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血小板活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细胞内钙信号,整合素激活和凝血因子的启动等,多种粘附蛋白和受体及血小板活化激动剂等参与其中,其中包括GPV1、CLEC-2、PLC、PKC、talin1等1。血小板活化是触发凝血作用的核心过程,血小板活化和凝血因子依赖的血栓形成在减少外伤后受损血管失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病理条件下,比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也可能引起血管阻塞导致心肌梗死或中风。因此,抗血栓形成的治疗是主要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然而,现在应用的抗血栓剂作用较局限,如何研究新的抗血栓制剂是当前关心的热点。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具有重要的细胞调节功能,在许多细胞功能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存活和细胞内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2。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腹泻患者大便细菌培养及轮状病毒检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关系。方法:将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治的212例小儿腹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大便细菌培养及轮状病毒检测结果显示将患儿分为单纯菌群失调组、轮状病毒组、非轮状病毒组,其所含例数分别为102例、91例和19例,另选同期45例非腹泻儿童作为对照组,收集上述儿童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指数,比较其平均水平以及异常率情况。结果:四组患儿的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以及异常率情况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结论:临床检验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检测可以为小儿腹泻的诊断提供一定的指标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患者48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两组。尿激酶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超早期缺血性卒中血管溶栓再通效果;冠脉再通时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出血发生率、死亡率;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巴塞尔指数的差异。结果阿替普酶组患者超早期缺血性卒中血管溶栓再通效果高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冠脉再通时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出血发生率、死亡率低于尿激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巴塞尔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替普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巴塞尔指数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缺血性卒中效果对比,前者溶栓效果更好,可缩短溶栓再通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死亡率,更好提高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国产瑞替普酶和尿激酶在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 2018年 2月 -2019年 1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 60例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其中 30例患者应用国产瑞替普酶进行治疗,命名为瑞替普酶组,另外的 30例患者应用尿激酶进行治疗,命名为尿激酶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与尿激酶组比较,瑞替普酶组血管再通率高,病死率和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低,射血分数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国产瑞替普酶治疗的效果优于尿激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应用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对比情况。方法选择急性肺栓塞患者80例,均为我院联合双滦区人民医院大内科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随机分组,就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n=40)与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n=40)效果及安全性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急性肺栓塞患者总有效率经统计为97.5%,明显高于对照组77.5%,具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中,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死亡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相较尿激酶,有更高的临床效果,且安全性也居较高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探讨分析轮状病毒感染对腹泻患儿机体内CK-MB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3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将同期34例非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作对照组,对两组患儿体内的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CK-MB检测值较对照组患儿明显增高,具有显著性(P<0.05),且随脱水程度的增加有明显升高趋势,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对腹泻患儿可造成心肌损伤,对其进行CK-MB检测,可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瑞替普酶(rt-P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方法、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2例符合溶栓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经rt-PA15-18mg静脉溶栓治疗为治疗组;3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论rt-PA可安全用于国人治疗AMI。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病死率高,发病危急,紧急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是治疗AMI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一些不具备开展急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的基层医院,药物溶栓治疗仍然是首选2。rt-PA为第三代溶栓药物,此药主要采用基因工程,提高选择性溶栓的效果和血浆半衰期延长,减少药物剂量和不良反应,增加早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率。近2年来建平县医院对5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rt-PA溶栓,取得了良好疗效。UK现在多采用基因技术合成,可直接激活血液循环中的纤溶酶原,因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可导致循环中纤维蛋白(原)降解,有可能引起出血并发症。又因UK无抗原性和过敏反应,且价格低廉,目前国内常用此药溶栓治疗3。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脑梗塞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60例采用小剂量尿激酶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总有效率90%;结论尿激酶治疗早期脑梗塞可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脑梗塞后遗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低血糖是指患者的血糖水平低于正常,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出现心悸、出汗、饥饿、震颤、恶心呕吐、心慌、乏力等一系列症状。据研究统计,我国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8.6%,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糖尿病的比例高达23.7%。由于老年人自身胰岛素抵抗和代谢能力下降,同时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远高于年轻人。但老年人发生低血糖后其临床表现与年轻人相比并不典型,特别是老年患者常无明显诱因出现低血糖症状,且其发生原因常不清楚,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及时了解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护理措施,对提高老年人预防低血糖发生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联合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Tn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的相关性及诊断意义。方法(1)按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病协会(AHA)专家制定的诊断标准,选择急性心肌梗死(AMI)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80例,正常对照组(Nor)78例。(2)对AMI组病人分别于梗死后4h,6h,12h,18h,24h,30h,48h,1周,2周抽取静脉血2~3ml,用酶法测定CK-MB,化学发光法测定肌钙蛋白I(TnI),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而UAP,Nor组病人分别于入院即刻,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得CK-MB,肌钙蛋白I,CRP值。结果(1)在Nor,UAP,AMI各组CRP比较各组间相比均差异非常显著(P<0.01)。(2)在AMI组,CRP浓度随时间呈动态变化,约于10.4h达高峰,此后又逐渐下降。结论CRP随着冠心病(CHD)的发展而增高,可能参与动脉硬化的形成,影响了AMI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且对其发展和预后有判断和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B型钠尿肽(BNP)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为研究组,同时以自愿接受研究的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3小时内对两组患者根据同种方法接受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和钠尿肽检测,比较两组患者三项指标的差异性,并比较三项指标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与传统检测CK-MB的阳性检出率。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中检出cTnT、CK-MB、BNP的水平分别为0.17±0.9μg/L、77.15±21.23IU/L、545.65±45.36ng/L,显著高于正常组血清中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显著;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检测阳性检出率(P<0.05)。结论cTnT、CK-MB和BNP检测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提高检出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