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意义。方法对40名健康对照者、40名急性发作期及40名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均进行血清CRP和PCT浓度水平测定。对40名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在入院时、入院后7D、出院前血清CRP和PCT浓度水平变化测定。结果1.急性加重组血清CRP和PCT浓度高于稳定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加重组患者入院时血清CRP和PCT浓度高于入院7D、出院前血清CRP和PCT浓度,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和PCT浓度可以作为AECOPD炎症指标,衡量其病情变化及严重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重症非病毒性肺炎中降钙素原和血清前白蛋白对其短期预后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1月-2023年1月在本院治疗的50例重症非病毒性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划分危重组和极危重组,对比其降钙素原和血清前白蛋白等指标水平。结果 较危重组,极危重组的PCT指标显著上升,而PA/PCT和AIB/PCT水平显著下降,重症监护时间和死亡例呈正比(P均<0.05),而PA、CRP和AIB指标、PA/CRP 和ALB/CRP指标、性别、年龄等两组相差不大(P均>0.05)。结论 对于重症非病毒性肺炎患者进行血清PCT、PA/PCT和AIB/PCT等检测均可反映患者的病情严重度,而PA/PCT可有效预测重症非病毒性肺炎短期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血流与尿路感染大肠埃希菌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大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大肠埃希菌感染2型糖尿病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感染途径分为血流感染组(40例)及尿路感染组(42例),均进行PCT、FD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D-二聚体(DDi)、抗凝血酶Ⅲ活性、血电解质等检测,两组上述资料进行比较;以PCT与其他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并以PCT为因变量,其他相关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比较,血流感染组体温(T)[(39.49±0.64)℃]、白细胞计数(WBC)[(14.92±11.7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NEU)[(13.39±11.60)×109/L]、单核细胞计数(MONO)[(0.72±0.36)×109/L]、NLR[(14.86±10.52)]、PLR[(199.15±160.69)]、PCT[(22.81±17.86)μg/L]、CRP[(133.44±63.63)mg/L]、FDP[(49.71±41.44)mg/L]、DDi[(16.56±12.20)mg/L]均高于尿路感染组[(37.12±1.20)℃、(9.04±3.95)×109/L、(6.25±4.02)×109/L、(0.42±0.29)×109/L、(3.67±3.34)、(120.01±44.08)、(4.46±8.69)μg/L、(39.22±22.16)mg/L、(3.81±3.41)mg/L、(0.84±0.7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356、2.578、3.162、2.958、5.538、2.591、2.810、4.825、2.902、2.375,均P<0.05);而血流感染组的血小板(PLT)[(167.50±104.93)×109/L]、淋巴细胞计数(LYM)[(1.06±0.58)×109/L]、血钠[(130.89±6.50)mmol/L]、抗凝血酶Ⅲ[(57.88±16.28)%]均低于尿路感染组[(239.40±82.52)×109/L、(2.14±0.71)×109/L、血清钠(138.46±5.96)mmol/L,抗凝血酶Ⅲ(90.11±8.9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53、-6.313、-4.046、-7.350,均P<0.05);行PCT的相关分析:PCT与T(r=0.387)、WBC(r=0.355)、NEU(r=0.368)、CRP(r=0.605)、FDP(r=0.616)、DDi(r=0.486)均呈正相关(均P<0.05),与血清钠(r=-0.319)、抗凝血酶Ⅲ(r=-0.465)均呈负相关(均P<0.05),PCT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DP、T与PCT显著相关。结论经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的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指标PCT、T、WBC、NLR、CRP、FDP、DDi显著高于经尿路感染,而PCT与T及FDP均显著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白血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34例,将其充当实验组,而后选择同期入院的健康人员34例,将其充当参照组,利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PCT含量检测,最后对两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对和总结。结果两组受检人员经检测后,实验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水平同参照组比对明显较高,组间数据结果由统计工具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产生。实验组患者中,C反应蛋白阳性占比为86.7%,降钙素原阳性占比为60.0%,D-二聚体水平阳性占比为66.7%。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行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及D-二聚体检测,可以将患者机体感染和纤溶系统充分体现,从而为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D-二聚体与乳酸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60例,根据患者进入研究28d后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42例患者,死亡组18例患者。入选的60例患者均在入院后,经临床诊断明确为脓毒血症后24h之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其降钙素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并采集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乳酸水平,及降钙素原阳性率、D-二聚体阳性率、乳酸阳性率。并分析患者早期降钙素原、D-二聚体与乳酸阳性率与28d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生存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乳酸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的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患者28d死亡率如下入组早期3项指标均为阴性的患者10例,均存活,死亡率0.00%;1项指标为阳性的患者25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8.00%;2项指标为阳性的患者18例,死亡10例,死亡率55.56%;3项指标均为阳性的患者7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85.71%。