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原反应性一过性黑矇的临床特点与诱发病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8月接诊的高原反应性一过性黑矇25例的临床资料,通过详细病史记录、系统专科检查、以及辅助检查,分析临床特点,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本研究高原反应性一过性黑矇,大多在急性高原暴露后10~15 d发病,全部为双眼发病,表现为全视野模糊甚至失明,持续10~60 s,发作频率每天至少6次,发病时常伴随心慌或头昏。急性高原暴露后感冒病史、早期体力活动、情绪紧张焦虑可能是诱发因素。所有患者经心理干预、吸氧、充分休息及适当的对症治疗2~5 d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高原反应性一过性黑矇的防治原则是保证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紧张,氧疗是治疗的重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围生期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妊娠期、围生期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纳入25例,其中妊娠期22例(孕10 ~ 38周,孕早期1例、孕中期13例、孕晚期8例),产后1周内3例;年龄22 ~ 37岁,病程2 ~ 9 d。临床表现:皮疹位于头面部8例,胸背部5例,腰腹部7例,上肢1例,下肢3例,会阴1例,3例为播散性带状疱疹。皮疹形态均为红斑、丘疱疹、水疱,其中4例合并血疱,3例合并大疱,6例合并糜烂、渗出;5例发热,7例轻度、6例中度、11例重度疼痛。治疗:16例妊娠期、3例产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口服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膦甲酸钠氯化钠注射液),24例应用营养神经药物,1例妊娠期患者、3例产妇进行镇痛治疗,其他治疗包括抗感染、湿敷、红光照射等。预后:1例妊娠期患者早产,其余妊娠期患者均足月生产,新生儿无异常。3例妊娠期患者出现后遗症,1例为疼痛,2例为瘙痒。结论本文25例妊娠期、围生期带状疱疹的治疗未观察到对胎儿、新生儿有明显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5岁甲状腺乳头状癌(TP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为此类患者诊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2—2015年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429例TP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其中<25岁的104例,≥25岁的325例。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并对影响<25岁术后复发因素进行Logrank单因素、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25岁TPC患者比≥25岁TPC患者原发肿瘤直径更小,手术切除范围相对较小,术后复发率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个数≥2个、最大肿瘤直径≥2 cm、未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与<25岁TPC患者术后复发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个数≥2个、最大肿瘤直径≥2 cm是<25岁TPC患者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结论原发肿瘤个数≥2个、最大肿瘤直径≥2 cm是预测术后复发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诊疗<25岁TPC患者提供有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出院前培训结合出院后居家发音功能训练对喉癌患者术后喉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喉癌术后喉功能重建患者80例,依照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出院前培训结合出院后居家发音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喉癌术后喉功能重建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基频(Fo),基频微扰(Jitter)、振幅微扰(Shimme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患者Fo、Jitter、Shimmer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患者在干预后改良华盛顿大学生活质量量表(UWQOL)各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出院前培训结合出院后居家发音功能训练对喉癌患者术后喉功能重建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显著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喉部发音功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儿童指南推荐意见中超说明书用药的现状,为儿童超说明书用药推荐意见的规范化报告提供参考。方法横断面研究,通过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补充检索了医脉通指南数据库,以2018—2020年期刊发表的中国指南共识类文章为研究对象,提取其中超说明书用药推荐意见,分析纳入指南的基本特征以及超说明书药品品种和类别的排名、药品信息排名、超说明书用药类型和推荐依据的引文研究类型占比。结果纳入108篇包含超说明书用药推荐意见的中国指南共识类文章,共获取超说明书用药推荐意见364条。108篇文章中,48篇(44.4%)为中华医学会发布,疾病类型中14篇(13.0%)以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较为关注。364条超说明书用药的推荐意见中,药品品种有环孢素A 16条(4.4%)、甲氨蝶呤和芬太尼各11条(3.0%);药品类别主要为免疫系统用药68条(18.7%)、抗感染药66条(18.1%)和肿瘤用药56条(15.4%);药品信息有适应证364条(100.0%)、剂量204条(56.0%)、给药途径198条(54.4%);超说明类型有超适应证175条(48.1%)、超人群127条(34.9%)、超年龄72条(19.8%)。仅129条(35.4%)推荐意见标注引文,共追溯到205篇引证文献,其研究类型主要有临床指南48篇(23.4%)、综述22篇(10.7%)、儿童随机对照试验22篇(10.7%)。结论中国儿科指南共识类文章中,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但是其推荐意见的报告差异较大,支撑证据质量欠佳。
