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说市场竞争,三五句话便可概括出个说法,大致能够明了。讲企业家、老板即企业的掌门人的定势和素质,好象热血沸腾的三五百句也扯不出头绪。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政治联系、地域联系、社会联系、心理联系、资信联系等门里门外的事一体化了。时下市场竞争使企业的自上而下环境由买方到卖方,由高利到微利,由“砸砖头”到“建沙滩”,由“战国”到“鼎足”,由三百亩地百十头牛的田园,到全赢全输胜者通吃,败者心理开始能够承受跳楼了,时代变了,“知识经济”一词又把人们整得目瞪口呆,掌门人却还在原地搞各种各样的运动,招摇报刊,抢眼炒作,掩耳盗铃。有人悲叹道: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老板未足奇。好像只有两条路:不是老板把企业弄死
简介:@@对诗歌来说,不存在什么外在的公共生活,哪怕是作为题材来对待,也不能仅仅把它理解成诗人怎么介入所谓重大题材的问题。我所理解的公共性,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公共性。我们不可能把公共生活看成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堆积,那样简直让人无法忍受。现在我们对诗歌公共性的思考几乎都是由重大事件左右的,好像没有重大事件,诗歌在这方面就会变得无所事事,就不能出声,失去推动力了。这个我觉得反而是不正常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当然不应该回避,有时重大事件确实能比较耀眼地、集中地体现公共性,但那个意义上的公共性是自明的,像曾经有过的那样,一遇重大事件,包括重大节庆等等,就集中定购一批,生产一批,这样来看待公共性就完全庸俗化了。简单地根据读者反应来评定是否有公共性,也是有问题的。所谓“朦胧诗”最早出来的时候,读者也就是几百人,可是在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却产生了长时效的影响。只要能对人们的诗歌观念、阅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不多的人,不多的诗,也具有足够的公共性。公共性首先是一个质量概念,不是可以通过外在的尺度来评判的。
简介:盛夏之中,在北京万寿路的一处寓所中,我采访了刚从外地参加重要会议后回到北京的邢贲思教授。在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转折点上,邢教授的理论研究对实际工作产生过重要的影响。1979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以后,《人民日报》发表邢贲思的署名文章,进一步阐发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尖锐地批判了左的思潮。1997年,在小平同志去世,全世界注目我国能否坚持改革发展方向的关键时刻,邢教授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要以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言行的坐标。新华社不久向全国播发了他的文章的通稿。近年来,邢教授十分关注邓小平理论的实际运用,把自己的文思和心血与改革发展的进程更紧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