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大学生人群血压水平与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广州市6所高校大二学生共6225例的个人资料,对其体重、身高、体质量(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超重肥胖学生采用运动干预措施.结果:肥胖组SBP与DBP分别为(134.2±15.32)mmHg(88.54±9.21)mmHg,超重组SBP与DBP分别为(121.6±12.54)mmHg、(81.63±8.45)mmHg,体质量正常组SBP与DBP分别为(114.6±11.28)mmHg、(72.31±8.11)mmHg,低体质量组SBP与DBP分别为(102.3±10.35)mmHg、(67.21±8.22)mmHg,两两比较具有统计意义差异(P<0.05).对体重肥胖组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干预后发现,肥胖组学生BMI、SBP、DBP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可知,BMI与SBP、DBP呈正相关,与性别、年龄、入学时间无相关性.结论:大学生血压随着BMI的升高而升高,体检过程中可将BMI偏高作为预测肥胖大学生高血压的指标之一;通过对肥胖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干预可有效控制学生的血压水平.
简介:良好的球感是优秀运动员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含对球的速度、方向与运动轨迹等的精确感知。表征动量是个体普遍拥有的一种空间记忆错觉现象,即观察者对运动物体的最终位置的记忆沿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偏移。表征动量会影响到个体对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准确感知和判断。通过2个试验比较国家健将级女子排球运动员和普通女大学生在表征动量现象上的差异,探讨排球运动水平对表征动量的影响。试验一的表征动量任务使用诱导运动范式和被动判断反应方式,试验二的表征动量任务使用平滑运动范式和鼠标主动定位反应方式。结果发现:诱导运动范式下,在水平向右运动方向上,学生比运动员的偏移加权均数更大;平滑运动范式下,在高速运动条件下,学生比运动员的水平移位差更大。综合2个试验结果可以发现,专家级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均出现了表征动量现象,表明表征动量现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性。同时,在诱导运动范式水平向右运动条件及在平滑运动范式高速运动条件下,健将级排球运动员的表征动量效应小于普通大学生,但是二者的差异与以往采用真实运动场景作为试验材料的表征动量研究结果相反。
简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的马拉松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男子最高成绩由2小时52分35秒提高到2小时9分18秒,女子成绩由3小时45分6秒提高到2小时24分7秒,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世界男子最高成绩为2小时5分42秒(由摩洛哥坎努齐创造),女子世界最高成绩为2小时20分43秒(由肯尼亚洛鲁佩创造),分别比我国快3分36秒和3分24秒.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国马拉松水平,是摆在我国教练员、运动员面前的艰巨任务。笔者认为要尽快提高我国马拉松运动水平应做好以下工作。一、大力普及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参加马拉松运动的人数少,一次全国性比赛参加人数往往不足两百人,有时甚至更少。日本的马拉松之所以能称雄世界,是与他们的普及工作搞得好分不开的.日本不仅中学、大学的中长跑开展得好,而且许多大企业也有自己的马拉松俱乐部.学校间、企业间每月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竞争颇为激烈,参赛者极为踊跃。相比之下,我国参加马拉松的人数过少,一些省市甚至是空白。没有普及,怎能提高?因而抓好群众性的中长跑马拉松普及工作,尤其抓好青少年中长跑的普及,从中发现人才,加强培养,是当务之急.为了鼓励群众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积极...
简介:立足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从生源、教练、经费、学训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影响因素,认为一直以来为追求快速提高高校体育竞赛水平而采取“体教结合”的办队模式,是违背办队初衰的急功近利做法。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运动员生源匮乏、高水平教练员缺失、学训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关键在于使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体系真正由体育系统向教育系统转变。为此,应从国家层面的高度,制定严格的学生运动员招生政策,实行统一的学生运动员录取分数线。只有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并达到录取分数线的学生运动员,才有资格参加普通高校大学生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