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通过对神阙、关元等保健穴施以隔药饼灸,观察对不同年龄人群机体CD系列的变化,探讨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将六味地黄丸中药物按方剂比例配伍,制成药饼,放置于神阙、关元、足三里(双)、脾俞(双)、肾俞(双)穴位上。将0.3g圆锥形艾炷置于药饼上施灸,每穴灸3壮,隔日1次,共10次。分别在施灸前、后抽静脉血5mL,观测CD3、CD4、CD8、CD4/CD8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青年组隔药饼灸后CD3、CD4、CD4/CD8均较灸前均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隔药饼灸后CD3较灸前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CD4/CD8较灸前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隔药饼灸后CD3、CD4/CD8较灸前均升高,CD8较灸前降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较灸略有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隔药饼灸对3个不同年龄段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以中、老年组为显著,对不同年龄组作用机制亦不同。
简介:[目的]观察茵陈对急性肝衰竭大鼠120h存活率、肝功能(AST、ALT、TBiL)及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探讨单味茵陈拮抗急性肝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行90%肝切除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将24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茵陈提取液组、促肝细胞生长素组,每组60只,其中模型对照组、茵陈提取液组、促肝细胞生长素组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实验前3天至实验结束分别腹腔注射给药:茵陈提取液组予茵陈提取液10ml/kg,促肝细胞生长素组予促肝细胞生长素10ml/kg,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均给予0.9%生理盐水10ml/kg,分别在造模成功后3个不同时间点(0h、24h、48h),每组取6只大鼠观察肝功能及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率,剩余大鼠用于观察120h存活率。[结果]茵陈提取液组大鼠120h存活率及肝功能改善明显优于模型对照组(P〈0.05);茵陈提取液组大鼠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论]茵陈通过降低大鼠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百分率含量,改善大鼠机体炎症反应及免疫耐受,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存活率。
简介:目的观察电针关元、后三里穴对SAMP8小鼠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40、CD80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SAMP8小鼠随机分为快速脑老化组(Control组)、电针组(EA组)、假电针组(ShameEA组),每组10只。取“关元”、双侧“后三里”穴电针处理,每周6次,共治疗4周。治疗结束,眼眶采血,经细胞培养后,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树突状细胞CD40、CD80分子表达的差异。结果各组外周血单核细胞贴壁后,用含rhIL-4(1000U/mL)、rhGM-CSF(1000U/mL)、10%FBS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5d后,光镜下可见细胞表面有明显的树突状突起;经流式细胞术检测,与Control组相比,EA组树突状细胞CD40~+CD80~+共表达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电针关元、后三里穴与增强SAMP8小鼠免疫力及提高外周血树突状细胞CD40、CD80分子表达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通经益髓方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家兔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调控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牛坐骨神经提取的髓鞘碱性蛋白Ⅱ(P2)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建立EAN(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神经炎)动物模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抽血提取淋巴细胞,对各组家兔淋巴细胞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蛋白表达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通经益髓方组和免疫球蛋白组CD80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7天后通经益髓方组降低程度不如免疫球蛋白组(P〈0.05),至14天时通经益髓方组CD80的蛋白表达水平和免疫球蛋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未达到正常水平(P〈0.01);通经益髓方组和免疫球蛋白组CD86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治疗7天后通经益髓方组升高程度不如免疫球蛋白组(P〈0.05),至14天时通经益髓方组CD86蛋白的水平和免疫球蛋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未达到正常。结论通经益髓方组具有抑制CD80的分泌,促进CD86分泌的作用。使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h2细胞分泌增加,发挥免疫下调作用,从而达到治疗EAN的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Gas6)、CD36的变化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心血管内科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冠心病组,其中包括稳定型心绞痛(SAP)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40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Gas6、CD36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Gas6、CD36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组CD36水平较稳定型心绞痛明显升高。