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稳斑汤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血脂的影响,进而评估该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作用。方法:将60只ApoE基因敲除小鼠高脂喂养13周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然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组,分别为模型组,稳斑汤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另取10只C57BL/6J小鼠设为空白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每日给予适量0.9%生理盐水灌胃,稳斑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
简介:摘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严重影响水稻种植效益的重要病害,可导致出现产量低、品质差等情况。本文结合了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控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尿激酶、阿替普酶、尿激酶原急性ST-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对我院2013.6-2016.6期间我院收治15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尿激酶(UK)组43例,阿替普酶(r-PA)组50例以及尿激酶原(Pro-UK)组64例。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阿替普酶组和尿激酶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P<0.05),但是阿替普酶组和尿激酶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这表明在对急性ST-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的治疗过程中采用阿替普酶和尿激酶原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相比尿激酶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增殖、成骨分化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信号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MSCs,加入1×10-11、1×10-9、1×10-7 mol/L瑞舒伐他汀为实验组,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为对照组,以噻唑蓝(MTT)测定细胞增殖。成骨诱导培养3、7、14、21 d,依次进行碱性磷酸酶(ALP)定量、茜素红染色及定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检测。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在24、48 h,只有1×10-7 mol/L组MSCs增殖显著增加(24 h:3.57±0.24比3.14±0.14,t=-3.851,P<0.05;48 h:4.19±0.18比3.44±0.11,t=-6.7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到72 h时,1×10-9 mol/L组MSCs增殖也显著增加(5.42±0.13比4.47±0.16,t=-8.7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成骨诱导培养3 d,1×10-7 mol/L组可显著增强骨形成蛋白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桥蛋白(OPN)、Ⅰ型胶原(ColⅠ)4种基因表达(BMP2:2.1±0.2比1.0±0.2,t=-6.736,P<0.05;Runx2:5.2±0.6比1.0±0.1,t=-11.959,P<0.05;OPN:1.8±0.4比1.0±0.2,t=-3.098,P<0.05;ColⅠ:1.9±0.3比1.0±0.3,t=-3.67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1×10-7 mol/L瑞舒伐他汀可使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和蛋白激酶B(p-Akt)高表达。诱导培养至14 d和21 d,1×10-9、1×10-7 mol/L两组ALP均显著增高(14 d:12.07±1.67、18.32±2.26比3.43±0.36,F=7.200,P<0.05;21 d:10.74±1.27、14.71±3.18比5.76±0.63,F=6.48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茜素红定量与染色相似,在同期1×10-9 mol/L和1×10-7 mol/L茜素红定量也高于对照组(14 d:5.6±0.8、6.2±1.2比1.0±0.2,F=5.600,P<0.05;21 d:5.8±1.1、7.1±1.8比2.4±0.3,F=5.9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瑞舒伐他汀促进MSCs增殖及成骨分化,其促骨形成可能与PI3K/Akt信号激活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疗效并探讨再灌注治疗的最桂策略。方法选择年龄≤65岁,适合静脉溶栓且无禁忌的AMI患者304例,分为两组。Ⅰ组143例,男109例,女34例,平均年龄58.61±4.23岁,溶栓后2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梗死相关血管(IRA)的血流量依TIMI分级,并与临床判定IRA再通率比较分析。Ⅱ组溶栓后未行CAG,共161例,男124例,女37例,平均年龄59.80±5.24岁。两组临床一般情况无显著并差异(P>0.05)。全部病例均在发病后8h内用链激酶静脉溶栓,并用肝素和阿斯匹林治疗。结果Ⅰ组IRA再通率为65.73%,Ⅱ组为69.57%,与文献相符。30天病死率较低,Ⅰ组为4.20%,Ⅱ组为4.35%。再通率和病死率均无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CAG显示TIMI血流2级和3级者为60.84%,这些患者从溶栓中获益。无创性再灌注指标判定IRA开通的94例中有8例CAG显示血管再次闭塞,再闭塞率为8.51%;而未开通的49例中有48例梗死区仍无血流灌注,说明无创性再灌注指标可以真实地反映IRA是否开通。总低血压(8.55%)及泵衰(7.23%)的发生率相对较高,经处理均未影响溶栓治疗。未发生过敏反应和严重出血病例。结论静脉溶栓治疗AMI安全有效,但血管再通率明显低于介入治疗。为使更多患者受益,在条件许可时应首选介入治疗。对溶栓失败或再次发生心肌缺血表现者,应立即实施挽救性介入治疗,以实现心肌再灌注与治疗基础性血管狭窄。
简介:
简介:摘要NTRK重排梭形细胞肿瘤(不包括婴儿纤维肉瘤)是2020年WHO软组织与骨肿瘤分类中一种以分子特征定义的病理组织学类型,该肿瘤在形态学上形成了一个独特且广泛的瘤谱,免疫组织化学常显示S-100蛋白和CD34双表达,其生物学行为与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他相关激酶融合的梭形细胞肿瘤也陆续报道,它们似乎与NTRK基因重排肿瘤有着相似的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考虑到分子病理技术的发展和激酶抑制剂的出现,提高对这类肿瘤的认知,可能为发生转移或需要术后治疗的患者提供更多的诊断和治疗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在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胸腔内注人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并与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中显效13例,占36.1%;有效17例,占47.2%;无效6例,占16.6%,总有效率达83.3%。对照组中显效8例,占22.8%;有效14例,占40.0%;无效13例,占37.1%,总有效率为62.9%。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出院半年后的随访分析,治疗组发生胸腔积液残留、胸膜增厚及粘连发生率和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结论胸腔内注入尿激酶对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有明显疗效,是减少胸膜增厚及粘连的有效方法,在临床早期应广泛推广,提高治疗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