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围绝经期综合征(PeripheralMenopauseSyndrome,PMS)系指女性在绝经期前后因卵巢功能衰退引起性激素水平波动或减少而出现的一种以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综合征候群。常见症状有潮热汗出、情绪不宁、记忆力减退、眩晕耳鸣、心悸失眠、月经紊乱等。本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及侧重点不同,散见于中医古籍的“郁证”、“脏躁”、“百合病”、“不寐”、“月经不调”、“经断复来”、“年老血崩”等病证中,后将其正式命名为“绝经前后诸证”。随着社会快节奏的发展,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将近年来从肝肾论治PMS的研究综述如下,以期为往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探析2007-2016年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整理2007-2016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重庆维普(CQVIP)、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针灸治疗PMS的临床文献,建立PMS的现代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明确针灸治疗PMS的选穴规律。结果:针灸治疗PMS所选穴位频次位居前五位的是三阴交、肾俞、关元、百会和神门。所选经脉频次前四位的是膀胱经、任脉、脾经和督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治疗PMS的5个核心用穴群为(1)三阴交;(2)肾俞和关元;(3)百会、神门、足三里、肝俞和太冲;(4)太溪、脾俞、心俞、气海和内关;(5)四神聪、中脘、合谷、印堂、风池、中极和肺俞。重点用穴为三阴交、肾俞和关元。辨证用穴群为(1)合谷、中脘和四神聪;(2)肺俞、中极、风池和印堂;(3)心俞、脾俞、气海、内关和太溪;(4)肝俞、足三里、神门、太冲和百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穴对配伍支持度最高的为肾俞和三阴交;穴组支持度最高的为肝俞和肾俞配三阴交。结论:针灸治疗PMS文献的数据挖掘结果与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理论的一般规律基本相符,能够反映出PMS的临床选穴常用组合规律,可为临床针灸治疗PMS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疾病行宫腔镜检查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自2020年5月~2021年10月收治的50例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25)以及实验组(n=25)。所有患者均行宫腔镜检查,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系统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检查时间与护理满意度等方面有无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采取不同方案后,实验组在检查时间方面低于对照组(P
简介: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及其兼杂证素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将25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阴虚积分≥70的纳入阴虚组,积分〈70的纳入非阴虚组,从单胺类(DA、NE、5-HT)和肽类(β-EP)的神经递质水平探讨其与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及其兼夹证素的相关性。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组的5-HT水平显著低于非阴虚组(P〈0.05),肾证素积分与DA呈正相关,与5-HT呈负相关(P〈0.05);热证素积分与β-EP、NE呈负相关(P〈0.05);湿证素积分与5-HT呈负相关性(P〈0.05);阳亢证素积分与5-HT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虚证素积分与5-HT呈负相关(P〈0.05)。结论: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出现的生物学基础。
简介:目的探讨疏肝调经针灸方案治疗围绝经期情绪障碍的优势。方法选择具有抑郁或焦虑的围绝经期女性患者80例,随机等分为A-D4组,分别对应采用帕罗西汀、利维爱、"帕罗西汀+利维爱"和疏肝调经针灸方案治疗8周。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1次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并在观察期结束时进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HAMA评分:4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且相互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HAMD评分:A组改善优于B组(P〈0.01),C组和D组优于A组(P〈0.05),而C组和D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TESS评分:前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前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该病治疗中,考虑到帕罗西汀的毒副作用和利维爱潜在的、远期的危险性,疏肝调经针灸方案值得推荐。
简介:目的:使用证素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不同年龄段女性的中医证候证素特点,为临床使用中医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思路。方法:采用证素辨证的方法,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以“7”岁为周期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进行年龄划分,评估不同年龄段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的中医证候分布。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病位证素构成比的顺位为:肝(65.263%)、肾(49.473%)、脾(13.68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病位证素的频数分布中,肝与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病性证素的分布特点中,实性证素痰与虚性证素气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实性证素气滞、痰与虚性证素血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P=0.004);实性证素气滞、血瘀、湿、痰与虚性证素阴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14,P=0.022,P=0.000);实性证素气滞、血瘀、痰与虚性证素阳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P=0.047,P=0.002)。不同年龄组病位证素、实性证素、虚性证素构成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973;P=0.917;P=0.983),三组居于前3位的病位证素构成比分别为:肝(22.105%)、肾(16.842%)、脾(4.211%);肝(32.632%)、肾(25.263%)、脾(6.316%);肝(10.526%)、肾(7.368%)、脾(3.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实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痰(15.789%)、气滞(14.737%)、湿(12.632%);湿(15.789%)、气滞(15.789%)、痰(14.737%);痰(5.263%)、血瘀(3.158%)、寒(3.158%)。三组居于前3位的虚性证素构成比分别为:阴虚(18.947%)、阳虚(14.737%)、气虚(12.632%);阴虚(31.579%)、血虚(23.158%)、阳虚(20.200%);阴虚(13.684%)、阳虚(8.421%)、血虚(7.368%)。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主要病位证素依次为肝、肾、脾。病性证素中,痰、气滞、湿、血瘀、寒在实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阴虚、阳虚、气虚、血虚在虚性证素中占主导地位,且虚性证素的影响大于实性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