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正>自从十八世纪四十年代英国小说兴起以来,不少英国作家在小说写作技巧上,作了不断的探索、实验与创新;尤其在叙事方法上,他们创造了不同的叙事观点,显示了各自的才能,为英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试以理查逊(SamualRi-chardson,1689—1761)、菲尔丁(HenryFielding,1707—1754)、

  • 标签: 叙事方法 英国小说 理查逊 叙事观点 菲尔丁 女主人公
  • 简介:英国中产阶级产生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其价值取向融合了上层贵族和下层平民的美德,通过文学作品得以强化和传播。绅士概念的变化揭示了中产阶级对于身份认同的诉求,也展示出文学话语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形塑作用;郊区住宅的兴起体现了中产阶级对城市问题的担忧.他们试图借助空间隔离摆脱城市贫民的不良影响,维持体面生活。

  • 标签: 近代英国 中产阶级 身份焦虑
  • 简介:18世纪的英国戏剧集中思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确立了典型的资产阶级戏剧伦理学,即重商主义的经济伦理、利己主义的生活伦理、感伤主义的自然伦理。这些颇具现代意识的伦理学向度,驱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车轮,同时整合了新时代的人际关系,通向了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

  • 标签: 18世纪 英国戏剧 伦理学
  • 简介:适逢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第十届世界莎士比亚大会于2016年7月31日至8月6日在英国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伦敦国王学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士比亚故居信托基金会、莎士比亚全球大剧院和伯明翰大学共同举办,并由剑桥大学出版社等资助,其规模盛大,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近千名学者、教师、演员和导演等,包括来自中国的20位莎学学者。

  • 标签: 莎学 国王学院 伯明翰大学 剑桥大学出版社 信托基金 莎剧
  • 简介:曼德维尔所著曾经引起广泛的争议.本文简要介绍出版历史和基本内容,然后联系斯威夫特、蒲柏、理查逊、菲尔丁和约翰逊等18世纪英国重要作家的著作,探讨产生的影响或引起的反应,从中考察现代资本主义兴起时期文学作品中围绕自由思想和道德问题的讨论.

  • 标签: 《蜜蜂的寓言》 18世纪 英国文学 伯纳德·曼德维尔 自由思想
  • 简介:英国荒岛文学作品以与世隔绝的荒岛作为叙事空间,展示了现代性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阐释了作家对现代人与自然的境况及其命运的认识,表现了作者既眷念现代文明,又崇尚原生态自然的矛盾心态;既体现了对现代性的向往与追求,又蕴含了对现代性的反省与超越;既揭示了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的美好愿望,又暗示了现代人追求的人境和谐只是一种乌托邦幻象而已。

  • 标签: 荒岛叙事 现代性 自然
  • 简介:爱情诗在英国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从英国爱情诗里总结出五种基本求爱策略:赞美、利诱、恐吓、乞怜和盟誓,并指出这些策略分别利用了人类天性中的五种基本要素:骄傲、利禄心、恐惧、怜悯和占有欲。诗人们以不同于小说家和戏剧家的手段在探索、认识人性方面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英国诗歌以自己的方式丰富了英国文学的人文内涵。

  • 标签: 爱情诗 英国诗歌 英国文学 小说家 诗人 人性
  • 简介:中世纪英国形成了典型的亚瑟王叙事传统,蒙茅斯的杰弗里、韦斯、莱亚门和马洛礼都分别书写了魔法师梅林和亚瑟王富有传奇色彩的出生故事,其中母性与超自然力量和魔法相关联。这种写作不仅说明了文化英雄的身世与凯尔特文化的关系,又满足了盎格鲁-诺曼统治者确认文化血统和政治统治的需要。不具备生物性母亲身份的王后桂尼薇尔的嫁妆“圆桌”是母性身体的外化,骑士围桌而坐实现了前俄狄浦斯母子之间的同一感。“桂尼薇尔-圆桌”是亚瑟王国的和谐之源,骑士-儿子们对母亲桂尼薇尔追求愉悦的不满是亚瑟王国走向悲剧的导火线。

  • 标签: 中世纪英国亚瑟王叙事 母性 超自然力量 魔法 圆桌
  • 简介:<正>现在我们到了旅程的终点。把二十世纪前八十年的英国文学的发展、成就和特色作了一个概貌式的观察之后,现在要放眼世界,看看这个文学在整个世界文学里的地位和作用了。一没有哪一种语言的文学能有英语文学那样的世界影响,这首先是因为英语是世界上

  • 标签: 英国文学 二十世纪 世界文学 英语文学 作家 语言
  • 简介: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会长伍善雄10月12日在伦敦举行的该会2011—2012年文教活动发布会上透露,英国中文学校目前已达13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2万5千人。这其中隶属于“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的中文学校达98所,学生近1万9千名,老师有2500名。伍善雄介绍,在中文学校学习汉语的学生,除华侨华人子弟外,越来越多的英国本土学生也加入进来。而除中文学校之外,当地社会的中小学开办中文课程的也越来越多。除进行常规的中文教育,“英国中文教育促进会”还举办或筹备了各种绘画、书法、朗诵、成语典故等比赛,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由中国国务院侨办举办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知识竞赛”等多项活动,以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更多、更深的理解。