这一结果提示,脓毒血症患者降钙素原、D-二聚体及乳酸3项指标的阳性数量越多,患者28d死亡率越高。结论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乳酸水平均对脓毒血症患者的死亡有较好的预测意义,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的敏感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颅脑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诊断与预后分析中,降钙素原以及C-反应蛋白指标的参考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2例老年颅脑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再选择相同时间段内22例未出现感染的老年颅脑手术患者为参照组,对两组患者术后当日以及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当日相关临床指标对比后差异明显,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但接受治疗7d、12d后上述指标对比无差异存在(P>0.05)。结论针对老年颅脑手术后出现颅内感染的患者,应用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指标进行诊断观察的效果较好,这一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探索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联合检测在上呼吸道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于安丘市某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对其进行白细胞总数、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比较联合检测的诊断效率。结果及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血清WBC、CRP、PCT联合检测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体液复苏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与B型尿钠肽(BNP)的检测意义。方法抽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对象均接受体液复苏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清PCT、BNP及其他指标(如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pH值、钠离子、氯离子等)。比较64例患者体液复苏治疗前后治疗相关指标。根据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50例)与死亡组(14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2、3 d血清PCT与BNP水平。结果体液复苏治疗后,6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pH值、PCT降低,而钠离子、氯离子及BN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存活组与死亡组PCT、BNP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 d,两组PCT逐渐降低,BNP逐渐升高(P<0.05),且存活组PCT低于死亡组,BNP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体液复苏治疗后血清PCT下降,而BNP升高,可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多种危重症评分(CIS)及生物标志物降钙素原(PCT)对腹腔感染(IAI)导致血流感染(BSI)脓毒症患者早期和晚期预后的评估价值以及PCT在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最终诊断为IAI且就诊24 h内至少有1次血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就诊当天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计算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诊脓毒症死亡风险评分(MEDS)、Logistic器官功能障碍评分系统(LODS)评分、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比较不同革兰染色菌感染者之间以及不同28 d或60 d预后患者之间各指标的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PCT对单一细菌IAI导致BSI脓毒症病原学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各种CIS和PCT对IAI导致BSI脓毒症患者28 d和60 d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单一细菌IAI导致BSI脓毒症患者221例,28 d病死率为19.9%(44/221),60 d病死率为25.8%(57/221);革兰阳性菌(G+菌)感染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革兰阴性菌(G-菌)感染患者(28 d:34.6%比11.4%,60 d:42.0%比16.4%,均P<0.01)。与G+菌感染患者比较,G-菌感染患者PCT水平明显升高〔µg/L:4.31(0.71,25.71)比1.29(0.32,10.83),P<0.05〕。无论是28 d还是60 d,死亡组患者CIS及生物标志物PCT均明显高于存活组〔28 d死亡组比存活组:SOFA评分(分)为6.0(4.0,10.0)比3.0(2.0,5.0),MEDS评分(分)为11(9,14)比6(6,9),LODS评分(分)为4.0(2.0,6.0)比1.0(0,2.0),APACHEⅡ评分(分)为17.0(15.0,24.0)比12.0(8.0,15.0),PCT(μg/L)为3.48(1.01,26.70)比2.45(0.32,15.65);60 d死亡组比存活组:SOFA评分(分)为6.0(4.0,10.0)比3.0(2.0,5.0),MEDS评分(分)为9(6,14)比6(6,9),LODS评分(分)为4.0(1.0,5.0)比1.0(0,2.0),APACHEⅡ评分(分)为16.5(12.0,20.0)比12.0(8.0,15.0),PCT(μg/L)为2.67(0.98,17.73)比2.22(0.31,16.75);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① PCT对单一细菌IAI导致BSI脓毒症患者病原学鉴别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95%可信区间(95%CI)为0.648~0.833〕;当PCT的最佳截断值为1.82 µg/L时,其诊断G-菌感染的敏感度为74.0%,特异度为68.2%;当PCT>10.92 µg/L时,其诊断G-菌感染的特异度可达81.8%。②在预测IAI导致BSI脓毒症患者28 d和60 d预后方面,APACHEⅡ评分的AUC最大〔28 d:0.791(95%CI为0.680~0.902),60 d:0.748(95%CI为0.645~0.851)〕;当APACHEⅡ评分>14.5分时,预测患者28 d和60 d死亡的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9%、88.5%。PCT对IAI导致BSI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较低〔28 d AUC:0.610(95%CI为0.495~0.725),60 d AUC:0.558(95%CI为0.450~0.667)〕。