简介:子宫肌瘤是一种良性的肿瘤,属于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所致。子宫肌瘤发病率很难精确统计,在育龄女性中约占25%,而尸检结果显示其发病率超过50%。目前,对于子宫肌瘤的诊断和治疗,国内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江苏省25株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全基因组序列,研究其进化特征。方法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进行测序,使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12.0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MEGA5.1分析病毒进化特征。结果25株病毒共检测到52处碱基突变,进化分析显示25株病毒分成2个进化分支,分支1含有8 782和28 144位置CT连锁SNPs,而分支2此2位置突变为TC,即8 782 (ORF1ab: C8517T,同义突变)和28 144(ORF8: T251C, L84S)。分支2中5株病毒还含有24 034(S:C2 472T,同义突变)、26 729(M:T207C,同义突变)和28 077(ORF8:G184C,V62 L)连锁SNPs,聚成亚组A,不同分支/亚组在人群分布及与疾病关系无显著差异。结论2019-nCoV出现了SNPs,其对病毒传播力、致病性等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丙型肝炎(丙肝)综合监测数据,为上海市制定消除丙肝公共健康危害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4-2019年上海市丙肝多维监测结果构建上海市丙肝综合监测系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监测内容包括病例监测、病原学监测、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社区健康人群和高风险/重点人群监测等。采用描述性统计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4-2019年上海市急性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18/10万,慢性丙肝年均报告发病率为8.60/10万。HCV基因分型成功744例,检测到HCV的GT1、GT2、GT3、GT6型4个型别16个亚型,其中1b型(324例,占43.55%)、3a型(121例,占16.26%)、3b型(111例,占14.92%)和6a型(47例,占6.32%)是上海市流行的主要型别;1b型的构成比有下降趋势,3b和6a型呈上升趋势。HCV感染的影响因素包括输血(OR=4.18,95%CI:2.79~6.27)、有手术史(OR=1.63,95%CI:1.26~2.12)和注射史(OR=4.18,95%CI:2.75~6.34)、修脚(OR=2.01,95%CI:1.54~2.62)、共用剃须刀(OR=4.09,95%CI:1.24~13.51)和曾在非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损伤性美容项目(OR=3.15,95%CI:2.13~4.65)等。11类丙肝高风险/重点人群65 660人次的HCV抗体筛查结果显示,吸毒人群HCV抗体阳性率最高(占18.81%,1 008/5 358),社区健康人群HCV抗体阳性率为0.16% (7/4 268),低于同年高风险/重点人群的2.50%(501/20 002)(χ2=94.04,P<0.01)。结论2014-2019年上海市丙肝呈低流行。应持续开展丙肝综合监测,对于早期发现HCV感染者及其危险因素,完善丙肝防控策略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一线产科医师执行《早产临床诊断与治疗指南(2014)》(简称《指南》)的实际情况,为《指南》的进一步更新、补充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围绕早产防治的突出问题,自行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并由《指南》起草专家团队确定,于2021年10—11月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对产科医师,包括江苏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成员,就《指南》执行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以《指南》推荐作为标准答案计算执行率,共回收有效问卷328份。问卷总分为12分,以得分7分为界值,分为低执行力组(<7分)和高执行力组(≥7分),比较两组在医院等级、医师职称等基线信息方面的差异。结果328例产科医师的得分为(7.6±1.6)分,其中,高执行力组250例(76.2%,250/328),低执行力组78例(23.8%,78/328)。对宫缩抑制剂短疗程使用[执行率为97.0%(318/328)]、早产儿出生后晚断脐[执行率为87.8%(288/328)]、胎膜完整的早产患者是否使用抗生素[执行率为86.6%(284/328)]回答正确率均超过80%,执行率良好。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院等级、职称是《指南》执行优劣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二级医院比三级医院得分低、执行力差(OR值=0.42,95%CI为0.23~0.77),正高职称比初级职称得分高、执行力好(OR值=5.33,95%CI为2.35~12.07)。