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右心声学造影在筛查不明原因脑卒中合并圆孔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鸡西鸡矿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收治的6例疑似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例。实验组患者接受右心声学造影检查,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检查。造影剂为改良激活生理盐水微泡(8ml生理盐水+1ml自体血+1ml空气),通过左侧肘静脉快速推注,并在静息状态及Valsalva动作后观察左心腔内微泡显影情况。两组患者的PFO检出率及临床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3例患者中,右心声学造影检测出2例存在PFO,阳性检出率为66.7%;对照组3例患者中,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出1例存在PFO,阳性检出率为33.3%。PFO阳性患者中再次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显著高于PFO阴性患者(P < 0.05)。通过右心声学造影技术筛查出的PFO患者中,接受封堵治疗后无一例复发脑卒中。结论:右心声学造影是一种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的筛查手段,在不明原因脑卒中患者中筛查圆孔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与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相比,右心声学造影能显著提高PFO的检出率,从而为预防脑卒中复发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右心声学造影,不明原因脑卒中,卵圆孔未闭,临床应用,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于圆孔(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的诊断工作中采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与发泡实验(Contrast 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ETD)联合效果。方法:以在我院接受诊疗的疑似PFO患者为研究对象,以2023.03-2024.03为时限并选定64例以做进一步研究,依据诊断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对比说明观察组(32例/TEE+CETD)于不同状态下的圆孔检出率与对照组(32例/经胸右心声学造影(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CE)+CETD)之间的差别。结果:观察组在静止休息状态(Resting State,RS)下、瓦萨尔瓦动作(Valsalva Maneuver,VM)下的PFO检出率比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临床诊断PFO时应首先考虑采用TEE联合CETD这一方案,可得到更理想的诊断效果。

  • 标签: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发泡实验 卵圆孔未闭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圆孔导致隐源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隐源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各25例,并分别对其实施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检查(TCD)、经食管超声检查(TEE),通过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及相关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此50例患者中,TCD和TEE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4.00%、56.00%,提示两种检查方法均对PFO诊断有临床价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TCD对较小的PFO诊断更有优势。结论在筛查圆孔导致隐源性脑卒中,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和经食管超声检查均对PFO诊断有临床价值。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经食管超声检查 发泡试验 卵圆孔未闭 隐源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心声学造影及激发试验对圆孔的诊断应用。方法:在我院2017年10月-2020年9月诊断为成人圆孔引起的偏头痛的50例患者,对其右心声学造影及充分的激发实验的成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右心声学造影诊断PFO(圆孔)可见ASC通过房间隔圆孔,也可用右心房被ASC充填后3-6个心动周期内左心房出现ASC作为替代指标,后者适用于分流处显示欠清晰或分流处位于非当前切面的情况,及激发实验表现为第二期二尖瓣流速即E峰流速下降20cm/s,第三期房间隔左移,表明右心房压力超过左心房压力。结论:右心声学造影及充分的激发试验是诊断心内分流的金标准成像方式,其操作简易、安全性高,可通过标准的操作与全面的分析策略,以最少的操作获得准确的诊断,对PEO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价值和作用。

  • 标签: 「」右心声学造影    卵圆孔未闭    激发试验
  • 简介:经心导管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是近年来发展的心脏介入治疗的一项新技术,它具有不开胸,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尤其是Amplatzer封堵器法,其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成功率高,是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的首选方法,2002年4月,我院心内科导管室利用Amplatzer封堵器成功地治愈了1例患者,现将临床资料及护理中的要点介绍如下。

  • 标签: AMPLATZER封堵器 封堵术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护理 并发症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非常规方法选择Amplatzer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的可行性。方法14例Ⅱ孔型ASD和1例动脉导管,经术中常规右心导管检查,测量右室与肺动脉压力,经导引钢丝导入球囊导管测As最大伸展直径,用体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TEE)测量房间隔直径及确定ASD的位置及大小,根据球囊最大伸展直径选择应用等于或大于其1~2mm型号的国产ASD和PDA封堵器。结果15例患者应用15个封堵器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亦无残余分流。结论国产封堵器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可靠、成功率高、安全等优点,应用封堵封堵ASD和PDA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胸微创封堵与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的效果。方法选择从2012年2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动脉导管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患儿采用经皮心导管介入手术进行治疗,B组患儿采用经胸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A组患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显著低于A组患儿(P<0.05)。结论经胸微创封堵与经皮心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小儿动脉导管的效果显著,但经胸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经皮心导管介入治疗,更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经胸微创封堵 心导管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尝试分析新生儿圆孔闭合时间,为新生儿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分析,对2015年1月~2016年7月,医院出生正常新生儿114例进行追踪,为期12个月。结果12个月闭合率达到67.54%,6个月闭合率达到42.98%,从1-2周开始出现闭合,到12个月仍有闭合者。闭合者Ⅱ比重高于闭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合者圆孔孔径、圆孔瓣长度、瓣长/孔径比值,低于闭合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圆孔闭合时间时间跨度较长,12个月后仍有闭合者,是否闭合与圆孔结构有关。