结论PCT在判断IAI导致BSI脓毒症患者病原菌方面较为可靠;但在评估早期和晚期预后方面,APACHEⅡ评分可能更具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载脂蛋白(NGAL)联合降钙素原(PCT)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9例,根据是否出现AKI分为非AKI组(40例)和AKI组(49例),入院后收集1、6、12、24 h的静脉血和尿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时间点尿NGAL、PCT水平变化,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尿NGAL联合PCT对脓毒症AKI的早期预测价值。结果AKI组患者在6、12、24 h时间点的血肌酐水平高于1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KI组患者在6、12、24 h时间点的血肌酐水平高于同时间点的非AKI组患者(P<0.05)。AKI组尿NGLA水平随各时间点呈逐渐升高趋势,24 h达高峰;AKI组患者各时间点的尿NGLA水平显著高于非AKI组(P<0.05)。PCT水平与不同时间点的尿NGLA水平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03、0.724、0.769、0.821,P<0.05)。ROC曲线显示PCT、尿NGAL单独预测脓毒症AKI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7(95%CI:0.622~0.706)、0.726(95%CI:0.685~0.751),两者联合后曲线下面积可提高到0.801(95%CI:0.775~0.832),诊断截断值分别为5.94 μmol/L、167.87 ng/mL。结论尿NGAL联合PCT检测对脓毒症AKI的预测价值优于尿NGAL、PCT单一指标进行脓毒症AKI预测,有望为脓毒症AKI的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素结合蛋白(HBP)、降钙素原(PCT)、前清蛋白(PA)水平变化在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颅脑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80例患者为感染组,根据其感染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感染组(33例)、中度感染组(36例)、重度感染组(11例);未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80例患者为非感染组。所有入组患者均在术前0 h、术后12 h、术后第3天、术后第6天检测HBP、PCT、PA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感染组患者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的HBP、PCT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PA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各时间点的HBP、PCT水平均高于术前(均P<0.05),随时间呈降低趋势;手术后各时间点的PA水平均低于术前(均P<0.05),随时间呈先降低再升高趋势。重度感染组术前HBP水平为35.45 ng/ml(23.61 ng/ml,59.44 ng/ml),高于轻度感染组[12.51 ng/ml(5.11 ng/ml,19.92 ng/ml)]和中度感染组[22.22 ng/ml(16.49 ng/ml,27.55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1.167、19.105,均P<0.05);重度感染组术前PCT水平为1.50 μg/L(1.27 μg/L,2.44 μg/L),高于轻度感染组[0.53 μg/L(0.25 μg/L,0.85 μg/L)]和中度感染组[0.90 μg/L(0.47 μg/L,1.42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36.167、14.875,均P<0.05);重度感染组术前PA水平[159.22 mg/L(141.61 mg/L,191.79 mg/L)]均低于轻度感染组[215.91 mg/L(195.21 mg/L,239.90 mg/L)]和中度感染组[194.48 mg/L(178.40 mg/L,207.60 mg/L)](Z值分别为35.955、19.567,均P<0.05)。术前HBP、PCT水平和感染程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37、0.485,均P<0.01);术前PA水平和感染程度呈负相关(r=-0.576,P<0.01)。术前单一指标检测时,PA预测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0.808(95% CI 0.741~0.874)];HBP预测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特异度最高(96.3%);三者联合检测时预测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AUC[0.892(95% CI 0.839~0.944)]大于其他单一指标,且灵敏度最高(86.3%)。术后12 h单一指标检测时,PCT诊断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AUC最大[0.804(95% CI 0.734~0.874)];HBP诊断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特异度最高(98.6%);三者联合检测时诊断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AUC[0.895(95% CI 0.840~0.950)]大于单一指标,且灵敏度最高(85.0%)。结论HBP、PCT、PA水平可为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无菌性炎症的早期诊断提供参考;HBP、PCT、PA联合检测可更好地早期诊断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腹腔淀粉酶、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与临床相关胰瘘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作为胰瘘发生的早期预测指标及其准确性,为术后早期胰瘘的鉴别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寿光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诊断为胃癌并接受胃切除术的3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90例,女性182例,年龄28~83岁,平均年龄(63.5±10.6)岁。对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第3天血清CRP和降钙素原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采用ROC曲线确定最佳截断值,计算最佳临界值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对影响胃癌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术后临床相关胰瘘发病率5.37%(20/372),包括B级胰瘘18例,C级胰瘘2例。胃癌术后预测临床相关胰瘘发生术后第1天淀粉酶临界值为2036 U/L,血清CRP临界值为18 mg/dL,降钙素原临界值为0.85 μg/L。单因素分析发现体重指数、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术后第3天血清CRP及降钙素原均是胃癌术后胰瘘发生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体重指数>25 kg/m2、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2036 U/L和术后第3天血清CRP>18 mg/dL是预测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胃癌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和第3天血清CRP联合预测临床相关胰瘘发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7.6%和90.4%。结论胃癌根治术后第1天腹腔淀粉酶和第3天CRP联合预测临床相关胰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胃癌术后第3天的降钙素原预测临床相关胰瘘的准确度有限,不推荐其作为胃癌术后胰瘘的早期预测指标。
