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祁阳县1993—2017年HIV/AIDS死亡情况,为完善病例管理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祁阳县1993-2017年HIV/AIDS死亡病例资料,进行人口学特征、存活时间、抗病毒治疗、死亡原因等分析。结果死亡病例中,文化程度以小学及以下最多60.40%;职业以农民最多66.29%;发现方式以医疗机构最多52.25%,平均存活时间为4.61年,以小于6月的人群所占比例最大45.51%;死亡原因以艾滋病相关疾病死亡最多65.45%,抗病毒治疗率与CD4检测率逐年上升,平均为42.56%。结论祁阳县HIV/AIDS的发病与死亡已进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阶段,存在“三低一高”现象,应加强能力建设,推广开展HIV检测工作,加强病例管理,进一步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鉴别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测的方法,实验组采用64层螺旋CT检测的方法,对比两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采用64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其鉴别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诊治的68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8例患者都通过增强MRI或者CT进行检查。结果26例属于恶性病灶,其中15例为肝细胞性肝癌、7例为胆管细胞性肝癌、4例为转移性肝癌;42例为良性病灶,其中14例为血管瘤、6例为局灶性结节增生、15例为局部脂肪缺失、3例肝脓肿、2例肝硬化增生结节、另外两例分别为炎性假瘤和肝囊肿,鉴别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2.7%。超声造影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的方式显著不同。结论在鉴别肝脏局灶性病变良恶性当中,超声造影有着非常大的价值,尽管其有着一定的限制,但是基于其安全无创性以及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还是值得临床推广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及MRI检查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3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把行螺旋CT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行MRI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特征与价值。结果对照组18例,平扫呈低密度的11例,等密度的4例,高密度的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的15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的3例,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的13例,呈等密度的5例。观察组15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9例,中央瘢痕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呈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无强化,而延迟期与静脉期的信号强度呈下降趋势,11例中央瘢痕病灶均见延迟期强化。结论螺旋CT及MRI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查能有效提升诊断精确率,MRI中央瘢痕延迟强化为其特征性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祁阳县近10年乙型病毒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流行情况,分析发病特征与流行趋势,为制订乙肝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祁阳县2008—2017年乙肝疫情资料及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近10年祁阳县共报告肝病例3100例,其中男2300例,女800例,男女为2.881。发病率为29.88/10万,死亡2例,死亡率为0.02/10万,发病率呈先升后降,由2008年的13.91/10万上升到2011年的43.66/10万,再下降到2017年的26.93/10万;发病年龄集中于20—60岁人群,占95.19%,以30—40岁年龄组最多1273人,占41.06%;1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低31例,占1.00%。乙肝的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1692例,占54.58%,其次是学生212例、工人201例,分别占6.84%,6.48%。结论祁阳县近10年乙肝发病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应采取以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为主,同时须加强儿童、成有乙肝疫苗接种的查漏补种和免疫效果监测工作,及时补种疫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50—2015年祁阳县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为制定肠道传染病相关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50—2015年祁阳县肠道传染病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50—2015年66年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7种,109896例,死亡240例,年均发病166.80/10万,年均死亡率0.45/10万,病死率0.22%,肠道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年代改变,总体呈递减趋势,肠道传染病以菌痢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5.94%。2010—2015年以手足口病为主,占发病总数的61.47%,除手足口病外,21世纪后,肠道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或消除。结论祁阳县肠道传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传染病疫情出现了新的特点,防治形势仍然严峻,应制定和完善肠道传染病防制对策,加强防病工作基础建设,提高肠道传染病预防和监测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鉴别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测的方法,实验组采用64层螺旋CT检测的方法,对比两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采用64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其鉴别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与CT对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已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送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次序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手术前施行CT检查,给予研究组手术前施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研究组检查确诊率为98.00%,检查漏诊率为2.00%,无发生误诊;对照组检查确诊率为80.00%,检查漏诊率为14.00%,误诊率为6.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新邵县首起人间布病暴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为防控工作提供建议和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流行病学史、发病诊治经过、流行病学特征等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进行初筛,阳性标本再用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确认。结果4例布病实验室确诊病例均为染疫羊养殖户雷某玉一家人,且为与染疫羊密切接触者。结论本起疫情的传染源为未经检疫引进的感染了布病的山羊;新邵县为布病非流行区,但存在疫情传入和转变为流行区的危险,需从源头上严把染疫动物输入、输出关;加大对农民布病知识的宣传与健康教育,加强临床医师布病防治知识培训,建立健全疫情监测和防控体系,严防疫情的传入与传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祁阳县2007—2017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遏制梅毒发病率不断上升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达到逐年降低祁阳县梅毒发病率的目的。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祁阳县2007-2017年梅毒疫情资料,采取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趋分析。结果祁阳县2007-2017年共报告梅毒591例,发病率在2.72/10万—7.77/10万之间,总体呈上升趋势。祁阳县29个乡镇、街道都报告了梅毒病例。591例病人中男女为1.011,发病年龄以30—40岁最多,其次是20—30岁、40—50岁,三个年龄组共占发病总数的61.46%。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占发病总数的49.58%。而病毒分型以隐性感染最多占总数62.94%。结论祁阳县梅毒发病水平低于全国和全国其他省、市,但发病率仍处于上升通道之中,上升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强梅毒防治知识宣传,开展早期梅毒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祁阳县2017年共报告流腮病例480例,较2016年上升389.80%,较2008年上升805.66%,为全面了解祁阳县近10年来流腮的流行病学特征,找出流行规律及原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近10年祁阳县网络直报系统中的流腮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结果近10年祁阳县累计报告流腮1576例,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发病率为15.04/10万,低于全国同期水平的22.00%『1』。发病以城区为多,城边次之,边远农村发病较少;发病时间以每年4—7月最多,11月—12月次之;人群分布男女比为2.031,年龄以4—14岁的中小学生为主。结论流腮在祁阳县仍呈中低度流行状态,应改变流腮疫苗接种的剂次,加强学校疫情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宜章县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流行情况,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相应的仿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4年宜章县共报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93例,年均发病率为0.91/10万,无死亡病例。各年的发病率分别为0.81/10万、0.89/10万、1.11/10万、0.771/10万、0.76/10万、0.69/10万、0.97/10万、1.00/10万、1.1.24/10万、0.87/10万。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一六、黄沙、笆篱、岩泉、栗源五个乡镇。2005年-2014年宜章县共报告出血热病例数93例,其中男58例,女35例,男女性别比为166100;绝大部分病例集中在26岁以上占报告总病例的91%(85/93),其中46岁以上青壮年病占总报告病例的68%(63/93),16岁以下青少年儿童占1%(1/93)。(结论)重点乡镇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提高医师出血热的诊疗水平和处置能力;开展人间疫情监测及疫点处理工作;开展鼠间疫情监测等综合措施是控制疫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