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以Ph染色体异位为特征的骨髓增殖性疾病,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应用显著改善了CML患者的预后。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监测用于评估TKI疗效并指导疾病管理已成为CML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疾病诊断、转化和耐药性方面扩大基因组分析是CML研究中尚未完全探索的领域。文章旨在探讨CML最初诊断和治疗失败转化时的基因突变频率和类别,分析诊治中基因突变与CML患者预后的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ACNA1E基因突变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期早期诊治和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收治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筛选出CACNA1E基因突变阳性的患儿,并除外已知与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发病相关的其他基因。结果共收集3例CACNA1E基因突变阳性的癫痫患儿,3例均为新发突变。均为男性患儿,伴发育迟滞、肌张力低下。脑电图表现为多灶性放电,头颅磁共振成像正常。其中2例患儿治疗效果好(1例患儿使用丙戊酸治疗有效,1例联合使用托吡酯治疗有效,患儿癫痫发作均控制,但智力运动功能损害严重),1例效果较差。结论CACNA1E基因突变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多伴有发育迟滞、肌张力低下,基因为新发突变,对托吡酯治疗可能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1个家系PCDH19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的临床和遗传学特点。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小儿神经内科确诊的11个家系共13例PCDH19基因突变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特点进行分析。结果1.PCDH19基因突变结果:11例先证者中,10例携带PCDH19基因点突变,1例为5号外显子缺失。1例男性患儿为PCDH19基因突变嵌合体,为c.840C>A,变异比例为34.27%。家系分析,11例先证者中5例为遗传性突变,6例为新发突变。5例遗传性突变中3例为父源遗传,父亲为无临床症状的半合子;2例为母源遗传,其中1例为患者,1例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2.临床特点:13例中,女12例,男1例。起病年龄均<2岁,临床表型包括:癫痫伴智力低下9例(其中Dravet综合征3例),癫痫不伴智力低下4例。在同一家系内携带相同PCDH19基因突变的女性表型具有明显异质性,少数女性(2例)可不发病。13例癫痫发作均具有丛集性特点,12例有热敏性特点,仅3例有癫痫持续状态。13例中,仅2例达到2年以上无发作,表现为Dravet综合征的3例先后予6~8种抗癫痫药物治疗,仍有频繁发作。结论PCDH19基因突变相关癫痫受累者以女性为主,少数男性嵌合体可发病,具有明显的表现异质性,丛集性发作和热敏感为其主要临床特点,多伴智力损伤。PCDH19基因突变可为遗传性突变或新生突变,多数为点突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OLR3B基因突变相关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一家系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中日友好医院神经科2016年3月收治的1例来自非近亲结婚家庭的女性先证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科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结合一代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位点验证,应用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患者自幼运动发育迟缓,进行性走路不稳伴认知障碍、构音障碍、吞咽困难、肌张力障碍,伴有先天性白内障及青春期发育延迟、原发性闭经及身材矮小等。性激素水平低下,激素替代治疗后月经恢复及乳房发育。头颅MRI平扫可见广泛脑白质低髓鞘化改变、胼胝体萎缩及小脑萎缩。胸片示胸段脊椎侧弯。全外显子测序发现该患者POLR3B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c.479A>C(p. E160A)、c.2657G>C(p.R886T),均为新突变,一代测序家系验证显示2个突变分别来自其父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2个突变均有致病性。结论POLR3B基因相关低髓鞘化脑白质营养不良伴性腺功能减退临床表型及影像学具有十分典型的特征,早期识别及干预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IBD)人群中,NUDT15基因多态性与硫唑嘌呤(AZA)导致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的相关性,为IBD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图书馆和Web of Science,筛选NUDT15基因突变与AZA治疗IBD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篇文献,共3095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亚洲IBD人群中NUDT15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TPMT基因突变率(21.5%比2.8%,OR = 0.10,95%CI:0.07 ~ 0.15,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NUDT15基因突变与AZA相关的白细胞减少具有显著相关性(OR = 0.40,95%CI:0.34 ~ 0.47,P<0.001);NUDT15突变的IBD患者更易在应用AZA的早期出现白细胞减少(OR = 2.69,95%CI:1.67 ~ 4.33,P<0.001);同时NUDT15基因纯合突变型(TT型)更易出现Ⅲ~Ⅳ级的骨髓抑制(OR = 0.09,95%CI:0.04 ~ 0.18,P<0.001)。结论亚洲IBD人群中,AZA引起的骨髓抑制与NUDT15基因突变具有显著相关性,较TPMT基因突变关系更为密切,并多发生于应用AZA的8周内。同时,NUDT15基因TT纯合突变会增加重度骨髓抑制的风险。