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组的Gas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高,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中生长停滞特异性基因产物6、CD36的浓度水平对判断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指导治疗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肺结核患者的X线平片表现与CD4+T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73例艾滋病合并肺结核X线胸片资料,并定期X线胸片复查以及CD4+T淋巴细胞检测,观察其HARRT及抗结核治疗后肺部病灶的动态变化。结果AIDS合并肺结核73例,影像学表现斑片和(或)大片实变影、多发空洞、多发结节影、纵隔(或)腋下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影等。病灶恶化进展39例,CD4+T淋巴细胞持续降低或衰竭;病灶吸收或缩小29例,3个月后CD4均不程度升高。结论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形态多样,缺乏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的量值和适时的抗病毒治疗是影响肺结核病变的动态变化及预后的重要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对肺结核患者血清β-CAR、IL-17及CD4^+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住院收治的68例初治PTB,并随机分成2组,每组34例。对照组予标准2S(E)HRZ/4HR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2组均接受24周治疗。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炎性反应因子以及免疫功能,评价中医症候评分,比较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丙二醛(MDA)升高(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β-胡萝卜素(β-CAR)降低(P〈0.05),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降低(P〈0.05),干扰素γ(IFN-γ)升高(P〈0.05),CD3^+、CD4^+、CD4^+/CD8^+升高(P〈0.01),CD8^+降低(P〈0.01),咳嗽、潮热、盗汗、消瘦症候评分降低(P〈0.01);与治疗后比较,观察组MDA较高(P〈0.05),SOD、β-CAR较低(P〈0.05),IL-10、IL-17较低(P〈0.05),IFN-γ较高(P〈0.05),CD3^+、CD4^+、CD4^+/CD8^+较高(P〈0.01),CD8^+较低(P〈0.01),咳嗽、潮热、盗汗、消瘦症候评分较低(P〈0.01),总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治疗PTB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观察一半汤对IgA肾病(IgAN)大鼠蛋白尿及Nephrin、CD2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6只SPF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抽取10只作空白组,其余46只造模。采用牛血清白蛋白(BSA)+四氯化碳(CCl4)+脂多糖(LPS)的方法建立IgAN大鼠模型,持续12周,将造模完成后所剩的4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肾炎康复片组、二半汤组、一半汤组,每组各10只。肾炎康复片组、二半汤组、一半汤组分别给予肾炎康复片、二半汤、一半汤灌胃,持续8周。分别于造模第12周,治疗第4,6,8周末测24h尿蛋白定量(24h-UPr),尿常规。治疗第8周末处死大鼠心脏取血,检测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取大鼠肾皮质检测Nephrin、CD2APmRNA及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造模完成后,模型组24h-UPr和尿红细胞计数较空白组显著增多(P〈0.05);治疗完成后,肾炎康复片组、二半汤组、一半汤组24h-Upr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一半汤组较肾炎康复片组显著降低(P〈0.05);肾炎康复片组、二半汤组、一半汤组之间红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炎康复片组、二半汤组、一半汤组SCr,BUN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一半汤组较肾炎康复片组显著降低(P〈0.05)。肾炎康复片组、二半汤组、一半汤组Nephrin、CD2APmRNA及相关蛋白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一半汤组较肾炎康复片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一半汤能降低尿蛋白,保护肾功能,其作用可能与调节Nephrin、CD2AP的表达有关,且疗效较二半汤进一步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147、MUC5ac在周围型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与CT征象的相关性。方法搜集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术前行CT检查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对肺癌标本用免疫组化PV法进行染色检测CD147、MUC5ac的阳性表达,并分析其与CT征象的关系。结果CD147、MUC5ac与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转移密切相关(P<0.05)。某些CT征象与之有密切相关性。结论CD147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深分叶征、棘突征、淋巴结肿大密切相关(P<0.05),MUC5ac与肿瘤大小、深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外脂肪线消失及纵膈淋巴结肿大密切相关(P<0.05)。说明CD147、MUC5ac分别在周围型肺癌的侵袭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