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语言水平”是语言能力投射在不同语言习得阶段的镜像,但该术语的内涵和外延在语言测试和语言习得研究这两个领域中并不相同,在语言研究中,“语言水平”这一变量的数据不能用标准测试成绩来代替。文献计量统计显示:国内相应领域的研究在测量和界定“语言水平”时存在概念混淆、工具与研究问题脱节、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
简介:外语教师课堂提问作为教师课堂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外语教学界正在受到普遍的关注。本文作者基于自身多年的EFL教学经验,结合经常性的实地观摩,对外语教师在EFL课堂上的提问行为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分析,希望在客观展示课堂提问行为的同时,能够突破纯粹的为技巧而研究技巧的思维模式,把课堂提问的表面行为与教学双方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交流作为研究提问行为,总结提问技巧,指导日常教学的切入点。本文通过第一手的课堂观摩记录真实的再现了EFL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得出了几条不能称之为"技巧"的教训:教师提问不能次序颠倒,不能对象混淆;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中途换将;不能为难学生,不能挫伤兴趣和自尊;不能只提问少数,不能忽略大多数。
简介:基于四名中国大学英语专业教师对自身科研经历的叙述,本文探讨他们的研究者身份认同的动态建构以及促进和阻碍其身份认同建构的主要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研究发现这些英语教师职业生涯中研究经历可以划分为“起始”、“停滞/发展”和“挣扎”三个主要阶段,他们的研究者身份建构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路径。从环境因素来看,硕士和博士等课程学习环境充满了促进研究者身份建构的因素,而大学工作环境和中国的社会环境则对研究者身份建构起到了阻碍作用。就个人因素而言,动机、学术发表、学术资历和与研究者的社会网络(交流)对研究者身份建构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建议中国大学的英语教师应该提高研究者身份认同意识、不断进行批判性反思、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寻求发展机会,而政府和高校则应该通过改革现行的教育和晋升体制为教师的科研投入提供支持。
简介:本项跟踪研究展示3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反思中学做行动研究的全景故事,以深入探究反思对行动研究的促进意义、教师学做行动研究遇到的困难及其专业发展的变化。在22周的一学期中,3位教师参与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包括写反思日记、周末对话、集体活动和行动研究等。研究发现:教师学做行动研究费时费力,他们遇到的困难包括确定研究选题、界定研究问题、收集数据及撰写研究报告等,但写、说、议等不同形式的反思不断推进其教学行动;教师专业发展发生的变化包括教学实践与教学观念等方面。7年后的回访则显示:3位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与行动意识均有提高,但无一教师尝试开展行动研究。对于缺乏研究环境支持的教师,行动研究融入其教学实践未必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