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试井解释中,通常把压力与时间的对数曲线的斜率定义为导数。本文将一种新的判别方法叫做一阶压力导数(PPD),它是直角坐标中压力—时间关系曲线的斜率。作者假定,当一口井关井进行压力恢复试井时,压力会单调地上升,直到最后稳定为止。这就意味着PPD是一个连续下降的函数,直到井内压力完全恢复,导数为零。但是与井筒有关的现象可引起所测压力升高或降低,而与油藏的影响无关。试井分析的第一组函数中,有一个函数是区分井筒控制作用和油藏流体流动影响的函数,PPD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识别工具,它强调非油藏作用产生的影响,因此,可以避免试井解释中的失误。
简介:在这篇论文中,我们推荐一种名为广义主分量分析(GPCA)的多变量统计方法,该方法在减少有意义变量数量的同时,计算描述几组变量之间关系的分量并且也分别描述每一组变量的分量。GPCA适用于(根据一个真实地震数据集)等方位角数据体的联合地层反演之后得到的三个弹性参数(纵、横波阻抗和密度)。从GPCA提取的分量是在储层时窗描述地震特征的新的属性。这些新属性用来提取初始参数并在地质上用一种监控模式识别算法进行解释。新属性显得比(适用于相同数据)从一种主分量分析(PCA)提取的多种常规属性更为切合。第一,这些新属性能容易地显示出与几组变量的关系,因此在物理上能作解释。其二,根据更严格限制属性数量这一种手段,更好地提取这三个弹性参数。最后,利用从GPCA提取的属性,使所作的地质解释更可靠和更贴近实际。
简介:最近几年,非常规油气藏,特别是页岩气、凝析气和页岩油的开发,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能源公司纷纷看好非常规油气资源并将之纳入自己经营业务的范围。非常规油气资源通常指不经过近井筒地带增产处理就无法实现经济开采的那些超低渗透率油气藏。先进的水平井钻井技术与分段水力压裂技术相结合,使非常规油气藏的经济开发成为现实。,然而,经常遇到的情形是,初始产量很高,但产量递减速度很快,使这些油气井的经济效益边际化,有时甚至使之不再具有经济效益。为了使这类油气藏得到有效开发,对明显影响长期开采动态的流动机理及起着控制作用的岩石和流体参数的了解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对油藏做了详细的模拟研究,以便调查岩石和流体性质的影响以及标准开发井网中水力压裂井的泄油面积。选取一个储集岩石性质多样、流体类型各异(干气、凝析油、石油)页岩油气藏,对开展过14段水力压裂处理的水平井进行模拟。利用径向网格和扇形模型设计,做了大量的油藏组分模拟。还利用多口水平井的短期生产数据和一口直井的长期开采数据,开展了历史拟合及模型标定。我们模拟了许多情形,涵盖不同裂缝、基质和流体性质,涉及凝析油带的形成、裂缝样式、孔隙体积可压缩性以及相对渗透率等,结果显示:·累积产油量对流体性质,尤其是对气油比(GOR)较敏感·基岩致密、裂缝闭合以及凝析油带的形成等因素会导致产能严重下降·尽管有大量的水力压裂裂缝,但是泄油面积以及裂缝与油藏的接触面积仍往往有限·油藏动态还对裂缝的渗透率以及基岩的相对渗透率比较敏感·裂缝的干扰作用有限,可能在油藏开采晚期才会显现。
简介:对于意大利南部的大型裂缝油藏,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石油储存在哪里?石油储量是多少?这些石油能被采出吗?”。为了更多了解岩石中石油分布的方式和不同岩心结构(基质、孔洞、裂隙)的产油能力,我们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包括低温扫描电子显微技术(CryoSEM)和热解气相色谱法(GC—pyrolysis)、孔隙大小分布测量、薄片扫描电子显微(SEM)分析技术和许多专为这类岩石设计的非常规技术。我们对几个完整的岩心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成像(NMR)分析,并在3—D基础上确定了不同孔隙度(微孔隙、孔洞、裂隙)的贡献。我们还采用一种依据渗滤理论的分析方法来区分渗透率贡献值,确定在什么条件下孔洞和裂隙可以形成传导系统。分析参数包括孔喉分布、喉道长度、配位数以及裂隙方位和孔隙度等。润湿性是一个估算产量的关键参数,我们用了一种测量介电常数的方法测量微孔隙和裂隙中的润湿性。所有这些参教都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油藏的了解。
简介:通过对海上拖缆船采集资料的规则性和对称性研究,得到了一套有效的3D叠前深度偏移和速度模型建立的流程。将海上3D数据抽提成共偏移距共方位角数据集。运用高性能的频率——波数域速度沿垂直方向变化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进行初始偏移。也用初始叠前v(z)偏移代替叠前时间偏移做AVO,或者在没有受到强横向变化影响时的目标成像。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v(x、y、z)计算后续的深度偏移。这种叠前深度偏移算法也是利用共偏移距共方位角数据集的规则性来减少内存和CPU的需求。偏移输出数据用于产生一组速度误差拾取值和沿分析面的加密网格作为3D层析的输入。灵活钧模型建立工具与3D层析技术匹配能够产生出地质上合理的速度模型。两个数据实例表明:这种方法在相对轻微的速度变化区域(正如所期望的那样)和速度变化复杂的情况下(如盐下成像)能够取得良好的结果。
简介:Camp等对Milliken(2014)的细粒沉积物和沉积岩成分分类的讨论,是受欢迎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这一重要课题的机会。然而Camp等并没有提到作为这种分类基础的概念模式:原生颗粒组合的成分对于控制着地下岩石总体性质演化的化学和力学变化途径来说,是一种关键的预测因素。如果人们承认颗粒成分与成岩作用之间的这种基本联系,那么Camp@提出的异议虽然有意义和值得讨论,但也不应该用于阻拦对所提出分类的全面试验,因为可选择的其他分类都没有涉及这种基本联系。这一分类对于与页岩(石油、天然气和C02的储层和封盖层)的开发利用密切相关的全岩性质预测具有潜在价值,同时支持更广泛地了解细粒沉积物在地壳沉积部分流体流动和元素循环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