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5
282 个结果
  • 简介:利用2006~2014年鲁西南地区菏泽、曹县和济宁3个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气象及物候观测资料,采用国际上流行的ForcTT积温模型模拟了当地常见、广泛分布的9种木本植物和4种草本植物展叶始和开花始的最佳积温开始日期和基础温度。结果表明:(1)模拟的木本植物展叶始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主要为1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主要为1℃。开花始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不同木本物种差异较大,开花期较早(3月)的毛白杨、旱柳和榆树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期集中在4~6月的物种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3月1日,基础温度在3~5℃之间,开花期最晚(7月)的槐树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4月1日,基础温度为4℃;(2)就草本植物而言,展叶较早(2~3月)的车前、苍耳和芦苇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1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1~2℃,展叶较晚(4月)的莲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期较早(4~6月)的车前和苍耳其开花始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2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为3℃,开花较晚(7~9月)的莲和芦苇模拟的最佳积温累积开始日期为4月1日,最佳基础温度分别为-1℃和2℃;(3)展叶始和开花始模拟的平均误差在2d左右。由此可知,无论是木本植物还是草本植物,ForcTT积温模型对展叶和开花始的模拟效果均较好,预测值和观测值间的相关系数普遍在0.90以上,达高度相关。

  • 标签: 物候期 模拟 Forc TT模型 鲁西南
  • 简介:观察气象、了解气象、谈论气象,这些在一般人眼里也许该属于成人的工作和话题范畴。可是,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却发现:在孩子的眼里,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是那么的有趣而生动。春天,他们问老师:“刚才(天上)那么多云,现在它们藏哪去了?”、“天上怎么会装得下那么多的雨呢?”;夏天他们会说:“天真热,云也躲起来了”;

  • 标签: 教育工作者 幼儿期 气象 科技 天气现象
  • 简介:生产实践中水稻生育变化是气候条件和品种更新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东北地区13个农业气象站点1992—2012年水稻试验观测资料,分析水稻生育的变化及其与东北变暖趋势、水稻品种调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生长季平均气温和≥10℃积温在1992—2001年呈显著增加趋势,水稻生长季积温的差别最大可达500℃.d,从2002年开始升温趋势减缓,并略有下降。相应地,2002—2012年与1992—2001年的物候基本上呈现相反的变化特征,其中抽穗、乳熟、成熟在1992—2001年明显提前,分别提前了3.1、2.9、4.5d/10a,移栽、分蘖、成熟则在2002—2012年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分别推迟了4.6、4.7、2.0d/10a;生育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播种-移栽、乳熟-成熟在1992—2001年分别缩短了0.7、1.6d/10a,而在2002—2012年则分别延长了2.9、2.8d/10a;总的来说,1992—2012年水稻全生育整体延长了3.7d/10a,其主要归因于营养生长期的延长。在试验资料比较完整的12个站点所做的分析表明,在东北水稻种植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通过品种调整适应气候条件的改变,多数站点水稻实际生育与品种审定生育日数差别较小,说明其品种的选择能够与当年的气候条件较好地匹配,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候资源。延吉站、梅河口站、通化站随着气候的持续波动又显示出水稻实际生育与品种审定生育日数偏差增大的趋势,宁安站和前郭尔罗斯站的水稻种植品种的审定生育日数几乎没有改变。因此,迫切需要对东北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和水稻种植适应气候变化的生产实践进行系统的总结,为东北水稻生产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撑。

  • 标签: 气候变暖 东北地区 水稻品种 物候期 生育期
  • 简介:应用1959—2009年松山区54218观测站的降水、温度资料,分析了玉米播种水热气象条件分布特点。主要结论:⑴51a来松山区春播≥10℃积温的初日分布特点是年际变率大,年代际变化不大。⑵随着气候变暖,≥10℃积温保证率提高。⑶春播低温冷害的发生特点是越早播种后期发生冷害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不易过早播种。⑷按照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玉米生长所需热量又要减小发生低温冷害的可能性原则,确定了松山区玉米平均开播日期和适宜播种。⑸春播相对湿润度指数分析表明春播干旱发生频率大。

