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重对超重和肥胖人群血管内皮功能及心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对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27例单纯超重或肥胖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体重管理,以6个月内体重减轻3 kg或原体重的5%以上为减重达标,干预前后进行体重、内皮功能(FMD)和心脑血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进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终减重达标组为57(44.9%)例,未达标组70(55.1%)例。达标组FMD转为正常比例高于未达标组(35.0%比25.7%,χ²=21.13,P<0.01)。干预前后比较,减重达标组FMD[(6.98±2.8)%比(7.90±2.96)%,P<0.05]和HDL-C升高,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FPG、TC、LDL-C、TG、尿酸均降低。未达标组舒张压和FPG降低。体脂肪率的减低与内皮功能改善有关(OR=0.438,95%CI:0.219~0.877,P=0.020)。结论减重可以逆转内皮功能下降和代谢功能紊乱。体脂肪率的下降有助于内皮功能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聚焦解决模式对MRI检查患者心理状态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在该院行MRI检查的患者1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85例。常规组患者检查前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聚焦解决模式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在检查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检查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检查前后不良情绪程度及应激反应水平。结果观察组检查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且对检查的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检查后,观察组HAMA及HAMD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0.05),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MRI检查患者采取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检查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检查的依从性及对护理的满意度,该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及应激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MRI检查的准确性。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血透室采取流程护理对护理质量和发生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以2021.2-2023.1作为本次研究时间范围,采取红篮球分组方法,对该时间范围内我科室收治的血透患者56例进行分组,常规组和研究组(n=28),分别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及流程护理模式。对比观察2组的护理质量、发生不良事件情况。结果:研究组在基础护理、护理文书书写、病房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方面,均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发生下机拔错针、穿刺针脱落、穿刺针与管路接错位漏血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比常规组低,组间可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流程护理干预应用于血透室,不但可以大幅度提升护理质量,而且可以使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友好关系,保障患者安全,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从而减少护患纠纷,临床上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分析系统护理对血透室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于2020年1月到2022年12月在血透室进行治疗的5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以电脑随机的方法将其对半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指导,试验组采用系统护理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中对在血透室进行治疗的患者采用系统护理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责任制护理干预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认知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德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住院编号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脑血管疾病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责任制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认知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用药依从性。结果实施责任制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责任制护理干预可显著提升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水平,有效控制并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获取优质护理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断指再植术患儿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行断指再植术患儿56例作为研究对象,再植指88只断指,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42指,与对照组28例、46指。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患儿护理干预后术后疼痛情况、术后血管危象发生情况及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术后疼痛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管危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再植指患儿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儿术后疼痛,降低血管危象发生率,改善患儿再植指功能恢复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与冠心病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的关系。方法将462例冠心病患者按是否合并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两组3个月内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并按是否发生心血管风险事件分为风险事件组与非风险事件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率的差别,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冠心病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总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为29.82%,全因死亡12.28%,高于非感染组的7.90%、1.23%(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吸烟、HR、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冠脉病变程度、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CR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均为影响冠心病近期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接种流感疫苗为其保护因素。结论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与吸烟、HR、高血压、高血脂、冠脉病变程度、CRP、NT-proBNP同为冠心病近期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为改善近期预后,必须积极控制以上危险因素,积极接种流感疫苗,以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打鼾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的联系强弱。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自建立以来至2019年6月10日所发布的国内外相关文献,提取数据并运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ewcastle-Ottawa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 ,NOS)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估,最后整合数据并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1篇文献,145 267例符合纳入标准。打鼾与心脑血管事件和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强度及95%CI分别是1.10(1.03~1.17)和1.26(1.11~1.43),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打鼾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脑卒中的联系更为密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45岁以上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暴露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体检的在职和离退休人员,年龄≥45岁4 815例,根据既往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史、脑出血、脑梗死病史,分为心脑血管疾病组947例和对照组3 868例;并根据年龄分为45~59岁组2 123例,60~74岁组1 434例,≥75岁组1 258例。收集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压、体质指数等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组和对照组体质指数、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0~74岁(OR=1.67,95%CI:1.37~2.02,P<0.01)、≥75岁组(OR=2.95,95%CI:2.42~3.61,P<0.01)、消瘦(OR=1.44,95%CI:1.21~2.26,P<0.01)、超重(OR=1.24,95%CI:1.04~1.48,P<0.05)及肥胖(OR=1.49,95%CI:1.17~1.91,P<0.01)是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较未患糖尿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升高(OR=1.74,95%CI:1.42~2.14,P<0.01);随高血压分级的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亦增加(OR值分别为1.50、1.78和2.96),血压控制达标者,其患病风险较无高血压人群亦升高(OR=1.92,95%CI:1.46~2.54,P<0.01)。性别、吸烟史、血脂异常及脂肪肝与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无相关性。结论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维持适当的体重、控制血压、调整血糖及对并发症的综合管理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重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风险评估联合预防式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并发症以及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0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心内科治疗的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护理风险评估联合预防式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97%(32/33),高于对照组的60.61%(2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4/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45%(1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44,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率为96.97%(32/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64%(2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73,P<0.05)。观察组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为9.09%(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1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83,P<0.05)。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行护理风险评估联合预防式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心血管风险事件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概率,还能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
简介:摘要信号蛋白(semaphorin)是一种以保守的氨基末端Sema信号域为特征的分泌蛋白和膜相关蛋白,由20多个成员组成,但只有一个糖磷脂酰肌醇(glycophosphatidylinositol,GPI)锚定的信号蛋白即信号蛋白7A (semaphoring 7A,Sema7A)。Sema7A参与了轴突生长、肺纤维化、骨稳态等诸多方面,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慢性炎性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特征,Sema7A可通过多种途径介导炎性反应进而促进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现就Sema7A在动脉粥样硬化、卒中、心肌损伤等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