简介:摘要收集一个Lynch综合征的家系,例1(先证者)肛门排出物病理符合结直肠道来源中分化腺癌,例2子宫息肉样物诊断为子宫内膜样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两标本的肿瘤细胞MSH6均呈阴性表达,2例患者测序发现了一个新型的MSH6基因突变(NM_000179.2:exon4:c.1304T>G:p.L435R)。此Lynch综合征家系所患结直肠癌和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与以往报道一致,其发病原因为携带MSH6基因胚系突变,导致MSH6蛋白失去错配修复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为胰腺癌基础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细胞株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AsPC-1、BxPC-3、Capan-1、Capan-2、MIA PaCa-2、PANC-1、Patu8988和T3M4,均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13个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分析。结果二代测序结果显示,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共确定36个基因、79个位点发生突变。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肿瘤蛋白P53(TP53)、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CDKN2A)和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SMAD4)在8种胰腺癌细胞株中的突变率分别为87.5%(7/8)、100.0%(8/8)、50.0%(4/8)和37.5%(3/8)。AsPC-1和Capan-1细胞中同时存在上述4个基因的突变,BxPC-3细胞株是KRAS野生型胰腺癌,CDKN2A基因在AsPC-1、Capan-1、Capan-2和Patu8988细胞中检测到突变,而DPC4/SMAD4在AsPC-1、Capan-1和T3M4细胞中发生突变。其他发生率较高的突变基因包括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AsPC-1、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BP)基因(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NOTCH1(BxPC-3、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AsPC-1、Capan-1和Patu8988发生突变)和E1A结合蛋白P300(EP300)基因(BxPC-3、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突变基因功能主要涉及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NOTCH信号通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家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DNA损伤修复、Hedgehog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8种胰腺癌细胞株具备人胰腺癌组织的基因学特征,不同细胞株具有不同的基因突变特点,实验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合理选择细胞株并分析研究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胆囊癌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筛选胆囊癌相关突变基因,为胆囊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的临床前模型和新的治疗靶点。方法取10例手术切除的胆囊癌新鲜组织建立裸鼠胆囊癌PDX模型。通过对其中两例PDX肿瘤组织进行HE染色、Ki67免疫组化染色和全外显子测序(WES),比较其在组织结构和分子病理方面与原代供体肿瘤的生物学性状差异,高通量筛选肿瘤突变基因。结果胆囊癌PDX模型构建成功率为70%(7/10),PDX肿瘤组织与供体肿瘤的病理组织结构和生长特征基本相似;经WES测序的2例建模患者中,PDX模型有害突变基因与原代供体肿瘤相同率为71.4%(15/21)和65.2%(15/23),相同基因分别占模型有害突变的93.8%(15/16)和71.4%(15/21)。两例供体肿瘤与PDX模型肿瘤共同的突变基因包括TP53、ABCC4、AMPD1等22个;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最终筛选出可能与胆囊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TP53、ABCC4等10个基因。结论胆囊癌PDX模型可以有效替代胆囊癌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前研究,TP53、ABCC4等10个突变基因可能成为胆囊癌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陷(dMMR)和完整(pMMR)的结直肠癌(CRC)患者相关基因体细胞突变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报告为dMMR的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3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情况,依据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标准对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重新判读。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中41个基因的体细胞突变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组间基因突变差异。结果依据CAP标准重新判读后,93例CRC患者中pMMR组31例,dMMR组62例。dMMR组基因突变中位数为9.5个,高于pMMR组(3.0个,P<0.001)。