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骨密度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孝感市中心医院产检和住院的孕妇,分为2组。正常孕妇160例(对照组),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28.91岁,平均孕周27.12周。临床确诊为GDM的患者156例(GDM组),年龄27~35岁,平均年龄30.72岁,平均孕周27.64周。应用超声骨密度测定仪测定孕妇右侧跟骨骨密度,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GDM组孕妇骨密度检测结果中声幅衰减(BUA)、超声速度(SOS)、硬度指数(S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GDM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比例分别为15.38%、5.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I与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FPG、HbA1C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GDM患者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发生率较正常孕妇明显升高;且跟骨超声骨密度、SI与年龄、孕周、体质量指数、FPG、HbA1C相关。
简介:2007年7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实施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检疫期的通知》(国食药监安【2007】447号)。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衡双下肢长度的临床意义和手术设计.方法回顾分析2000~2004年获得随访的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例48例,采用骨水泥型假体12髋,混合型假体36髋,术前双下肢等长30例(含股骨颈骨折患者),10例患肢长度短缩10~2.0cm,6例短缩2.0~4.0cm,2例短缩4.0~6.0cm.通过术前肢体长度测量及X片测量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假体、预估颈长和截骨平面;术中正确磨削髋臼,寻找最佳旋转中心,结合透视及特殊试验修正截骨平面,调节假体颈长,达到均衡双下肢长度的目的.结果全部病例采用Harris评分,优30例,良12例,中4例,差2例.术前等长30例中术后出现5例手术侧延长1.0~2.0cm,1例延长2.5cm.术前不等长的18例中,术后恢复等长10例,6例手术侧延长1.0~2.0cm,2例术前重度短缩的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术后仍然短缩2.0~3.0cm.术后肢体等长35例Harris评分平均92.3分,术后肢体不等长13例Harris评分平均88.6分.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设计.手术技巧以及假体设计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肢长度,术后肢体不等长降低了患者的满意度.应重视术前测量及术中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重视软组织平衡技术和肢长调节,掌握全髋置换术中均衡下肢长度的手术技术,进一步改善手术效果.
简介:目的:评价粘克R可吸收医用膜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椎板切除术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25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36例;年龄22~62岁。分为试验组68例,在术中放置粘克R可吸收医用膜;对照组57例,除不放置医用膜外,其他处置相同。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手术效果,按Nakai法评价。结果试验组疗效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为80.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全身不良反应,无红肿、渗液及窦道形成等炎症表现,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粘克R可吸收医用膜可有效减少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
简介:目的观察尿激酶两种不同的应用方法针对血液透析用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0年1月~12月行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血液透析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56岁。随机分为2组。共行血液透析2210例次。观察组采用100kU尿激酶加入100mL0.9%NaCl溶液缓慢滴注,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比较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28例次(2.5%)]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的次数[51例次(4.5%)]明显少于对照组[110例次(10.2%),221例次(20.5%)],观察组在透析过程中血流量[(241.6±55.2)mL/min]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208.0±52.7)mL/min]。结论尿激酶预防滴注法对于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法。
简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常见而严重的运动创伤之一.ACL撕裂引起膝关节不稳,治疗不当将严重影响运动能力或丧失运动能力.ACL损伤修复重建一直是骨科和运动创伤领域内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移植替代物选择、移植物的固定、术后的康复计划等等,移植物的固定问题包括找到放置移植物的理想位置及移植物末端的固定,后者又包括移植物的机械固定以及骨腱间的生物学固定.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髂骨斜位术中监测骨盆外固定架螺钉的置入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骨盆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3.6岁。采用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投照角度(C型臂X射线机球管向足侧倾斜即与冠状面成35°±5°,向外侧倾斜即与矢状面成20°±5°)结合双侧髂骨斜位,利用C型臂机术中监测骨盆外固定架骨针置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置钉356枚行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双侧髂骨斜位透视,术中平均透视次数7次(4~11次),平均手术时间18min(14~29min)。螺钉穿出内侧或外侧骨板19枚,均在术中进行调整。结论采用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双侧髂骨斜位的透视方法可缩短骨盆外固定架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安全有效评估骨盆外固定架术中的置钉,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简介:目的对65例关节镜下盘状半月板成形术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可能因素.探讨盘状半月板关节镜下手术的指征和方法。方法选择1996年9月~2003年9月65例盘状半月板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36例,年龄8~46岁,平均年龄21、3岁。65例中合并半月板破裂者50例,包括分层撕裂23例,桶柄状撕裂16例,瓣状撕裂11例。手术方法:应用美国Stryker及德国蛇牌关节镜系统.用300镜观察,交替使用内侧和外侧切口置人不同角度篮钳和镜下电灼对半月板进行处理,保留半月板边缘6~8mm。结果65例患者术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24个月,平均14、3个月。手术后关节交锁症状全部消失。术后6个月根据Ikeuchi膝关节评分标准,优48例,良12例.一般5例。无术后功能差的病例。结论盘状半月板成形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半月板的功能.延缓膝关节的退变,除Wisberg韧带型盘状半月板或合并严重撕裂者,应尽量采用此手术方法。应严格掌握该术式、适应证、禁忌证,避免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
