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对于庐隐,我们差不多已经有了定论:庐隐写了那个时代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的生活和追求,庐隐的悲观主义灰调子浓浓地罩着她和她的作品,显得与民族存亡关头的大背景不相协调地落后.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状呢?我想,单是从庐隐已经表现出来的缺点和优点上是很难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的.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我想,大致有两种有效的方法:完全地沉入于历史之河中,从历史的遗骸中找寻出研究对象的材料,在历史的巨幅图画背景下刻印出
简介:"民间原型批评"问题的提出当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应有一种本土化的理论自觉,对于西方文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吸收应建立在中国文学经验的基础上。"原型批评"或"神话批评"在西方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批评理论和方法。
简介:《钟山》杂志一九八九年开始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象不久前谢幕的“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一样搞“挂牌经营”。文坛太疲软太寂寞于是总需寻求“热点”,轰的一声炸满天下是难了,但“热”一“热”又何尝不能?或许由此而“风骚领三年”也未可知。据悉各路文坛骁将正奋笔欲试,有些已有作品“挂
简介:文章将1937—1948年称为曹禺创作的“悲剧观念转向期”。1937年后,在国事和家事的双重影响下,曹禺的现代性立场发生了位移:由审美现代性向启蒙现代性转变。在悲剧观念方面,国家危亡、匡扶正义等宏大主题成为作家的主要表达对象,同时一反过去的评价人物的“非道德”立场,转而从道德立场来臧否人物。值得肯定的是,在发生上述转向的同时,作家始终坚守着与官方意识形态相疏离的民间立场,保持了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品格。
简介:<正>文艺作品只要与当今社会现实保持时间的距离,它所描写的人和事,所揭示的政治、文化背景,都不同程度地会给当今读者提供某种“历史知识”。我们读鲁迅的《阿Q正传》、《药》、《头发的故事》,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日出》,张天翼的《包氏父子》、《华威先生》,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等,就可以领略到自辛亥革命至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生活的风貌,感悟到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轨迹。取材于现实生活的文艺作品,只要它借用、插入了某些历史故事,引用典故,或以
简介:摘要或许,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描述已经够多了,但是,在现代,还有多少人能真正认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真实面目,是很值得担忧的。在马克思理论现时代的困境中,厘清马克思共产主义社会理想产生的理论基础,明确共产主义理想的可行及在什么层面多大程度的可能性,在当前中国是个紧迫而重要的理论工作要求。
简介:咏物诗于齐梁时期大量出现,齐梁咏物诗的数量远远超过了之前所有咏物诗之和。故王夫之曰:“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那么,齐梁诗人认为咏物诗的本体是什么呢?齐梁诗人在论著中多次表达了诗歌创作的实质是抒发情性。而梳理从先秦到齐梁时期,文人对“情性”观念的演变和齐梁咏物诗创作实际的考察,则让我们更精确的理解齐梁诗人的情性观,并对齐梁咏物诗本体的认识更加接近事实。
简介:
简介:2007年以来,我陆陆续续地读了些国外小说,如本哈德·施林克的《朗读者》、卡德勒·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等等。严格地说,这些作家都不算是世界一流的大师,但他们的作品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尤其是他们在书写底层生存的苦难时,叙事话语中始终洋溢着某种宽广而温暖的人性。这种人性,超越了日常伦理的规约,甚至屏蔽了简单的道德判断,仿佛岩隙中的甘泉,从生命里自然而然地缓缓涌出,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读者的心扉。
简介:可以说,卢梭晚年几乎把全部精力用于塑造自我形象,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忏悔录》(1766—1770)就是卢梭“不论善与恶”都同样坦诚写出来的自传,也是一部别具特色、至今仍有广大读者的文学名著。
