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6月15-1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来自美国、新加坡、日本、中国港台地区以及内地数十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韩非子与学”这一主题展开讨论,涉及的主要问题有:(1)韩非子哲学的整体认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马丁尼奇(A.P.Martinich)教授讨论了韩非子哲学中的政治哲学和语言标准问题。北京师范大学蒋重跃教授则从《韩非子》中的“稽”字探讨了韩非子的形上学。香港城市大学哈里斯(EirikLangHarris)教授认为,在《韩非子》中“历史”并没有独立的价值,但我们如果以对人性和世界普遍模式的理解来分析历史,就能从历史中发现出价值。

  • 标签: 《韩非子》 国际学术研讨会 子学 中国人民大学 政治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
  • 简介:<正>秦汉以后,儒学沿二个方向发展:一是与阴阳五行之术结合,其典型是董仲舒;二是向训诂考据之学发展,其代表有郑玄等。以后,训诂考据之学占了主导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老思想盛行。儒家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批判佛老,而要批判佛老,必须从枝叶细节的研究中摆脱出来,针对佛道的理气心性之说,提出自己的本体论。只有这样,才能与佛道抗衡。

  • 标签: 道家 儒家 主导地位 新儒学 董仲舒 生存发展
  • 简介:元代巴蜀易学学者王申,其思想具有折中调和、兼容并包的特点,反映了当时儒道融通、朱陆合流的学术趋势。他一方面认同即物穷理,另一方面提出“觉即复”的观点,主张一念发动当下返善,强调“发明本心”,具有较强的心学意味。王申还提出“几学”来解释“觉即复”,在“几学”视野下可见从《易传》到程朱再到王阳明的知行观之间存在较为明晰的逻辑线索。在“几学”背景之下,王申提出“本无”的本体论和“诚敬”的工夫论。可以看出宋元儒家吸纳佛道来完善自身话语系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向先秦儒学复归的努力。

  • 标签: 王申子“觉即复” “几学” 知行合一 诚敬
  • 简介:作为《淮南》一书中论述兵学问题的专篇,《兵略训》包含着丰富的兵学思想。从战争观、道论、用兵思想、将帅观等几个方面来看,《兵略训》对《孙膑兵法》多有继承,二者呈现出一种先后相继的承递关系。但是,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孙膑更加强调战争的作用,而《兵略训》则是立足黄老道家来谈论军事问题,而且较多的吸收了儒家的为政理念,更加注重社会政治,从而使二者又呈现出较大的相异性。

  • 标签: 《兵略训》 《孙膑兵法》 战争观
  • 简介:关于《武》“未尽善”的原因,历来的主流观点是:周武以征伐取天下,不如虞舜揖让而受。此观点或导向德由天授,或导向仁义两难,这显然与孔子的思想相悖。除此之外,古今学者又提出了“未致太平”说和“声淫及商”说,这两种解释同样各有漏洞。考察《论语》中“善”字的用法,可以得出:“尽善”并不是指道德无亏,而是指达到完满的境界。进一步分析表明,美与真的统一是实现“尽善”的途径,《武》乐因夸饰伐纣的正义性而有违于此,所以孔子称其“未尽善”。在孔子的理想中,美具有伦理的意义,伦理具有审美的价值。

  • 标签: 孔子 《论语》 美学 天命
  • 简介:孟喜的阴阳运行轨迹思想采用了《易传》及《淮南》的"阴阳顺行"观点。就纳支而言,京房采用"阳顺阴逆"的原则,承续了董仲舒"阳顺阴逆"的阴阳运行观。京房以土星配乾卦,应是受到了董仲舒"尚土"学术思想的影响。孟京易学中透显的"贵微重始""大一统""三纲"等人道思想,与《春秋繁露》中的公羊大义直接相关。

  • 标签: 孟喜 京房 淮南子 春秋繁露 阴阳 五行
  • 简介:<正>齐瓦当纹饰注重反映客观现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间艺术的特征。有些瓦当则就是对现实生活、民风民俗的直接记录,因而成为研究古代齐国社会的一份重要形象资料。笔者在对齐瓦当的纹饰母题——“树木纹”考证的基础上(拙文《释树木纹——兼谈齐瓦当纹饰的符号特征》《管

  • 标签: 瓦当 祈子 纹饰 古代 母题 木纹
  • 简介:在孔门弟子中,孔予把颜回、阔骞、冉伯牛、仲弓归为“德行科”。“德行”不仅仅是指表面上的道德行为,而是具有比较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乐道”、“志学”、“孝悌”、“仁政”四个维度,并且按照“个体”——“家族”——“群体”的逻辑顺序展开。“乐道”、“志学”属于“个体”层面,首推颜回;“孝悌”属于“家族”层面,当推闵骞;“仁政”则属于“群体”层面,应推冉伯牛和仲弓。“乐道”、“志学”、“孝悌”、“仁政”反映了“个体”、“家族”和“群体”的关系,而这三种关系构成了当时整个社会运行的基础。这正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孔子看重德行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 标签: 儒家伦理 德行孔门弟子
  • 简介:《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孟子·告下》均有关于“色”和“礼”的论述。《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两者相同,有讨论“色”(情、欲)和“礼”(外在规范)关系的问题意识,也有“札”来自干情欲,是对情欲之调节或引导的表述,《孟子·告下》则不讨论这些问题。对情欲和礼之关系的认识,《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的思想倾向更接近《荀子》。用诗来改变人的情性之观念,《孔子诗论》和《毛诗序》一脉相承。

  • 标签: 孔子诗论 五行 孟子 荀子 毛诗序
  • 简介: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中国哲学与中国义理学的区别时指出,用哲学方式来重述中国义理学传统的好处在于:可以把义理学传统放置到近代学问的体系中加以审视,获知其在近代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也就是说,哲学是促使传统的学问获得近代知识自觉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再思”(Andenken)的思想方式,它是从对象的整体性出发,“排除任何立场和先验性假设,在回复性思考的过程,重新决定事物的秩序与因果关系,并以此建构整个意义的内容。”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中国文明 主体性 学时 叙述 理学传统
  • 简介:在进行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关注本体论,而中国古代哲学更加注重实际.事实上,中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样,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关注本体论的事实.我们的祖先不但在古希腊哲学家之前就提出了"五行"的哲学思想,而且更在"五行"思想产生前,他们就已经在思索、研究"土"、"水"、"气"等元素,并朦胧地提出了它们是物质世界的本原的观点.古代希腊哲学家们对于物质世界起源问题的探索是没有间断过的,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探索世界本原的自然哲学则常常被以立身处世为目的的社会哲学所打断.

  • 标签: 气——风 “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