在回答“您所在医院早产儿能够存活的孕周”问题时,回答22周能存活者仅占3.4%(11/328),回答28周能存活者占比最高,为44.5%(146/328);三级医院能存活的早产儿孕周早于二级医院(P<0.05),正高职称者回答能存活的早产儿孕周早于低级职称者(P<0.05)。结论产科医师对《指南》总体执行情况良好,对部分指南推荐条款的认识还有待提高,未来需加强对基层医院和初级职称医师的培训。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无锡市2014—2016年随访的HIV/AIDS人群病毒亚型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4年无锡市HIV/AIDS人群为研究对象,开展HIV分子流行病学及随访研究。收集流行病学相关信息,从采集的血液样本中提取DNA,通过nest-PCR扩增pol基因片段并测序,ChromasPro1.6软件和MEGA 7.0软件构建HIV-1序列数据库,并采用FastTree2.1.1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亚型的确认;2016年随访相同人群,再次检测HIV亚型,分析两年间亚型变异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亚型变异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2014年与2016年同一HIV/AIDS患者612例,研究对象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及以上(85.46%,523/612),其中≥50岁人群比例较高(228/612,37.25%)。传播途径以同性性传播为主,占49.67%。共计检测1 224例样本,检出CRF01_AE、CRF07_BC、B、CRF08_BC、CRF67_01B、CRF55_01B、CRF68_01B这7种HIV-1亚型和5种独特重组型(URFs)。CRF01_AE和CRF07_BC仍然是江苏省无锡市最主要的基因型,占66.75%。URFs重组毒株有29例,占3.56%。2014—2016年两年间感染者亚型变异率为14.63%,最常见的变异情况为CRF01_AE转变为CRF07_BC(13.95%)。婚姻状况(OR=0.363,95%CI:0.137~0.964)和基线CD4水平(OR=0.414,95%CI:0.192~0.891)与研究对象亚型变异相关。结论无锡市HIV/AIDS感染者中的HIV-1亚型多样且复杂,重组亚型占比不断上升,难以确定基因型的URFs显著增加,感染者亚型变异率较高,应继续加强对亚型的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延胡索酸水合酶(fumarate hydratase,FH)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分子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FH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25例,对其临床、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等特征进行观察研究,并对其中4例进行二代测序检测FH的胚系突变。结果25例FH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患者年龄23~49岁,中位年龄37岁。21例(84%)为多发性,肿瘤最大径3.0~13.5 cm。镜下可观察到鹿角状血管(25/25,100%)、胞质内嗜酸性颗粒(17/25,68%)、嗜酸性核仁伴有核周空晕(20/25,80%)及奇异核(20/25,80%);核分裂象(1~5)个/10 HPF;所有肿瘤均未见凝固性坏死。4例进行二代测序检测的患者中有2例发生了FH基因胚系突变。结论FH缺陷型子宫平滑肌瘤具有独特的形态学表现,对于呈不典型性形态、具有嗜酸性核仁伴有核周空晕以及奇异核的子宫平滑肌瘤或者年轻、具有多发性或家族性平滑肌瘤的患者,应结合病理形态及临床病史,进行FH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有助于平滑肌肿瘤的准确诊断及遗传性平滑肌瘤病及肾细胞癌综合征发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川省泸州地区热性惊厥儿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营养状况及其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为本地区儿童补充维生素D及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热性惊厥住院患儿167例为热性惊厥组,选择同时期门诊健康体检的0~8岁儿童170例为健康对照组。提取患儿血清总钙、血清25(OH)D、血红蛋白水平,按性别、年龄、季节等分析热性惊厥与血清25(OH)D的相关性。结果1.本地区健康对照组25(OH)D水平为(40.6±3.07) μg/L,热性惊厥组25(OH)D水平为(27.18±6.68) μg/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P=0.03);25(OH)D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所有热性惊厥患儿的血清总钙和血红蛋白均未发现降低。2.热性惊厥发病规律:每年1月份是发病最多的季节(35例,20.96%),2岁是高发年龄(72例,44.91%),男童明显多于女童(1.73∶1.00)。3.本地区热性惊厥患儿冬季、夏季血清25(OH)D水平最低(27.47~30.37 μg/L、春、秋季较高(31.58~35.13) μg/L,冬季[(27.47±1.80) μg/L]与春季[(31.58±1.31) μg/L]、秋季[(35.13±3.93) μg/L]间25(OH)D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热性惊厥患儿血清25(OH)D值在夏季与最高温度成反比[气温>35 ℃时,25(OH)D<30 μg/L]。夏季气温超过35 ℃后25(OH)D呈下降趋势。本地区儿童经太阳照射皮肤吸收维生素D的最适宜气温为25~35 ℃。结论四川省泸州地区儿童热性惊厥的发生与维生素D缺乏密切相关。2岁男童在每年的1月份最易发生热性惊厥。