  • 标签: 中文学校 英国 汉语热 在校学生 教育促进 中华文化
  • 简介:英国早期现代戏剧家使用医学话语"刺肤",把复仇定义为一种手术过程,展示复仇暴力在剧本世界和观众世界中的伦理效果。复仇归因于暴君由"血液过剩"生发的"性欲",当"性交"不能让暴君彻底根除"强暴"行为时,复仇者必须向暴君"刺肤"放血,弑杀暴君以根治国家疾病。考虑到"坏血"与"好血"难以分开,被强暴后的臣民之妻女的纯血被暴君的"坏血"所污染,唯有给她们"刺肤"致使其血液流尽,家族才能重获健康;对邪恶复仇者来说,只有让他们"刺肤"死去,自己的血液洗清复仇罪恶时王国才能新生。

  • 标签: 复仇剧 刺肤 血液过剩 医学伦理 国家疾病
  • 简介:<正>在二十世纪的英国文坛上,威廉·萨默塞特·毛姆(WilliamSomersetMaugham,1874—1965)是一个十分著名而又毁誉不一的作家。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发表了十多部长篇小说,几十个剧本,上百个短篇和大量的评论、随笔、游记、回忆录。直到今天,他的主要作品仍然经常重版,成为当代读者喜爱的少数几个战前作家之一。但是在他的创作盛期(大体上为本世纪的头四十年),毛姆被视为“通俗作家”而遭到英国文艺批评界的冷眼,有人甚至指责他玩世不恭、仇恨社会。反之,在国外,特别在小说之乡法国,他的作品却一直享有巨大的声誉。

  • 标签: 作家 短篇小说 毛姆 主要作品 二十世纪 文艺批评
  • 简介:英国历险小说中,土著大都被刻画成负面的“他者”形象,不过我们也能看到少数“高尚的土著”形象,他们淳朴、高尚、慷慨,勇于自我牺牲,亲近基督教,往往是欧洲人的助手和忠仆。究其缘由,可以发现,这些“高尚的土著”形象是欧洲文化传统中的“高尚的野蛮人”思想和英国殖民扩张时的现实需要相结合的产物,是另一种形式的种族主义思想的表现,目的仍然是为大英帝国的殖民扩张服务。在当今新殖民主义思潮暗流汹涌的语境里,了解这一点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高尚的野蛮人 英国历险小说 土著形象 种族主义
  • 简介:论及18世纪英国诗歌,人们往往把它与感伤主义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与废墟、古迹、墓地、长夜等自然景色联系在一起。然而,这只是诗歌的表象。有的诗歌读起来似乎在吐露某种情怀,但从字里行间仍然可以发现某种负面存在的痕迹,令读者生发出感伤之情。本文认为,之所以说这个时期诗歌的主流是感伤的,是因为这些诗歌都隐含某种能够触及读者灵魂深处的感伤特质,即人被抛入到某种特定境遇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存在形态,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孤独、悲悯与焦虑的虚无情感。

  • 标签: 18世纪英国诗歌 孤独、 悲悯与焦虑 感伤特质
  • 简介:莫·海德(MoHayder),1962年出生于英国埃塞克斯郡,英国犯罪和惊悚小说作家。海德15岁离开学校,做过酒吧女招待、保安人员、电影摄像师、东京俱乐部女服务生、教育行政人员和面向外国人的英语老师。后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美利坚大学获得电影学硕士学位,在英国的巴斯斯巴大学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

  • 标签: 英国 创作灵感 现实生活 女作家 专访 汲取
  • 简介: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大量的园林诗歌表明,园林是艺术与自然相结合的产物。艺术和自然之间呈现出多重关系。艺术可以是自然的助手、改变者和模仿者,能够补足自然的缺陷。艺术的目的在于完善自然,模仿自然。诗人们借此可以创造诗歌中和谐的理想乐园。但另一方面,艺术也可能是自然的对立者,与自然竞争,甚至胜过自然。诗人借此也可以创造充满感官诱惑的虚假乐园。总体上说,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人大多认为自然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力量,艺术应处于恰当的从属地位。正常的宇宙秩序是将艺术“嫁接”在自然的枝条之上。

  • 标签: 英国 园林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 人文精神 艺术风格
  • 简介:威廉·埃里斯写了一篇名为《用幽默解决问题》的短文,道出了幽默的巨大威力。他说,幽默不仅能使人开怀大笑,还具有一种“特洛伊木马”式的功能:把人从困境中解放出来,化悲为喜,化险为夷。他举了一个例子:工人萨姆经常迟到。有一天,他又迟到。工头决定把他解雇。他...

  • 标签: 社会转型期 狂欢节 颠覆性 精英文化 狂欢意识 英国
  • 简介:<正>近两年来,苏联、美国和英国都出版了一些研究俄国文学和作家的参考书,其中数目最多的是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参考书。刊载在《苏联书目》杂志1978年第五期上的E·M·萨哈洛娃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目录提要》对各种书目提要作了全面评述。1979年纽约出版了D·N·伊根的《列夫·托尔斯泰,1978年以前出版的英文资料注释书目提要》。1978年,伦敦出版了《有关托尔斯泰的新论文集》,其中登载了G·M·特里的《大不

  • 标签: 苏联 列夫·托尔斯泰 全面评述 英国 参考书 纽约
  • 简介:在世界诗歌史上,有太多的诗人描写过情侣的分离以及分离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景。而把情侣间的分离比作天体的运动和圆规的牵连,恐怕是属于以“巧智”取胜的英国玄学派诗歌的独特之处了。

  • 标签: 英国 玄学派 多恩 《别离辞:节哀》 诗歌 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