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PFNA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102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抽签均分为PFNA组和人工组进行分组研究,分别行PFNA内固定术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人工组,术后1、6、12个月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人工组(P<0.05)。结论相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PFNA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效果更佳,创伤小、恢复快,减少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儿科患儿护理时沟通方法与技巧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将来我院2019年4月~2019年12月就诊的儿科患儿124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本次研究分组时,共设置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运用沟通方法和技巧)两个小组,并采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入选研究的患儿平均分入不同小组之中,保证两组之间患儿数量不存在区别。以此来对对照组以及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通过给予观察组患儿护理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沟通方法和技巧,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总体满意度和医患纠纷数,都明显较对照组患儿更具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儿科患儿进行临床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积极的运用沟通技巧和方法,有效的提升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对医患纠纷的发生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搏动性耳鸣是指因为患者的头部、颈部、血管或其他器官结构发生异常而导致形成非正常性的异常声音,且异常声音能够通过耳部周围的邻近组织而传到患者内耳,从而使患者耳部能够感觉到拥有一定节律性的声音,临床上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搏动性耳鸣。搏动性耳鸣在临床中拥有较高的发病率,根据相关资料报道称,在临床中所有类型的耳鸣患者中搏动性耳鸣患者约占4%-5%左右。搏动性耳鸣大多数与血管有关,耳鸣节律与血管搏动节律一致,统称之为血管性搏动性耳鸣,依据血管类型可以分为静脉性搏动耳鸣和动脉性搏动耳鸣两种。最近几年,相关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个导致静脉性搏动性耳鸣的重要原因就是体内的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搏动性耳鸣病例被首次提出后,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报道了搏动性耳鸣患者通过介入治疗而成功的病例;也有相关文献指出,临床中所有搏动性耳鸣患者中,约有21%-25%的患者是因为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目前临床中仍未明确有关搏动性耳鸣的致病机制,因此,针对乙状窦相关性搏动性耳鸣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没有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在此,探讨因乙状窦发生相关病变而导致的搏动性耳鸣的相关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及意义,同时,对改善搏动性耳鸣患者的预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4例我院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收治时间为2021年1月-2021年10月,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42例。对照组采取鼓膜切开置管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取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切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12h、24h、36h、48h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分泌物增多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手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能够优化手术指标,减轻术后疼痛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术后恢复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西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与管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需要选取住院治疗患者,共计300例,纳入时间段为2020年1月~2020年8月。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150例)与对照组(n=150例),组别不同运用的用药管理对策不同,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用药管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合理用药管理对策,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用药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运用合理用药管理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0.67%,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为提升患者用药安全性,此次研究对患者实施用药管理,结果显示患者重复用药、联合用药不当情况显著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可在临床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