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前面诸位先生谈了中国历史上关于"公正"、"公平"、"正义"、"公道"的思想观念和实际操作,揭示了这些观念和操作与西方不同的民族特点。它们都离不开一个"公"字。"公"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大概念、大理念,其内涵可集中地表述为"天下为公"的"公天下"。这在明清之际的王夫之、黄宗羲那里尤为明确和突出。"公天下"与"家天下"相对,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一《吕氏春秋》有《贵公》与《去私》篇。《贵公》讲,理想中的执政者应以天下为重,以公平为准则。
简介:普鲁东的唯物主义哲学观和经济观塑造了独特的艺术批判立场。两个哲学命题可以用来阐明他对当代艺术的理解。这两个命题分别是:对一切绝对的拒绝和与自由相关的理论。对于前者,普鲁东植入一种理性主义的分类学手法,这不仅拒斥了绝对主义所造成的二元对立,而且又展示出艺术创作的可能性领域。"自由"则被定义为身份的流动和职能的变化。艺术作为一种理想的转换力量,人类利用它能在多样性中实现动态的平衡。
简介:乔姆斯基一贯强调必须能证实、必须准确,而不能一味进行疯狂的拉康式推论。乔姆斯基这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乔姆斯基的另一个观点是,在当今时代,可公开对当权者进行犬儒式嘲讽,所以无须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而只要向大家摆明事实即可。对此类论调必须强烈反对。
简介:一"公"、"正"除了连用为"公正"之外,在中国思想史上,"公"和"正"两个概念往往也是分开来讲的。朱熹也提到这个问题,这也是历史事实问题。
简介:2016年是《乌托邦》发表500周年。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KUL)和(法语)鲁汶大学(UCL)共同举办了'我们时代的乌托邦'会议,讨论'乌托邦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以及我们怎样促成乌托邦的构建。
简介:乔治·鲁德是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和社会史家,主要研究领域为18—19世纪欧洲历史,尤其关注英法两国的群众骚乱、反叛和革命。鲁德对社会史的独特贡献在于他着重考察了骚乱、反叛和革命参与者本身,分析了他们的构成、行为和动机或意识形态。作为"下层史"的倡导者,鲁德强调从受压迫者视角进行历史研究。他对底层群众的细致探究和剖析,丰富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社会史。
品味“公天下”观念
普鲁东与艺术哲学
常犯经验主义错误如此公者实在难找
中国传统“公”、“正”、“公正”观念的析义和扬弃
比利时鲁汶大学“我们时代的乌托邦”会议综述
身份、意识形态与历史:乔治·鲁德的民众反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