  • 标签: 新生儿 卵圆孔 卵圆孔未闭
  • 简介:目的探讨CT影像测量圆孔的最大横径及圆孔与棘孔的距离及其在CT引导经皮穿刺圆孔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一2017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影像资料库中200例成人头颅CTA影像资料.在减薄层厚0.5mm的扫描图影像上,选取双侧圆孔、棘孔清晰且孔径最大的层面,用影像软件自带工具尺测量双侧圆孔的最大横径、长径及圆孔与棘孔的最短距离,并计算平均值。纳入2017年1月-2018年5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接受射频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下颌支痛患者,选择CT扫描圆孔横径大于影像测量结果平均值的26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57-87(63.4±6.1)岁。患者按住院号单双号分为双针双极射频组(14例)和单针单极射频组(12例)。两组患者均行半冠状位CT扫描,在CT影像找出资料中清晰显示圆孔的CT层面测量穿刺深度、角度,设计穿刺路径,根据设计的穿刺路径进行单针单极或双针双极射频热凝治疗。术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影像学测量结果显示:200例400侧圆孔,左右两侧圆孔的最大横径分别为(5.41±0.91)mm,(5.51±0.88)mm,最大长径分别为(7.50±1.29)mm,(7.51±1.10)mm,圆孔与棘孔的最短距离分别为(2.08±0.92)mm,(2.17±0.87)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临床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期间评定疗效26例患者均为有效.2组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6个月,平均10.9个月。随访期间,单针单极射频组12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术后11个月复发1例;双针双极射频组14例均有效,无疼痛残留,无复发。结论在V叉神经下颌支疼痛接受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前,用CT扫描测量圆孔水平径线可为能否釆双针双极射频模式提供客观依据.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射频消融 卵圆孔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童动脉导管介入治疗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拟行儿童动脉导管介入治疗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是保证儿童动脉导管介入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儿童 介入治疗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利用动脉导管(PDA)封堵器治疗肾脏切除术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例肾脏切除术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的患者用PDA封堵封堵肾动脉残端,观察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及肾动静脉形态。结果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肾动静脉瘘被完全隔绝,临床症状迅速改善。术后1个月,CT血管造影及血管彩超检查证实封堵器定位确切,肾静脉管腔显著缩小并且腔内无血栓形成。2例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由术前的49%和51%上升到术后的65%和69%。随访时间超过2年,未见并发症。结论对于继发性肾动静脉瘘,利用PDA封堵器单纯对动脉残端进行封堵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可靠的安全性。

  • 标签: 肾脏切除 肾动静脉瘘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总结复杂型动脉导管(PDA)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49例复杂型PDA患者的临床资料。处理方法包括正中切口在体外循环下行单纯动脉导管结扎术18例,经肺动脉切口行动脉导管开口缝合术26例,经肺动脉切口行动脉导管开口补片闭合术5例。结果全组49例复杂型PDA患者术前漏诊12例;手术治愈45例,死亡4例。死亡病例均发生于术后24h内,病死率为8.16%,分别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灌注性肺损伤2例。随访5个月至4年,无一例再通。结论在复杂型PDA的外科处理中,准确及时地发现和恰当地处理PDA,决定着治疗的结果;处理不当易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诊断 外科手术 心血管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童动脉导管介入治疗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拟行儿童动脉导管介入治疗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是保证儿童动脉导管介入治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利于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儿童 介入治疗护理
  • 简介:患者女,26岁,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热,体温最高39.9℃,近半个月加重伴咳嗽、咳痰、头痛、肌肉酸痛。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史。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扩大,左心室轻度扩大,主肺动脉扩张,内径3.0cm,左右肺动脉均扩张,内径2.0cm,降主动脉经由的动脉导管与左肺动脉相交通,导管长×宽约1.4cm×0.7cm,主肺动脉管腔内见约1.1cm×0.9cm的中等偏强回声光团附着于外侧壁(图1),肺动脉收缩压40mmHg。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心内膜炎 肺栓塞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婴幼儿动脉导管的急诊/亚急诊介入治疗效果。方法按照入院顺序抽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动脉导管婴幼儿70例,进行蘑菇伞封堵术,观察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前后的主动脉压、肺动脉压、超声心动参数。结果69例婴幼儿封堵成功,成功率为98.6%,其中有1例婴幼儿转外科,并取出封堵器,进行手术结扎。术前的主动脉压、肺动脉压、超声心动参数与术后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导管介入直径≧5mm治疗幼儿动脉导管,取得的效果显著,更有效、更安全,值得借鉴和推广。

  • 标签: 婴幼儿 动脉导管未闭(PDA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封堵器 介入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左腋下直切口施行动脉导管(PDA)结扎术的效果。方法采用左腋下直切口PDA结扎术治疗97例患者,其中管状型76例,漏斗型21例;经胸腔入路65例,经胸膜外入路32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中出血量30~80ml,平均(50±6)ml,均未输血,1例PDA残余分流,术后60d复查消失,其余病例心脏杂音术后即刻消失。全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术后3~10d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至5年,无声音嘶哑,均恢复良好。结论左腋下直切口施行管状型和漏斗型PDA结扎术是安全、可靠、适用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动脉导管未闭 结扎术 直切口
  • 简介:目的:探讨三孔法、双孔法及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50例鞘状突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50)、B组(n=50)及C组(n=50),分别采用三孔法、双孔法及单孔法腹腔镜手术;比较3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治疗费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瘢痕形成率。结果:B、C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A组(P<0.05),C组患儿瘢痕形成率低于A、B两组(P<0.05),3组患儿总治疗费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鞘状突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提高手术美观性,增加手术并发症及复发风险。

  • 标签: 鞘状突未闭 儿童 腹腔镜检查 三孔 双孔 单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