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便携式急救胸腔置管器配套装置在胸部多发伤患者中的护理应用。方法根据病因、原发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50);对照组(B组n=50)。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胸腔置管引流装置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术,比较两组间准备时间、穿刺时间、引流时速及使用疗效。结果准备时间、操作时间、置管时间、引流时速四项比较,两组指标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应用疗效一次性成功率、合并症发生率、创伤治愈率三项,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指标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实验组的穿刺置管引流整体时速均快于对照组,应用疗效均优于对照组。提示便携式胸腔置管配套装置在临床应用中收效显著,起到了快速开展现场综合性救护的作用。
简介:摘要德国外科医师Fleischmann等于1993年首次将创面封闭负压引流用于治疗软组织损伤并获得成功。1994年,裘华德教授将该技术引入我国,经过一系列改造,不断得到完善。现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广泛用于临床各个领域,在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治疗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国内已有数十家企业独立生产各自品牌的创面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套件,其种类不下百种。本研究试图收集常见的创面封闭负压引流套件,实测其各项物理系数,利用Abaqus软件构建其相应的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机运算、分析,为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基础研究拓展视野,替创面封闭负压引流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改进的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对比改良胸腔穿刺置管引流装置与传统胸腔穿刺置管引流装置的时速和效果。方法选取80例胸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胸腔穿刺置管引流装置实施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间完成的时速及效果。结果时速两组间比较,三项指标均P<0.01,非常显著性差异。疗效两组间比较,三项指标均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观察组的穿刺置管引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简易双下肢固定装置在盆腔肿瘤IMR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收集腹部放疗科36例行IMRT的盆腔肿瘤患者,其中18例采用热塑膜体位固定为对照组,余18例采用热塑膜联合简易双下肢固定装置进行固定为研究组。在治疗前行CBCT扫描,前5d扫描1次/d,之后扫描1次/w。扫描图像与治疗计划图像进行配准,配准前人工校对得出患者左右、上下、前后方向的摆位误差。结果对照组患者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36±1.31)mm、(2.65±1.52)mm、(2.47±1.27)mm,研究组在左右、上下、前后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02±1.14)mm、(1.58±1.25)mm、(1.61±1.12)mm。结论自制简易双下肢固定装置在盆腔肿瘤IMRT中使用方便且体位重复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制新型中段尿标本收集装置和常规中段尿标本收集装置留取中段尿标本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泌尿外科男性住院患者105例分别使用自制新型及常规中段尿收集装置收集中段尿标本共210份,比较两种方式收集标本的时间、患者及护士满意率、标本阳性率、污染率、憋尿时间。结果试验组的操做时间(5.2±0.5分钟)与对照组(12.3±3.6分钟)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的憋尿时间(1.9±0.4分钟)与对照组(5.6±1.4分钟)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5);患者及护士满意率,试验组(93.3%,91.4%)与对照组(84.8%,81.1%)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本阳性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4.8%,28.6%,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标本污染率调查,试验组0例(0%)低于对照组4例(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制新型的中段尿标本收集装置能够减少标本收集时间,降低标本污染率,缩短患者憋尿时间,提高患者及护士满意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患者腹泻或大便失禁时对肛周皮肤的有效护理。方法随机将60例腹泻或大便失禁的重症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温水擦拭后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实验组采用自制引流装置收集大便法进行肛周皮肤护理,比较两组肛周皮肤炎症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生皮肤反应5例,I度反应3例,Ⅱ度反应2例,完好25例;对照组发生皮肤反应24例,其中I度反应14例,Ⅱ度反应7例,Ⅲ度反应3例,完好6例。两组肛周皮肤炎症反应发生率比较,X2=24.54,P<0.01,实验组肛周皮肤炎症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该自制引流装置收集大便能有效预防腹泻或大便失禁引起的肛周皮肤炎症反应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间歇充气性压力装置,用于骨科手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1月,我科室选择127例骨科手术后患者为对照组,选择同期术后患者12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基本预防措施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间歇充气压力装置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DVT形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5天均没有发生DVT,定期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组静脉栓子无检出,对照组有两例患者发现0.1cm和0.3cm微小栓子,治疗后自行吸收,未发生DVT。临床效果评定,间歇式充气性压力装置预防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确有一定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骨科大手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较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骨科大手术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方法,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对72例经筛查无禁忌症的骨科术后病人采取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同时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式充气加压装置来预防静脉血栓。结论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在新生儿急救转运过程中,对比转运装置采取喉罩通气与气管插管通气的优缺点,从而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利依据。方法对本院自2011年8月至2013年11月之间转运的21例病例,按照转运过程中采用喉罩通气或气管插管通气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喉罩通气10例;气管插管通气11例。气管插管11例中2例发生脱管现象,改用喉罩通气。结果喉罩10例及气管插管改喉罩2例均顺利完成转运且无严重的并发症,气管插管除2例脱管外,其余均完成转运任务。结论在新生儿转运装置中采用喉罩通气,不仅克服了气管插管对机体刺激性大,易脱管等缺点,同时还具有易于操作等优点,值得在转运装置中推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背心式引流管固定装置防止引流管脱落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头颈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背心式引流管固定装置固定引流管及引流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固定引流管及引流器,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引流管意外脱落率及引流器意外脱落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固定装置的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背心式引流管固定装置应用于头颈部术后患者,能够显著降低患者引流管意外脱管与引流器意外脱落发生率,提高患者对固定装置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