0)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频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7.0%(20/23),表现为实性占位16例,3例伴针尖样钙化,15例可见血流信号,4例为低回声区。X线诊断符合率为69.6%(16/23),表现为肿块影14例,边缘模糊及伴毛刺者5例,有小分叶3例,有毛刺及血管征者3例,合并钙化影者5例。1例局部未见肿瘤影,1例表现为微小钙化。高频超声、X线钼靶联合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1.3%(21/23)。结论高频超声在社区妇女乳腺普查中对早期乳腺癌的发现有重要价值,联合X线钼靶可进一步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手术治疗之后的患者分别应用早期肠内营养和肠胃营养干预,对照两种方法是否有促进患者恢复的临床效果方面情况差异。方法 在本院所有老年上消化道穿孔手术后进行营养干预患者中抽取70例作为研究群体,随机分为观察、对照两组,人数一致的情况下选取不同干预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的全肠外营养干预,观察组则使用早期肠内营养,对两组患者总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情况进行评价,分析营养情况和临床治疗干预之后的恢复情况,评价最终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分别开展干预之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总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情况更高一些(P<0.05),而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与对照组成反比,明显要更短一些(P<0.05),取得了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结论 对于上消化道穿孔术后的老年患者来说,开展治疗干预的过程中,早期肠内营养要比全肠外营养的效果更好一些,可以积极促进患者的早期疾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并改善营养状态,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