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预见性护理在双重血浆吸附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23年5月至2023年12月设为研究期限,将30例在我院行单膜血浆置换吸附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设为研究依据,遵循“平行序贯”分组方式对患者进行小组划分,提供常规护理服务的小组命名为参照组,提供预见性干预策略的小组定义为研究组,划入人数(n=15);随之进行数据收集、资料统计、分析比对。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生化指标、焦虑抑郁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显优参照组(P<0.05)。结论:对比实验的开展实施,不同方案策略的采纳应用,使得两者的优劣差异尽显无疑,预见性护理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血清指标、焦虑抑郁情绪、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还可显著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建议优先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肠外科技能操作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对肠外科技能操作进行规范化培训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探讨肠外科技能操作的规范化培训实践,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方法:1. 培训内容:根据肠外科技能操作的不同领域,制定详细的培训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应急处理等方面。2. 培训方式: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线上部分包括观看教学视频、参加在线课程等;线下部分包括实地操作、模拟练习等。3. 培训师资:选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专家担任培训师资,确保培训质量。4. 培训考核:通过理论考试、实践操作考核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对参训人员进行全面评估。结果:1. 临床应用效果:通过对肠外科技能操作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评估,了解其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以及患者的治疗效果。2. 医疗质量:通过对培训前后的医疗质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培训对医疗质量的影响。3. 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患者对肠外科技能操作规范化培训的满意程度。结论:通过对肠外科技能操作规范化培训的实践与效果评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肠外科技能操作规范化培训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2. 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培训效果。3. 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总之,肠外科技能操作规范化培训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简介:摘要:无菌操作技术在外科手术室护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防止手术部位感染,保障患者安全。本文将深入探讨无菌操作技术的规范,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降低手术感染风险。
简介: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WHOEML)评价、遴选经过38年发展,申请流程更加科学、规范。但针对WHOEML申请的外部专家评审常需在短时间内快速完成,急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透明的快速评审方法和流程。WHOEML外审专家循证快速评估方法和流程要点包括:1确定评估需求:基于申请材料,明确评审目的。2构建问题:基于评审目的,转化为PICOS要素。3文献检索与筛选:优先检索、纳入SR或Meta分析、HTA、临床指南等。4资料提取:基于评审目的,提取主要信息。5文献合成与评价:基于评审要求,定性描述,比较评价结果。6形成推荐:明确给出是否同意申请的意见、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探索建立的WHOEML外审专家循证快速评估的方法和流程已用于指导笔者承担的第19版WHOEML的评审工作,证实其切实可行,且能满足快速评估的时间和质量要求,但仍需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完善。
简介:目的应用品管圈优化输液流程,减少输液患儿等侯时间,提升儿童输液室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方法确立"减少输液患儿各环节等候时间,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为活动主题,应用品管圈步骤实施活动。以儿童输液室2014年5月的输液患儿抽取100例患儿及家长为对照组,以开展品管圈活动后2014年9月的输液患儿抽取100例患儿及家长为研究组。比较2组输液治疗等候时间(等候取号时间、等候配药穿刺时间、等候巡视换瓶时间、等候封管拔针时间)及输液各环节(等候取号、等候配药穿刺、等候巡视换瓶、等候封管拔针)的不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等候取号时间、等候配药穿刺时间、等候巡视换瓶时间、等候封管拔针时间和输液流程总等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输液各环节不满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开展实施品管圈活动可减少输液患儿各环节等候时间,减少护士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升优质护理服务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护理流程优化路径的应用实践。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8例,按入院时的数字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则应用急救护理优化路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科学的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就诊后的各个时间窗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呼吸频率、心率与收缩压均低于对照组,且急救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通过应用急救护理优化路径,能够取得显著效果,极大地缩短患者就诊后的各个时间窗,提高急救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