  • 标签: 玉米 适播期 热量 降水量
  • 简介:利用1961—2011年气温资料分析了西安年平均气温及采暖期间平均气温变化特点与采暖指标的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前年平均气温较低,多在14℃以下,1984年最低,为12.7℃,1994年之后温度较高,多在14℃之上,近50a平均温度每10a上升0.44℃;50a间采暖季平均每10a上升0.51℃;各指标的年代际变化并不一致,其中80年代后供暖强度低于平均值,90年代后采暖结束较早,且供暖度Et数均低于近50a平均值(1734.4℃·d),2000年后,采暖开始较迟,且采暖较短,低于50a平均值(107d);年平均温度升高1℃,西安1年度日数减小206℃·d,采暖日减少9d。相对于1971—2000年的平均值,西安2001—2010年因气候变暖每年平均节能17.8%。

  • 标签: 采暖期 气温 供暖度日数 供暖强度 西安
  • 简介:青海省东部农业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工作、生活用房及弹药存贮库防御直击雷的设施主要包括架设独立避雷针、共用接地网及高炮的等电位连接,减少因雷击造成的灾害损失,达到保障作业点人身及赋产妥垒,

  • 标签: 青海 农业区 人工影响天气 作业点 防雷工程
  • 简介:利用FY-2G卫星云顶相当黑体温度(BlackBodyTemperature,TBB)资料和NCEP(NationalCentersforEnvironmentalPrediction)的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16—17日江淮流域中尺度涡旋引发的一次持续性梅雨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5年江淮流域此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与MCV的增强和减弱及西南急流的强度一致,降水主要与MCV有关,MCV的形成与对流系统的发展密切联系,对流系统有组织的发展、大量潜热释放及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触发了MCV。由此次暴雨过程MCV与MCS的关系和结构特征可知:MCV从对流层低层一直伸展至对流层高层250hPa,涡度最强中心位于对流层中低层。MCS有利于激发上升气流,湿Q矢量辐合与正涡度中心对应,有利于热量和水汽的垂直输送,加速MCV发展。MCV从产生至成熟阶段,中低层的水平平流项基本为负贡献,水平辐合辐散项决定MCV的形成和发展。此外,垂直运动直接影响涡度垂直输送项,从而影响MCV在垂直方向上的发展。

  • 标签: 中尺度对流涡旋 中尺度对流系统 湿Q矢量 黑体温度
  • 简介:随着鲜食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和效益的提高,农户往往将春播盲目提早而受冻,或秋播尽量推迟而受灾,最终得不偿失。本文根据平阳县历年气象资料和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进行理论的探索,确定春、秋玉米科学的适宜播,供广大农户参考。

  • 标签: 播期 鲜食玉米 秋玉米 春播 生长发育规律 秋播
  • 简介:利用江西省82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2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14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2年双季水稻物候观测资料,针对气候变暖对江西省稳定通过10℃初日、20℃终日以及双季水稻生育热量条件的影响,依据双季水稻熟性搭配种植对热量条件的需求,采用倒推法计算不同年代以及13个30a滑动平均序列的双季早稻适播,分析双季早稻适播起止日期与持续日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0℃初日总体呈提前趋势,尤其是2001年以后,大幅度提前;不同年代间20℃终日的变化幅度较10℃初日的小;适播起始日期大部分站点呈“推迟-推迟-大幅提前”的趋势,终止日期大部分站点呈“推迟-提前-大幅推迟”的趋势,持续日数一般呈“增加-减少-大幅增加”变化趋势。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江西省适宜采用“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种植双季水稻的地区逐步北扩,尤其是2001年以后,可采取“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的地区明显扩大。1981-2010年江西省除修水县、铜鼓县、资溪县等局部地区外,大部地区可采取“中熟+中熟”搭配方式。1991-2020年,除了修水、婺源等赣北局部地区种植仍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地区的热量条件均满足“中熟+中熟”搭配方式的双季水稻种植,或采取对热量条件要求更高的熟性搭配方式种植,如南昌县、樟树市等地可调整为“中熟+迟熟”或“迟熟+中熟”搭配方式,而泰和县、南康县、龙南县等地可因地制宜采取“迟熟+迟熟”搭配方式种植双季水稻,以充分利用热量资源,提高双季水稻产量与品质。