除了冬季外,在户外活动减少的夏季高温时期,应对儿童(尤其2岁以上孩童)合理补充维生素D预防热性惊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因素,为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山西省儿童医院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的600例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性别、胎龄、季节和母亲因素对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出生季节外,新生儿性别、胎龄、母亲孕期维生素D水平以及是否补充维生素D是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性别、胎龄、孕期补充维生素D以及母亲体内维生素D水平与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相关性强度分别为2.931、2.894、2.712、2.746。结论母亲体内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以及孕期注重加强维生素D补充是减少新生儿维生素D缺乏的有效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连地区7 215例孕妇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水平和缺乏情况,为大连地区孕妇预防维生素D缺乏、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1—12月收集大连地区7 215例孕妇基本信息和静脉血,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孕妇血清25(OH)D的含量,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大连地区7 215例孕妇血清25(OH)D平均水平为22.74(16.02,28.62)ng/ml,其中缺乏组2 445名占33.89%,严重缺乏组482名占6.68%。18~24岁、25~34岁、35~45岁孕妇血25(OH)D的水平分别为20.22(13.61,25.57)、22.75(16.12,28.42)、23.60(16.76,29.92)ng/ml,随着妊娠孕妇年龄增加,孕妇血25(OH)D的水平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0.202,P<0.01;并且,3组孕妇间血25(OH)D缺乏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5.82,P<0.01),18~24岁孕妇血25(OH)D缺乏率最高占42.40%。结论大连地区孕妇维生素D水平处于不足水平,年轻孕妇缺乏水平尤为明显,应重点针对年轻孕妇进行维生素D缺乏的健康教育。
简介:摘要YB25型软盒小包包装机二号轮模盒在更换调整时,先要找基准面,并用基准面对模盒上的面进行校正,然后用校正好的面调整模盒对应面。确保相邻两轮相对模盒的中心对称平面在同一平面。这种调整方法调整面多,不方便操作,调整时间长。使用改进后的模块使两个不同转轮对应模盒的中心对称平面在一个模块的中心面,调整方便,步骤简单、缩短用时,对调整人员技术要求不高,并且对多台包装设备同质化提供保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9年中国梅毒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9年中国梅毒报告病例数据进行"三间分布"分析。结果2014—2019年,梅毒报告发病率由30.93/10万增长至38.37/10万,年均增长4.41%;其中一期与二期梅毒、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年均下降10.95%和26.16%,三期梅毒和隐性梅毒年均增长1.61%和10.75%。高发省份为新疆、青海、浙江、海南和福建等。各年男性梅毒报告发病率略低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0.86∶1~0.96∶1。15~19岁组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13.54%。2014—2018年梅毒高发年龄段为25~34岁,2019年为20~24岁。各职业人群均有病例报告,以农民和民工最多,占41.19%~46.80%,学生人群增幅最大,年均增长20.72%。一期与二期梅毒构成比逐年减少,隐性梅毒构成比逐年增加,2019年达82.95%。结论2014—2019年中国梅毒总报告发病率逐年增长,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年轻人群报告发病率快速增长;农民、民工为重要受影响人群;高发地区为西北部分地区和东南沿海部分省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8年全国法定报告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确诊发病和死亡病例的特征,为流感监测和病例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信息系统报告的发病日期在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流感病例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结果2014—2018年,全国共报告流感病例数1 939 842例,包括631 434例确诊病例和1 299 798例临床诊断病例,其中死亡病例为301例(确诊病例253例,临床诊断病例48例)。确诊病例中0~4岁儿童报告发病数最多,为225 184例(35.66%),≥65岁组报告发病数最少,为34 071例(5.40%);确诊死亡病例集中在18~49岁和≥65岁组,分别为90例(35.02%)与72例(28.02%),最低为5~17岁组,报告19例(7.39%)。确诊死亡病例的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3,10)d,长于确诊存活病例的3(1,7)d。西部地区确诊存活病例的发病-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2,11)d,长于东部的2(1,6)d和中部的3(1,7)d;2014—2018年间隔中位数从4(1,8)d缩短至2(1,5)d。确诊病例中流感病毒感染集中在≤17岁儿童,其中乙型流感构成比高;确诊死亡病例中甲型H1N1感染占79.20%(103/130)。结论以中国人口和WHO发布的流感罹患及死亡数据进行推算,我国每年法定报告的流感发病和死亡病例数远低于公认的流感发病和死亡水平。流感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尽早开展实验室检测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以降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