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比是英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儿童精神病学家,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他通过研究母爱剥夺对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阐述了以精神分析学说、动物行为学和进化论思想为基础的依恋理论,并提出"内部工作模型"的概念用以解释依恋的作用机制。鲍比还以依恋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家庭治疗方法。鲍比的依恋理论很好地发展了精神分析理论,同时还为之后依恋理论的实践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

  • 标签: 依恋理论 分离 丧失 内部工作模型 家庭治疗
  • 简介:作为美国自然主义哲学思潮中的重要人物,内格所阐述的“自然主义观”以及其中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对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哲学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分析自然行为、心灵与物质以及新实在主义思想的基础上,诠释了20世纪30、40年代美国自然主义流派中内格的自然主义观,阐释了内格的“科学的自然主义”或者说“结构的自然主义”的本质特征,论述了内格哲学思想的源流以及作用与意义。

  • 标签: 科学哲学 新实在主义 心灵与物质 自然行为
  • 简介: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观念,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在他看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对此在之空间性具有源始的建构作用,此在通过去远和定向的生存活动而获得了自己的空间位置。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海德格通过时间性来解说空间性在其思想架构中有其逻辑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了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一空间”。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之追问》《筑·居·思》《艺术与空间》等后期作品中,海德格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析解,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最终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 标签: 此在 空间 空间性 时间 时间性 位置
  • 简介:对我来说只能和时间赛跑,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让自己离梦想更近一步。经历了彷徨,邓娜显得心态很平和,也更加坚强、坚定,她笃信,为着梦想而来,到最后就会有收获。

  • 标签: 梦想 奋斗 时间 坚强
  • 简介:森试图构建一种剔除了政治意识形态和自然因素的法律科学,可以用两组关键词来概括其纯粹法理论:科学、纯粹、客观、一元和现实;社会技术、强制秩序、制裁、不法行为、规范、义务和权利。凯森认为法律权利是法律规范对一个由规范所指定的人,即可能的原告的关系。在凯森的法律理论中,义务先于权利,从主要规范到法律权利的逻辑顺序是:从主要规范到次要规范,从次要规范到义务,从义务再到权利。凯森论述了法律权利的存在方式、主体、作用和类别。凯森对法律权利的认识,既有真知灼见,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对纯粹法理论及其权利概念进行反思,能够使我们对法律权利和法律科学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

  • 标签: 凯尔森 纯粹法理论 法律权利 法律科学
  • 简介: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中“口语交际”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现状只重视“写”,而忽视“口语交际”忽略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的培养,教师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生的书面写作上,所以,导致学生倾听,表达交流的能力差,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严重制约了他们综合发展能力,阻碍了他们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如何 提高 能力
  • 简介:如何基于时代语境对法治内涵、实质及进路等相关问题进行理论诠释至关重要。法治的本质首先关切到人之自由问题,是促成行为者不仅在思维且在意志层面形成伦理普遍性的内在自觉,是衡量人能否自由的前提与保证。法治的对象是行为任性,任性就是形式自由或抽象意志,凸显的是行为者对伦理普遍性的忽视乃至忽略,是基于情感、偏好以及自然欲望的实践表征,其在实践层面的显现就是"损公肥私"与"假公济私"。法治的最终诉求在于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所依赖的并非契约式的法制之刚性功能,而应诉求于以实体性为标识的伦理教育。

  • 标签: 法治 自由 任性 伦理教育
  • 简介:虽然荷德林与惠特曼之间并无直接的思想传承关系,但是,他们对诗人与哲人的理解,对诗歌与哲学价值的规定,对生命与理性的执著探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追溯其思想根源,可以发现,希腊理念或希腊文化传统,在不同程度上作用于荷德林与惠特曼的诗歌与诗学,事实上,这种希腊传统是西方诗学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

  • 标签: 荷尔德林 惠特曼 诗学 希腊理念 生命理想
  • 简介:干是19世纪末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他生活的那个时代道德滑坡、社会失范。为了重构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新的整合,他提出了自己的职业伦理观,阐释了职业群体的社会整合功能,将社会的和谐寄希望于职业伦理的建设。他的职业伦理观对我国当代职业伦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解决我国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 标签: 涂尔干 职业伦理 职业群体 启示
  • 简介:尼采和海德格都把现代性的危机诊断为虚无主义,并将这一危机的病根归结为西方形而上学。然而他们二人对虚无主义的理解和克服却存在很大差异。本文基于对"尼采的话‘上帝死了’"一文的深入分析,主要呈现了海德格和尼采就虚无主义所展开的"争辩"。

