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冠心病的类型之中,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严重疾病类型,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发病率和病死率都相当之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国内外专家都通过临床等实践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手段,不断地积累丰富的经验,探讨有效的治疗方式。溶栓治疗也在众多治疗方式中逐渐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救和治疗的常见有效方式。而尿激酶原有较好的溶栓功效,能够作用于血栓部位的纤维蛋白,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疗效有着很大的作用,并且从临床治疗的效果来看,血栓的溶解率高达70%以上,与此同时,其副作用相对较小,风险相较于其他治疗方式有明显降低,且并发症发病率也有所下降。本文将探讨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主要从安全性、效用、优势以及当下存在的不足、问题和未来改进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 100 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将 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 例 [1]。对照组采取 人尿激酶溶栓 方法,观察组采取重组 尿激酶原溶栓 的方法,比较两组病人冠脉再通率和完全流通率以及轻度出血总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的血管再次流通率和血管完全流通率都比对照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轻度出血总发生率 14.0% 比对照组 36.0% 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比较明显,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并且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到现在为止,是我国大部分医院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和运用。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实施早期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对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等方面所展现的应用价值与实施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于2022年11月-2023年5月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整合分析两组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结果 经对比实验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各项研究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呈现(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对患者血清炎症、心肌损伤的改善上、出血并发症的降低上、再通率及溶栓回落和胸痛缓解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该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价值良好,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尿激酶原溶栓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8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对症处理,试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尿激酶原溶栓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与临床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有效率以及临床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尿激酶、阿替普酶、尿激酶原急性ST-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对我院2013.6-2016.6期间我院收治157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尿激酶(UK)组43例,阿替普酶(r-PA)组50例以及尿激酶原(Pro-UK)组64例。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阿替普酶组和尿激酶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尿激酶组(P<0.05),但是阿替普酶组和尿激酶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这表明在对急性ST-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的治疗过程中采用阿替普酶和尿激酶原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相比尿激酶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对急诊PCI手术患者给予冠脉内尿激酶原注射给药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开展急诊PCI手术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顺序及编号随机分为研究组(39例)及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均开展急诊PCI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冠脉内尿激酶原注射给药,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靶血管及心肌灌注水平及诊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PCI术后两组患者cTFC、TMPG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研究组患者cTFC、TMP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本病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诊PCI手术患者给予冠脉内尿激酶原注射给药能够有效改善靶血管及心肌的灌注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尿激酶原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大鼠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36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Sham组(n=12)、AMI组(n=12)和尿激酶原组(n=12)。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大鼠AMI模型。建模后,尿激酶原组大鼠每天经尾静脉注射2.5 mg/kg尿激酶原,Sham组和AMI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持续4周,最终各纳入10只大鼠。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大鼠心功能,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肌红蛋白(Mb)、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Ⅰ)、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3和Smad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AMI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升高(均为P<0.05);与AMI组比较,尿激酶原组LVEF升高(P<0.05),LVESD、LVEDD、LVESV和LVEDV明显降低(均为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Sham组比较,AMI组Mb、CK-MB、cTnI、α-SMA、collagenⅠ及TGF-β1、Smad3蛋白水平升高(均为P<0.05),Smad7蛋白水平降低(P<0.05);与AMI组比较,尿激酶原组Mb、CK-MB、cTnI、α-SMA、collagenⅠ及TGF-β1、Smad3蛋白水平降低(均为P<0.05),Smad7蛋白水平升高(P<0.05)。结论尿激酶原可能通过TGF-β1/Smad3信号通路对AMI大鼠心脏重构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减轻心肌纤维化,保护心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9月至2018年8月河南STEMI注册登记研究在河南省66家医院总共入选的5 479例STEMI患者中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根据患者接受溶栓药物情况,分为尿激酶原组(n=638)和瑞替普酶组(n=702)。