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对我国女子铁饼运动员掷铁饼动作中主要肌肉肌电信号进行采集,采用非负矩阵分解方法对其进行非负分解与降维,获得Bernstein运动协调理论体系下的运动协调结构体及其活动程度概念的量化指标,并且从它们与运动成绩间的关系中探讨优秀女子铁饼运动员"神经-肌肉"协调能力的特征。研究显示,掷铁饼动作中,肌肉的活动主要受到4种贡献率各异的运动协调结构体支配,它们的构成与活动方式有所差异,具备实现该动作中重要运动任务的功能。优秀女子运动员"神经-肌肉"协调能力特征表现为,部分运动协调结构体较高的活动强度或适宜的活动时机,它们通过作用于人体扭紧姿态以及最后用力等重要任务,实现效果对掷铁饼动作运动成绩产生影响。基于Bernstein运动协调观的"神经-肌肉"协调能力诊断与评价具有鲜明特点以及可行性,值得在专项技术训练以及重大赛事科研攻关服务实践中应用。
简介: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比较主动分离式牵拉(AIS)与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牵拉(PNF)对肩关节柔韧性影响。方法:选取某体育大学有训练背景、无肩部损伤的学生20名,随机分为两组,进行为期两周,每周5次,每次15min左右训练,一组进行AIS牵拉,另一组进行PNF牵拉。使用F-JDC型关节测量尺在实验前、第一次牵拉后和两周训练后对关节活动度进行测量。结论:两种牵拉方法对于肩关节的柔韧性均有改善作用,而AIS牵拉对肩关节柔韧性的提高效果优于PNF牵拉。得出AIS牵拉在运动训练中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且易于掌握,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为进一步研究更好的牵拉方法提供良好的基础。
简介:目的:对比不同运动方式对2型糖尿病(T2D)患者空腹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后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为制定针对特定人群的特异性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T2D患者随机分为有氧运动组(AE组,n=16)、抗阻训练组(RT组,n=14)和安静对照组(RC组,n=14),以健康受试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n=15)。AE组进行8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RT组进行8周渐进性抗阻训练,RC组和NC组保持日常生活习惯不变。实验前后分别测定安静空腹时和OGTT后的心率变异性(HRV)和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结果:实验后,空腹状态下,AE组TP、nHF和BRS高于运动前(P﹤0.05),nLF和LF/HF低于运动前(P﹤0.05);OGTT后,各组TP、nLF和LF/HF均较空腹时显著性增加(P﹤0.05),nHF显著性下降(P﹤0.05),AE组和RT组nLF、LF/HF和nHF的变化幅度显著高于运动前水平(P﹤0.05),组间比较,RT组的变化幅度高于AE组(P﹤0.05)。结论:不同运动方式对T2D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存在差异,有氧运动可改善空腹时的自主神经功能,而两种运动方式均可改善葡萄糖负荷时的自主调制反应,但抗阻训练的效果优于有氧运动。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级别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的脑α波、神经递质、中枢疲劳度、焦虑指数、脑功能态和熵值的特征。方法:采用高级运动训练状态监控仪,对五个级别的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进行时序脑电测试,对脑α波、神经递质、中枢疲劳度、焦虑指数、脑功能态和熵值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56kg级组和62kg级组运动员脑电α波为平均型;69kg级组和85kg级组运动员脑电α波为优化型;77kg级组运动员脑电α波为慢化型。(2)五个级别的运动员S1、S2和S7系存在显著性差异;S3系、S4系、S5系、S6系、S11系和S13系无显著性差异。(3)69kg级组运动员显示处于轻度中枢疲劳,其他四个级别组运动员中枢疲劳度处于正常范围;各组运动员的中枢疲劳度、焦虑指数和脑功能态无显著性差异;熵值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男子举重运动员脑涨落图特征与各自级别的训练特点和恢复手段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