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蜉蝣,一种生长于山区溪流中的细小水生物。蜉蝣羽翼微红、透明、轻盈。蜉蝣,日出而生,日落而殁,在激流中蜕皮后飞出水面,在阳光下完成爱情与延续后代的使命。短短不到一昼的时间里,它经历了生命的所有美好和痛苦,带着疲惫,安静地走向死亡。两千多年前,《诗经》为它这样唱道: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这三亿两千万年前便出现的生物,越过《诗经》的歌声,越过流水的叹息,越过时间的光影,依旧如它刚刚出现时那样,在蜕去二十四次皮之后,用力地飞出水面,用力地寻找伴侣,不吃不喝,然后用力地产下数以千计的卵。
简介:晚明陆贻典曾指出,《琵琶记》"刻者无虑百千家",但其版本内容却"几于一本一稿"。现存刊刻于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的各种《琵琶记》文本不仅印证了陆贻典的观点,而且还证明了这些文本的底本多为不同时地舞台演出脚本的整理稿。因为不同的出版商采用不同的舞台演出脚本为底本,这些文本自然在内容上形成了"几于一本一稿"的现象。另外,类似的现象并非《琵琶记》独有,凡是明清时期舞台上的戏曲经典,它们的现存文本也大都呈现"一本一稿"的现象。即使在现当代,同一部舞台或影视艺术作品的文本,只要出版社采用不同出品方的演出脚本为底本,各版本在内容上的"一本一稿"特征同样非常明显。
简介:八月,在其他城市不是骄阳似火、闷热难耐,就是夏雷阵阵、暴雨连连的季节,身在青藏高原阳光城——拉的记者不禁为自己到拉萨旅行的安排很是满意.身处于一种与以前经历完全不同的文化氛围,一种从未感受过的气候环境中,这里的房屋建筑,这里的生活节奏,这里的风土人情都显得特别新鲜.在大小景点中流连,在大街小巷中穿行,某天当记者与一群身穿校服的学生擦身而过时,“这里即将面临高考学生的学习是怎样的”念头冒了出来.于是,作为一名高考类期刊的记者,带着一份好奇心,走进了拉萨北京中学,与学子们畅聊,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