简介:本刊2009年第2期“批评论坛”以“《问苍茫》与底层写作”为专题,发表了“北大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的一组相关文章:刘纯的《从“说服力”看(问苍茫)的艺米与思想困境》,陈思的《“底层”的限制》,闫作雷的《“子夜传统”与工人阶级的反思文学》,李云雷的《(问苍茫)与新左翼文学的可能性》,邵燕君的《从现实主义到新左翼文学》,并引起了业内关注,包括《问苍茫》的作者曹征路先生“有话要说”。我们刊发于此。批评与反批评,本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而且,建设一种健康的生机勃勃的批评生态也是我们的旨归。
简介:设计命题是设计思想最集中的意识形态。"百工咸理"是《吕氏春秋》中的一个重要设计命题。本文拟就"百工咸理"之命题,阐释战国末期至秦代初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想,以期解读"百工咸理"的设计学要义与《吕览》的设计学贡献,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传统文脉切点。
简介:德国古典美学由康德至黑格尔的发展历程,实质是在近代西欧"思想气候"即"确然性寻求"的知识观背景下,从审美心理结构的哲学分析进展到审美对象的哲学思辨、从批判美学进展到艺术哲学的演进历程。席勒1793年的《论美书简》通过穷举"美的研究法"而贯通了这一进程,成为德国古典美学历史进程的关键和中介,其"美学史意义"就此得以彰显。
简介:尽管莫言常常强调自己对当下现实有一种很强的“参与的态度”,但正如许多针对50后作家的批评,他们在不断强有力地重述中国当代史时,对当下现实的介入也表现得越来越孱弱无力。莫言1976年当兵离开农村,1984年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开始他的文坛生涯,1995年妻女随军迁往北京。研究者大都注意到类似“离乡进城”经历对作家书写农村与底层世界造成的隔膜感,但仅仅着眼于城乡二元格局,
简介:一个常年以编辑诗歌为业的人,终于在时隔十四年之后再次拉开了属于自己的诗歌抽屉。
简介:一、美感与快感的界限由于“判别某一对象是美或不美,我们不是把它的表象凭借悟性联系客体以求得知识,而是凭借想像力(或者想像力和悟性相结合)联系于主体和它的快感和不快感。”所以,美感与快感是有联系的,并且从人的感受而言,它们的呈现方式也极其相似,如都以主体心身快适所显示的兴高采烈、舒服陶醉、怡然自得等为表现形式。但具体来分析,二者界限仍十分明显。
简介:欲使我国有关流散及流散文学的研究不流为对西方批评话语的追随性的机械注释,需结合海外华人华文文学身份探索的具体问题拓展阐释空间。而这可从三个维度着手:从历史的维度认识百年中国移民潮与西方势力全球扩展因而侵入、改变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同步关系;从社会结构的维度认识海外华人社会非同质化的多元构成;从审美的维度研究海外文学的特殊母题和处理这些母题的美学架构。
简介:1998年10月9日下午2∶00北京新世纪饭店三层北京电影制片厂新片《荆轲刺秦王》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陈凯歌、巩俐、李雪健、王志文、孙周、赵季平等人并排坐在台上,接受连珠炮式的提问。记者:昨天看过《荆》,听到一些观众反映,并不十分说好,有不少批评,另...
简介:一段时间以来,文学批评常为人讥笑与嘲弄,或言其'缺席',或言其沦为商业化的奴隶,等等.
简介:<正>诗是什么?是一个大家关心而又难于回答得完全的问题。因为客观生活永不停止地发展着,生活的内容一天比一天地丰富着,从而,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也就不可能不跟随现实生活的发展与丰富而变动着。任何企图用简单的词句把某种文学样式的概念固定下来,当做一成不变的“定义”,当然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必要的。我们并不否定“定
庐隐小评——兼谈历史人物的一种研究方法
“民间原型”主题批评的可能性——兼评几部长篇小说
也来说说“新写实”——兼评刘恒、李锐的部分作品
论曹禺悲剧观念的转向——兼谈曹禺创作的分期问题
作家的承受性与读者的可悟性——兼与姚基同志商榷
什么是共产主义——兼为马克思共产主义理想辩
论齐梁咏物诗的“本体”——兼论齐梁诗人的“情性”观
回到语境──关于文论“失语症”
底层写作与苦难焦虑症
彻悟忏悔出人性的嬗变——兼谈卢梭《忏悔录》的美学与哲学因素
生活之树常绿——兼答“北京大学当代最新作品点评论坛”
“百工咸理”探微——兼论《吕览》之设计学贡献与当代转译
德国古典美学的逻辑进程——兼论席勒《论美书简》的美学史意义
安置记忆的“历史”——读《生死疲劳》兼谈莫言长篇创作的有效期问题
手握铁钉的人走向炉火——读商震诗集《无序排队》兼论一种写作方向
艺术美感的确立与消解——兼论艺术美感快感化的得与失
流散文学与身份研究——兼论海外华人华文文学阐释空间的拓展
玩出一腔子历史的血——陈凯歌答首都新闻界记者问
批评的专业化与批评的品格——兼论文学批评与学术机制的关系
关于诗歌创作的几个问题——兼纪念何其芳同志逝世三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