dMMR组和pMMR组中17个基因存在体细胞突变差异,分别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BRCA2、MLH1、PDGFRA、PIK3CA、APC、ATM、KIT、MET、PMS2、MSH6、POLE、MSH2、PTCH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P53和ERBB2基因。dMMR组致病体细胞BRAF、MLH1、MSH2和MSH6基因突变率高于pMMR组[分别为21.0%(13/62)和9.7%(3/31),9.7%(6/62)和0(0/31),21.0%(13/62)和0(0/31),22.6%(14/62)和0(0/31),均P<0.05]。BLM N515fs、BRAF V600E、PTCH1 R1308fs和KRAS G13D位点突变率在dMMR组和pMMR组CRC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6%(14/62)和0(0/31),19.4%(12/62)和3.2%(1/31),11.3%(7/62)和0(0/31),16.1%(10/62)和3.2%(1/31),均P<0.05]。在MLH1和PMS2共同缺失的dMMR患者中3个不常见位点BLM N515fs、MSH6 F1088fs和PTCH1 R1308fs的突变率分别为28.2%(11/39)、15.4%(6/39)和15.4%(6/39),与pMMR患者[均为0(0/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MMR结直肠癌患者有更多的相关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BRAF V600E突变与dMMR密切相关。KRAS G13D、BLM N515fs和PTCH1 R1308fs突变位点也与MMR蛋白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NA错配修复(MMR)蛋白缺陷(dMMR)和完整(pMMR)的结直肠癌(CRC)患者相关基因体细胞突变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免疫组化检测报告为dMMR的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行二代测序技术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93例CRC患者肿瘤组织中4种MMR蛋白(MLH1、MSH2、MSH6和PMS2)的表达情况,依据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标准对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进行重新判读。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93例CRC患者石蜡病理组织中41个基因的体细胞突变情况,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组间基因突变差异。结果依据CAP标准重新判读后,93例CRC患者中pMMR组31例,dMMR组62例。dMMR组基因突变中位数为9.5个,高于pMMR组(3.0个,P<0.001)。dMMR组和pMMR组中17个基因存在体细胞突变差异,分别为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BRCA2、MLH1、PDGFRA、PIK3CA、APC、ATM、KIT、MET、PMS2、MSH6、POLE、MSH2、PTCH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P53和ERBB2基因。dMMR组致病体细胞BRAF、MLH1、MSH2和MSH6基因突变率高于pMMR组[分别为21.0%(13/62)和9.7%(3/31),9.7%(6/62)和0(0/31),21.0%(13/62)和0(0/31),22.6%(14/62)和0(0/31),均P<0.05]。BLM N515fs、BRAF V600E、PTCH1 R1308fs和KRAS G13D位点突变率在dMMR组和pMMR组CRC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6%(14/62)和0(0/31),19.4%(12/62)和3.2%(1/31),11.3%(7/62)和0(0/31),16.1%(10/62)和3.2%(1/31),均P<0.05]。在MLH1和PMS2共同缺失的dMMR患者中3个不常见位点BLM N515fs、MSH6 F1088fs和PTCH1 R1308fs的突变率分别为28.2%(11/39)、15.4%(6/39)和15.4%(6/39),与pMMR患者[均为0(0/3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MMR结直肠癌患者有更多的相关基因发生体细胞突变。BRAF V600E突变与dMMR密切相关。KRAS G13D、BLM N515fs和PTCH1 R1308fs突变位点也与MMR蛋白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在维吾尔族肺癌患者中的表达量和MTHFR基因677C/T、1298A/C多态性分布对维吾尔族肺癌患者进程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维吾尔族肺癌患者50例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的健康维吾尔族者50名为对照组。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酶切技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群体内MTHFR基因677C/T和1298A/C多态性分布。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肺癌患者组织中MTHFR的表达量,以及MTHFR的表达量对患者的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TCGA数据库显示在830例肺腺癌样本中MTHFR在癌组织中高表达,在824例肺鳞状细胞癌样本中MTHFR也显著高表达。试验组中MTHFR 677CC基因型频率为26.0%,677CT基因型频率为42.0%,677TT基因型频率为32.0%;对照组中MTHFR 677CC基因型频率为68.0%,677CT基因型频率为20.0%,677TT基因型频率为12.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试验组中MTHFR 1298AA基因型频率为30.0%,1298AC基因型频率为38.0%,1298CC基因型频率为32.0%;对照组中MTHFR 1298AA基因型频率为64.0%,1298AC基因型频率为22.0%,1298CC基因型频率为14.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TCGA数据库显示,肺腺癌样本和肺鳞状细胞癌样本中MTHFR均较癌旁组织高表达。