  • 标签: 尼采 海德格尔 虚无主义 权力意志 存在的遗忘
  • 简介:从曲式结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了《索维格之歌》。该作品是一部典型的并列二部曲式,A段表现索维格对无尽等待的忧郁和期盼,B段表达了索维格对未来的乐观希望和憧憬,两段素材皆取材于挪威民歌,塑造了一个痴情、美丽、忠贞的少女形象。该作品为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作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和声风格的民族化方面所进行的创造,使其在和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格里格 艺术歌曲 并列二部曲式 索尔维格之歌
  • 简介:夫的早期信件记录了其在创作早期经历的种种生活和创作焦虑。她的疾病,发疯和自杀与这些焦虑相伴相生,不时中断其创作,从而造成消极的影响。这些焦虑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其早期小说中,为其主体性创作提供了具体的材料,决定了她对作品主题、结构和语言的取舍。伍夫的创新写作也证明了焦虑对创作的积极影响,并成为她创作的促发力。

  • 标签: 焦虑 弗吉尼亚·伍尔夫 影响的焦虑 《达罗卫夫人》
  • 简介:舍勒把现象学直现与价值意识批判有机结合。对情感的本质结构及其层次划分进行了细腻而深刻地描述。其理论根基与天主教神学紧密相依,同时高度关注现实。对现代人的伦理意识结构和体验结构作了颇具启发意义的阐发。海德格,从此在的生存论出冀。对此在的本质结构和现身情态作了独具深度的诠释。二位大哲的哲学旨趣和学术角度的差异导致了对情感问题的分歧。认真甄别、勘定这一差异,无疑对情感问题的理解深入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 标签: 情感 怨恨 操心
  • 简介:贝娄第一部小说《挂起来的人》的主人公约瑟夫,在等待入伍的过程中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他是一个没有生活重心,挂起来的人。他与莎翁名剧《哈姆雷特》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王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文章分别以哈姆雷特式孤独、失语和延宕三个方面对约瑟夫进行了解读。

  • 标签: 索尔贝娄 约瑟夫 哈姆雷特 失语 延宕
  • 简介:计算机图形学是计算机科学中最主要的分支之一,其核心技术是如何建立所处理对象的模型并生成该对象的图形.本文阐述计算机图形学中的拟合原理,双三次贝齐曲面的特性,介绍与该曲面有关的程序代码以及程序的运行结果.

  • 标签: 双三次贝齐尔曲面 计算机图形学 拟合原理 CG 特征多边形
  • 简介:黑格在《小逻辑》中对形式逻辑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改造,建立了思辨逻辑体系。黑格对形式逻辑的批判有中肯之处,但是由于他没有把形式逻辑和形而上学区别开来,所以他对形式逻辑的批判也有牵强附会和辛辣苛刻之处。不过他并不是完全否定形式逻辑,相反肯定了它的作用,指出了它和思辨逻辑之间的关系。直到今天,黑格的这些思想在我国学界还有深刻的影响。分析黑格的这些思想及影响对认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实现其现代化也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 标签: 黑格尔 形式逻辑 批判 思维方式
  • 简介: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叶在西方兴起的一种采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作方法写成的小说.意识流小说既没有统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定义.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夫在其代表作中尝试了意识流的各种技巧,她熟练灵活地运用视角转换和间接内心独白手法,描绘了一个平庸无知的小妇人一天中十几个小时的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人类真正的生存状态.

  • 标签: 意识流 伍尔夫 《达罗威夫人》 视角转换 间接内心独白
  • 作者: 陈驰
  • 学科: 文化科学 > 高等教育学
  • 创建时间:2011-04-14
  • 出处:《高教探索》 2011年第4期
  • 机构:摘要: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的道德判断随年龄发展而发展。它将道德认知的过程分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我国高校德育范式转型既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借鉴柯尔伯格道德认知理论,推进德育范式转型应遵循道德认知的阶段性特征;注重道德价值原则的传授;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性观念的培育。
  • 简介: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把人的存在确定为"在世界中",同时他把"此在"的生存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非本真状态,一种是本真状态。笔者认为,两种生存状态的差别在于"此在"和世界之间以及和他人之间是否有张力。文章试图通过分析非本真状态的无张力和本真状态的张力特征来证明这种观点,并总结本真状态的张力特性,指出这种出现在人("此在")与世界之间的张力可以看成是从近代哲学的主客对立的张力到后期海德格所研究的天、地、人、神之间更高层次的张力之间的一个过渡。

  • 标签: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本真状态 非本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