  • 标签: 气候变化 双季早稻 适播期 积温
  • 简介:通过诊断分析,提出梅雨期中国区域边界水汽输送特征模型,即高原中部区域西边界与低纬南海、西太平洋南边界为水汽输送流入主体,西太平洋东边界为水汽'流出'主体.数值模拟研究表明:1998年洪涝特大暴雨过程6月与7月份水汽输送通道特征存在差异,6月中下旬长江流域暴雨过程以西边界与南边界水汽流共同输送为主体,其中南海西太平洋区域水汽输送显著,7月份水汽输送过程以高原中部区域西边界'水汽流'为主体.因此,高原中部区域西边界与中国区域南边界的水汽输送对长江流域特大暴雨的形成均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边界水汽流的时空特征分析及其理论模型将为长江流域暴雨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梅雨期 区域边界水汽输送模型 数值试验 水汽流 时空特征 长江流域
  • 简介:17世纪有一段持续时间很长的寒冷,这在欧洲有详细的记载。至于这段寒冷是否与太阳活动有关,天文学家跟气候学家争论了几十年。现在,一位美国物理学家称,新的证据表明那段寒冷确实是由太阳活动造成的。

  • 标签: 太阳活动 平静期 小冰期 寒冷期 持续时间 天文学家
  • 简介:文章探究了播种对气候资源利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气候变暖对玉米适宜播种的影响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确定通辽地区玉米适宜播种.早播玉米与迟播玉米虽然在播种一出苗,出苗—七叶,七叶—拔节及乳熟—成熟期间的间隔天数及≥10℃积温差异较大,但全生育天数及总积温差异较小;早播玉米部分生育期间隔时间增长,迟播玉米播种—出苗期间隔时间缩短.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通辽 玉米 分期播种 适播期
  • 简介:利用河南省驻马店、沈丘和太康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90--2004年的蚱蝉物候观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蚱蝉始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温升高的气候背景下,蚱蝉始鸣呈提前趋势;3—6月平均气温对蚱蝉始鸣有显著的影响,始鸣与1月1日至平均始鸣期期间〉5℃有效积温关系最为密切。用积温法以5℃为发育起点温度,〉5℃初日为起始日期对各站蚱蝉始鸣进行模拟和预报,其效果优于平均法。

  • 标签: 气候变暖 蚱蝉始鸣期 物候 积温 模拟
  • 简介:使用采暖度日分析法和采暖室内温度采样分析等方法,了解掌握呼伦贝尔市采暖现状,分析采暖过程中的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以及气象服务在采暖方案优化中的潜力。分析表明:2014—2015年海拉尔地区采暖度日偏高11.7%,存在节能减排的巨大空间。呼伦贝尔市理论采暖开始和结束日期一般会偏离平均采暖日5d左右,在采暖初期与末期有38.6%的采暖日所需的理论采暖度日只占全部采暖度日的25.9%,若能根据天气预报制定采暖开始、结束日期,则可有效避免能源浪费。现阶段供暖企业针对冷空气过程的采暖调整方案会出现室内气温骤降、骤升的问题,存在结合冷空气过程预报和寒潮预警优化采暖方案的空间。

  • 标签: 呼伦贝尔市 采暖 耗能 气象服务
  • 简介:利用1960—2009年吉林省46个测站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利用采暖强度、采暖指数、气温趋势倾向和M-K检验方法,分析吉林省采暖气温变化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吉林省采暖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低于-20℃的日数明显减少。近50a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趋势倾向值为0.24℃/10a、0.42℃/10a;特别是近10a来上升趋势明显,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倾向值为0.84℃/10a、1.25℃/10a,最低气温的升温趋势较为明显。吉林省采暖开始日呈推迟趋势,采暖结束日呈提前趋势,从而使采暖期日数缩短。根据突变分析,采暖气温变化的突变年为1985年。吉林省采暖长、采暖强度强的年份大部分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采暖短、采暖强度弱的年份多出现在80年代以后。采暖指数分析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采暖指数以正值为主;80年代中期以后,采暖指数以负值为主,90年代均为负值,但在近10a采暖指数波动幅度加大。由于采暖强度降低、采暖期日数缩短,合理利用气温条件开展采暖工作,可以减少向大气排放CO2、SO2和NO2,对减缓气候变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采暖期 气温 采暖指数 采暖强度 能源消耗
  • 简介:对延伸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预报系统的整体框架、子模块构成和功能、预报方法、操作步骤及应用情况进行详细介绍。该系统主要有干旱、沙尘暴过程低频方法预报2个子系统,各子系统包括低频天气图、关键区低频曲线2种预报方法。目前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已使用该系统对西北地区东部的干旱过程和沙尘暴过程进行预报,就沙尘暴预报效果来说,2012年预报准确率达到75%,2011年和2013年的预报准确率均达到67%,预报时效达到8-31d。而对干旱过程的预报效果,2012年预报准确率达80%,2011、2013年分别达75%、67%,预报时效达6-30d。

  • 标签: 延伸期预报 干旱过程 沙尘暴过程 低频天气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