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飞秒激光辅助切口在ICL中的应用是ICL晶体植入术的一次全新升级。传统的ICL晶体植入术需要人工来制作3.0mm角膜切口;飞秒ICL技术可以利用飞秒激光替代传统手术刀制作切口。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21.6—2022.6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近视眼患者40例,根据所行手术方式的不同,随机分成甲乙两组,其中20例为飞秒无刀治疗组为甲组。其余20例传统刀制作切口治疗组为乙组。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审批,对比两组基本资料,均衡可比(P>0.05)。结果:飞秒激光辅助切口手术后3个月患者的干眼显著减少,大部分均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且术后有效球镜度数平均在-5度以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对比植入手术前无明显下降,(P<0.05);手术前后患者眼压以及最佳矫正视力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切口在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手术中的研究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植骨高度变化。方法13例上颌后牙缺失剩余骨高度不足(<10mm)患者共16个种植位点进行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无机牛骨基质(BioOss)。术后即刻及二期复诊时拍摄CBCT测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两者之间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术后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从7.95-12.97mm,平均10.37±1.61mm;术后修复完成时间从4-10个月,平均6.0±1.76个月;术后复诊拍摄CBCT时间3-6个月,平均4.31个月,复诊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从5.83-15.24mm,平均10.07±2.31mm;与术后即刻相比,上颌窦底提升高度改变幅度从-2.12-5.32mm,平均降低0.30±1.84mm,占术后即刻上颌窦底提升高度的2.9%,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51)。结论穿牙槽嵴顶四周剥离上颌窦底提升术后短期内大部分位点植骨高度降低,少部分位点植骨高度增加,总起来说植骨高度稳定无显著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应用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笔者医院进行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分组实验,其中实验组患者进行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透析次数、存活率)及患者不良反应、治疗前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共透析治疗145次,患者的存活率为93.3%;对照组患者共透析132次,患者存活率为80%。治疗后实验组只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6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治疗前两组APTT值无显著差异,治疗后APTT值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肾炎合并高度出血危险透析患者应用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生存率高,且治疗后不良反应小,效果显著,对患者相对安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玻璃体切割(PPV)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ILM)剥除手术对于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本次研究中共纳入2019年7月-2020年6月经我院眼科检查确诊的高度近视MF患者35例,35只眼。其中,男性11例,女性24例,且均为单眼。入组患者平均年龄为(56.27±8.37)岁。患者均进行BCVA、频域OCT检查、屈光度、眼轴长度(AL)测量。BCVA检查使用Snelleen视力表,记录时需将其换算为LogMAR视力。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分为PPV联合黄斑区ILM剥除术组(甲组)以及PPV联合保留中心凹ILM组(乙组),分别为18例18只眼,与17例17只眼。对不同干预方法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甲组、乙组患眼手术后,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8±0.23、0.63±0.19,且与手术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t=6.528/9.249)。手术后,甲组、乙组患眼平均CET为126.24±36.58μm、134.29±25.31μm,且与手术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t=10.158、8.672)。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保留中心凹内界膜剥除手术,能够使高度近视黄斑劈裂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值得推荐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度近视伴硬核白内障患者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高度近视伴硬核白内障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措施不同分组,其均接受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其中对照组同时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实验组则同时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治疗,对比2组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2组术后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2组治疗前后六角形细胞比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后视力≥0.5的几率相比,差异较小(P>0.05);实验组并发症几率(16.00%)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几率(56.00%),P<0.05。结论高度近视伴硬核白内障患者接受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可以有效提高视力水平,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在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中,应用玻璃体切除联合内界膜翻转填塞进行治疗,并研究两种方式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病例选取的时间段为2021.9-2023.9,以60例确诊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为分析对象,给予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划分组别后,使60例患者形成各30例对照组、观察组的局面,治疗中分别给予玻璃体切除术以及内界膜剥除术、前者基础上增加内界膜翻转填塞术,由此分析两组人员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后BCVA、眼压情况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数据更为理想(P<0.05)。 结论:对于确诊为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来说,治疗中给予玻璃体切除及内界膜反转填塞可获取理想效果,两种方式联合应用有助于视力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应用非球面人工晶状体、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效果。方法:甄选对象于医院眼科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合计88例(88眼),甄选时间2021年09月-2022年08月,全部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治疗,在此之上按照分组依据:计算机单双数分配法,44例患者数据录入对照组资料库,执行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4例患者数据录入观察组资料库,执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对比不同干预法对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结果:组间参数差距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与球差、RMSh波前像差数值结果更优,P
简介:摘 要:目的:探索高度近视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方法:拟选取2020年9月~2022年8月拟行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根据眼轴长分为高度近视组(眼轴≥26mm)和对照组(眼轴<26mm)。观察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不同时间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不明显,(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较小,与对照组相比,(p<0.05)。对照组术后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且较高度近视组明显变薄(P
简介:摘 要:目的:探索高度近视眼合并老年性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方法:拟选取2020年9月~2022年8月拟行治疗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60例,根据眼轴长分为高度近视组(眼轴≥26mm)和对照组(眼轴<26mm)。观察患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视神经纤维层和黄斑区厚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情况、不同时间视神经纤维层厚度差异不明显,(P>0.05);高度近视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减少较小,与对照组相比,(p<0.05)。对照组术后的视神经纤维层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且较高度近视组明显变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BL教学联合生命教育教学模式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我校2020年9月-2021年9月护理专业5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26)与研究组(n=26),对照组护士采用常规的护理教学方案,研究组则采用PBL+生命教学模式,实习结束后对比两组实习护士的考核成绩以及教学满意度,并邀请学生对护理认知程度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学员与研究组学员对护理教学的认知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研究组对生命价值、急救教育、压力释放、护理态度的认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在教学理论成绩与实操成绩上均较实习前有显著提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促使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转变。教学查房就是临床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将 PBL教学模式引入教学查房可促使学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养成,提高教学查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