简介:目的探讨血培养联合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诊断新生儿败血症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固相免疫色谱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PCT、hs-CRP浓度,并与血培养结果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败血症组患儿中PCT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败血症组患儿血培养结果与PC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败血症组患儿血培养结果与hs-CRP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T与hs-CRP均可作为早期识别新生儿败血症及其严重性的重要指标,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补充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儿108例,其中包括细菌性感染患儿54例记为A组、病毒性感染患儿54例记为B组,同期选取无感染新生儿54例作为C组。三组新生儿均行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检测。比较三组新生儿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三组间比较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水平,A组明显高于B、C组,B组明显高于C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中,使用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检测可达到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同时能区分不同类型的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急性细菌性脑膜炎与病毒性脑膜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探讨降钙素原在两者疾病鉴别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分3组正常对照组、细菌性脑膜炎组以及病毒性脑膜炎组。分别对三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以及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细菌性脑膜炎组WBC计数、CRP水平以及PCT水平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膜炎组WBC计数以及CRP水平略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存在差异但是相关参数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PCT水平无明显变化;与病毒性脑膜炎组相比,细菌性脑膜炎组WBC计数、CPR水平以及PCT水平均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WBC计数与CRP水平与病毒性脑膜炎组相应参数有重叠,而PCT水平无重叠。结论降钙素原对早期鉴别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CRP(C反应蛋白)、PCT(降钙素原)联合肺功能检测在间质性肺炎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间质性肺炎患者65例作为观察组,6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入院时抽取血液样本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CRP和PCT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CRP(35.21±14.39)mg/L和PCT(0.43±3.32)ng/m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RP(3.34±1.12)mg/L和PCT(0.10±0.0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PCT的敏感度高于单项指标检测的敏感度。结论CRP、PCT联合肺功能检测有助于间质性肺炎的诊断和治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将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检测对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均选自我院2019年4月到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54例,并将其设定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4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对照组,检查并对比两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白细胞计数检查结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白细胞计数,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观察组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以及白细胞计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通过检测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联合降钙素原,将能够准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进展,从而调整对患者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肌钙蛋白(cTnI)、降钙素原(PCT)对心脏术后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的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次研究筛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5月收治的89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感染性休克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合并感染性休克)43例与观察组(合并感染性休克)46例;两组均使用免疫散射比浊法与免疫吸附试验法对其PCT、cTnI水平进行检查,并对比。结果两组接受心脏手术患者经血清检验显示,观察组46例患者cTnI水平与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接受心脏手术治疗后,发生感染性休克开始发病时cTnI、PCT水平最高,与治疗12h及治疗24h后对比(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患者cTnI、PCT水平则呈现下降趋势。结论临床中心脏术后是否为感染性休克,可检测其降钙素原、肌钙蛋白水平进行鉴别,并对病情病情发展程度有良好的预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