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时辰化疗与常规化疗毒副反应的类型、程度。方法我科于2007年1月-2008年6月对174例经病理学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用随机分组法分为常规化疗组和时辰化疗组时辰化疗组(CC组)86例,常规化疗组(RC组)88例。常规化疗组每日10am开始用药。时辰化疗组据生物节律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时机,将ZT-Z/2-B自控型输注泵用于时辰化疗组紫杉醇类4-7am;诺维本10am-12n;铂类10am-10pm;氟尿嘧啶10pm-10am;ADM-7am;伊立替康(CPT-11)7-11am。结果时辰化疗组血液毒副反应明显低于常规化疗组(p<0.01),胃肠道毒性时辰化疗组明显低于常规化疗组(p<0.01)。结论时辰化疗较常规化疗毒副反应低,增加了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利于化疗疗程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材厚朴治疗肠麻痹的效果,并分析其药理作用,以供临床借鉴。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阑尾炎术后肠麻痹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西沙必利,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药材厚朴煎汤饮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药材厚朴治疗肠麻痹,可以取得与西药相当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治疗高脂血症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其药理作用。方法将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高脂血症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均以均常规低脂、低嘌呤饮食及多饮水膳食为基础,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均以8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比较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治疗组显效30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P<0.05)。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但治疗组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资料后血尿酸显著性变化,治疗组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都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药物,但阿托伐他汀调脂作用比辛伐他汀更为显著,同时其还能降低血尿酸,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兰光治疗新生儿黄疸对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因黄疸入院且符合条件的71例(男性40例,女性31例)足月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42例予光疗,同时服用妈咪爱和鲁米那治疗3天,对照组29例服用妈咪爱和鲁米那治疗3天,治疗前后分别行总胆红素水平和细胞因子IL-6、IL-10、TNF-α检测。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光疗后总胆红素水平均有下降(P<0.05),试验组下降更明显;2)试验组和对照组光疗前后新生儿细胞因子IL-6水平降低(p<0.05),而对细胞因子IL-10、TNF-α水平无影响(p>0.05)。结论光疗可使血IL-6水平降低,进而影响新生儿的免疫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出血采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1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将脑出血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NGF)治疗,对照组采取胞磷胆碱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4天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7天及治疗后14天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4天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7天及治疗后14天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F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简介:摘要突发性耳聋是临床上较为难治的疾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扩血管和营养治疗,但疗效不够稳定。DF-521(东菱克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症的机理,主要在于抑栓,溶栓与促进血液学流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采用丁螺环酮治疗的增效作用和药理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的69例抑郁症患者均为我院在2014年9月到2015年4月期间收治,将其按照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应用西酞普兰联合丁螺环酮治疗,对照组患者只采用西酞普兰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时的抑郁症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4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47%(P<0.01)。结论丁螺环酮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有确切的增效作用,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