简介:Outerbridge-Kashiwagi肱尺关节成形术[1,2](O-K关节成形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直,1985年由Kashiwagi设计,通过肘后入路创造性地将鹰嘴窝开窗贯通前后关节腔,清理、松解关节并解除鹰嘴及冠状突的骨赘阻挡,达到清除阻挡、减轻疼痛、增加活动度的目的.我院自1998年应用改良O-K关节成形术治疗创伤后肘关节僵直9例,效果良好.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锁定加压钢板经皮微创固定接骨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方法2006年5月至2008年6月采用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接骨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2例,AO分型:43A型11例,43B型12例,43C型9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负重和骨折愈合情况,根据踝关节活动范围、疼痛及步态等指标,采用Mazur评分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32例患者随访8~23个月(平均11.2个月),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折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发生。骨性愈合时间10~20周(平均13.6周),完全负重时间8~24周(平均11.7周)。根据Mazur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优16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28/32)。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接骨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具有微创、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近期随访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简介:目的评价经皮侧人路腰椎间盘切除术(PLLD)的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4月-2010年5月对163例腰椎间盘突出(L3-5)患者行PLLD。其中,男性92例,女性71例;年龄22-65岁,中位年龄46岁;病程6个月至2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及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腰椎功能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16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LLD,手术成功率100%,无血管、肠管、神经损伤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VAS评分由术前(6.75±2.32)降到术后(3.10±1.34)(P〈0.05).JOA评分由术前(11.84±2.42)提高到术后(25.36±3.24)(P〈0.05)。术后随访1-5年,优良率达94.5%。结论PLLD手术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好,适用于纤维环受损的L3-5腰椎间盘突出。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髋关节炎的疗效与治疗体会。方法我院关节科2007年3月~2013年3月共运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并发的强直性髋关节炎56例(96髋),男55例,女1例,年龄(18~42)岁,平均25.6岁,其中髋关节骨性融合34髋,纤维融合62髋。病程(5.8~27.6)年,56例患者中贫血21例,其中轻度贫血14例。伴随骨质疏松34例。除去3例失败患者,纳入53例(92髋)进行术前及术后1年的评估,比较术前及术后1年的变化,并观察强直性髋关节炎进行置换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均运用我院关节科电子随访病例系统进行跟踪随访并进行功能评定。随访时间(1.4~7.2)年,平均3.7年。随访的53例(92髋)患者术前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36.2±12.1)°,Harris评分平均(23.2±10.2)分;术后1年髋关节总活动度平均(183.4±17.6)°,Harris评分平均(78.6±6.9)分;髋关节总活动度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P〈0.01),Harris评分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例失败病例中1例松动,1例脱位,1例感染,松动和感染病例进行了翻修术,脱位病例进行了复位,目前随访均良好。结论强直性髋关节炎行全髋关节置换时全面的评估和精湛的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简介:方法:自1995年1月~1998年6月,对收治的62例颌面部骨折患者共78处骨折,用小钛板行Ⅰ期骨折内固定整复术。结果:全部治愈,术后无异物反应及并发症发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小钛板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足够的强度和硬度,一定的可塑性。用它做骨折内固定,是一种简便快捷、固位牢固、病人痛苦小、效果可靠的好方法。有着传统钢丝栓结内固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尤其适用于颅颌面骨折的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髓腔内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对于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初次单侧人工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患者90侧。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分为试验组(术中股骨髓腔内止血),对照组(不予股骨髓腔内止血)两组。两组均常规使用氨甲环酸(术前30min,1g/100mL静脉滴注,术毕术区灌注0.5g/50mL,术后6h,1g/100mL,静脉滴注)止血基础上,股骨髓腔内选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入路(改良Gibson入路),由同一术者完成。结果术中股骨髓腔内止血组的总出血量、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输血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均有一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患者术后半年均无假体松动,术后半年患者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试验表明股骨髓腔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止血,能有效、安全地减少初次单侧人工生物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的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