维吾尔族肺癌患者中MTHFR 677C/T和1298A/C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肺癌的发生有关,MTHFR是肺癌进展中的促进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甲状腺癌超声表现及病变侵袭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癌的15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146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术后利用石蜡包埋组织检测BRAF V600E基因突变。按照BRAF V600E基因检测结果分为突变组与未突变组,比较两组超声特征的差异,并对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超声特征、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53例甲状腺癌中,130例(85.0%)BRAF V600E基因突变,23例未发生突变。其中14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128例(87.7%)。BRAF基因突变组病灶与被膜分界不清患者比例高于未突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9%(60/128)比11.1%(2/18),χ2=8.261,P=0.004],两组在年龄、性别、结节长径、纵横比、结节位置、内部钙化、内部回声、回声均匀与否、囊实性、结节形态、边界是否清楚、血流信号、癌灶数量、淋巴结是否转移、是否伴结节性甲状腺肿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甲状腺病灶与被膜分界是否清晰为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独立影响因素(OR=14.400,95% CI 1.847~112.246,P=0.011),病灶大小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OR=2.714,95% CI 1.335~5.517,P=0.006)。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BRAF V600E基因突变和病灶与被膜分界不清有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病灶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X基因突变在乙肝相关性膜性肾病(HBV-MN)M型磷脂酶2受体(PLA2R)表达以及可能的致病机制研究。方法由肾穿刺活检证实的HBV-MN的患者103例,根据肾组织PLA2R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分为2组,PLA2R阳性组66例,PLA2R阴性组37例。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生化指标;根据HBV-MN病理分期的不同,MNⅠ期(病理损伤较轻)和MNII-Ⅲ期(病理损伤重),采用One-way 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两组间肾脏病理损伤;Spearman相关分析比较PLA2R表达强度与肾脏病理损伤的差别;最后分析两组患者HBx基因突变位点。结果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2.803,P=0.006);而血白蛋白水平(t=-0.313,P=0.755)、血肌酐(t=-0.332,P=0.741)、胆固醇(t=0.312,P=0.756)、补体C3(t=0.589,P=0.557)差别无统计学意义。MNⅠ期在两组所占比例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X2=7.449,P=0.006);MNII-Ⅲ期两组差别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15,P=0.034);其次,将PLA2R阳性组根据不同PLA2R荧光染色强度与不同MN病理分期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r=0.325,P=0.008)。最后,分析两组间HBx基因序列突变,发现nt1753位点突变可能与PLA2R表达相关。结论研究中2/3的HBV-MN患者存在肾组织PLA2R阳性表达,PLA2R阳性组患者伴有尿蛋白排泄量增多以及肾脏病理损伤加重;同时,HBx基因中nt1753位点突变与PLA2R的表达相关,可能是PLA2R阳性HBV-MN重要的发病机制。
简介:摘要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 CADASIL)是一种成年起病的遗传性小血管病,由位于染色体19p13区域的NOTCH3基因突变所致。其临床特点包括反复缺血性卒中、进行性认知损害、偏头痛以及精神异常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OTCH3基因EGFr区域突变与CADASIL的病程、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特点均存在联系。文章就NOTCH3基因EGFr区域突变基因型、CADASIL临床表型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期望为CADASIL的早期诊断以及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简介:摘要甲状腺未分化癌(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ATC)是恶性程度最高的甲状腺癌,发病率低却死亡率高。ATC具有侵袭性强、进展迅速、预后差的特点,目前的治疗方案疗效均较差,因此迫切需要对其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更新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存率。既往研究发现多数ATC可由分化较好的甲状腺癌发展而来,且BRAF、RAS突变是ATC的关键驱动因素,TP53、PI3K通路、PTEN、TERT、SWI/SNF复合体亚基、NF2等突变也在ATC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单一基因的突变往往不足以驱动ATC的发生,ATC通常是由分化程度较好的甲状腺癌经过多种基因突变的累积后发展而来。因此本文综述了ATC常见联合突变的作用,以加深对ATC发病机制的认识,并为寻找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