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入院时信息、院内治疗情况等。比较两组临床再通率、住院病死率、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死亡或放弃治疗、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缺血性卒中)和溶栓后出血情况。出血采用欧美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制定的出血分级。结果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两组STEMI患者的年龄分别为61.8(53.2,69.0)和62.6(52.1,69.8)岁,女性分别占23%(147/638)和25.1%(176/7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两组患者的临床再通率相似[82.1%(524/638)比84.9%(596/702),P=0.172],两组发病至开始溶栓的时间分别为194.5(135.0,290.0)min和190.0(126.0,292.0)min,溶通的时间分别为95.0(67.5,120.0)min和95.0(71.0,119.0)min。两组以上时间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尿激酶原组和瑞替普酶组的住院病死率[5.5%(35/638)比5.1%(36/702),P=0.770],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的比例[8.9%(57/638)比7.7%(54/702),P=0.410],住院MACCE的发生率[13.0%(83/638)比10.4%(73/702),P=0.137]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瑞替普酶组溶栓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尿激酶原组[7.8%(55/702)比3.8%(24/638),P=0.002]。进一步分析发现,瑞替普酶组口腔出血和BARC 1~2级出血的比例较尿激酶原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而两组脑出血的发生率相似[0.6%(4/638)比0.4%(3/702),P=0.715]。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调整基线资料后,两组疗效和安全性指标的比较结果与调整前一致。对于住院病死率、住院死亡或放弃治疗和住院MACCE,在调整基线资料的基础上加溶栓后出血事件,两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激酶原和瑞替普酶两种溶栓药物治疗STEMI的临床疗效相似。安全性方面,脑出血的发生率相似。虽然,瑞替普酶BARC 1~2级出血和口腔出血的发生率高于尿激酶原,但不影响住院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4月到2015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和B组,每组60例.A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B组患者采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比较A、B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情况.结果.B组患者的完全再通率(76.7%)和再通率(86.7%)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完全再通率(46.7%)和再通率(63.3%),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血16例,心绞痛26例,心力衰竭6例,再次心肌梗死2例;B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出血以及再次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8例,心力衰竭2例,B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6.7%)低于A组(41.7%),比较差异明显.结论.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455-02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分析对急诊 PCI手术患者给予冠脉内尿激酶原注射给药的应用与效果。方法:纳入我院 2017年 2月至 2019年 3月期间收治的开展急诊 PCI手术治疗的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 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顺序及编号随机分为研究组( 39例)及对照组( 39例),两组患者均开展急诊 PCI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冠脉内尿激酶原注射给药,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靶血管及心肌灌注水平及诊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 PCI术后两组患者 cTFC、 TMPG水平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 0.05),研究组患者 cTFC、 TMP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本病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对急诊 PCI手术患者给予冠脉内尿激酶原注射给药能够有效改善靶血管及心肌的灌注水平,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期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66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参照组、研究组,每组各33例。给予参照组患者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给予研究组患者早期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完成后,研究组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对于治疗有效率,研究组明显更高,形成了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参照组比较,P>0.05。结论:早期重组人尿激酶原静脉溶栓可有效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样本为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录的7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等分为37例对照组、37例实验组,分别开展常规溶栓治疗、常规溶栓治疗+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溶栓再通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实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不易出现并发症,组间差异显示为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简介:目的评价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6月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88例。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应用尿激酶溶栓,观察组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比较两组间的疗效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临床判定和冠状动脉造影评价的冠状动脉再通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肌酸激酶同工酶的达峰时间、平均再通时间以及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心力衰竭及梗死后心绞痛的例数较少,且无缺血性卒中和死亡发生。结论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的再通率高,出血风险也较低,是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的临床研究。方法 挑选院内2019年1月-2020年1月治疗的60例STEMI病患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予以尿激酶医治,研究组则予以重组人尿激酶原医治,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医治成果。结果 研究组ST段回落≥50%率、ST段完全回落率、冠脉再通率与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率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医治STEMI效果突出,能够有效帮助心电图ST段的回落与血管再通,值得临床广泛运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