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人口老年化的趋势进一步加深,全球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心血管疾病已成为造成居民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生长分化因子15是转化生长因子β家族中的应激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生长因子受体,激活ALK4/5/7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在心肌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巨噬细胞中表达,起到保护心脏。有研究证明,高水平GDF-15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正相关。在心肌肥大、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中,GDF-15的表达明显升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的水平变化,并探讨二者与熊去氧胆酸(UDCA)短期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PB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各80例。收集PBC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样本,采用ELISA法检测样本中Nrf2及HO-1的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法、黄嘌呤氧化酶法分别检测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并进一步分析UDCA治疗前后PBC患者血清中Nrf2、HO-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治疗前PBC患者血清Nrf2、HO-1含量分别为(626.07±103.95)U/L、(16.62±5.06)U/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分别为164.45±35.12)U/L、(11.74±2.0)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与治疗前比较,UDCA治疗后1个月PBC患者血清中Nrf2[(754.30±104.36)U/L]、HO-1[(22.60±5.51)U/L]含量显著增加(P均<0.001),肝功能各项指标也得到改善(P均<0.001)。患者治疗前血清中Nrf2水平(r=0.751,P=0.012)、HO-1水平(r=0.621,P=0.038)与治疗效果均呈正相关。以治疗前Nrf2=586.17 U/L作为阈值,预测的UDCA短期疗效的敏感度为84.6%,特异度为77.5%,曲线下面积为0.824(P<0.05);以治疗前HO-1=14.92 U/L作为阈值,预测的UDCA短期疗效的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75.0%,曲线下面积为0.861(P<0.05)。结论Nrf2、HO-1在PBC患者疾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在血清中的基线水平及动态变化同UDCA疗效相关,可以提示PBC患者对UDCA短期治疗的应答情况。
简介:摘要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是妇科常见病及疑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母-胎界面免疫耐受失衡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是一种参与调控母-胎界面免疫功能的细胞因子,在胚胎着床、胎盘及胎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G-CSF在正常妊娠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URSA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URSA病理机制和临床干预技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简介: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基质金属蛋白酶2(TGF-β1/ERK1/2/MMP-2)通路在腺样囊性癌(ACC)侵袭和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株为研究对象。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ERK通路抑制剂U0126处理ACC-2细胞。MTT检测ACC-2细胞的增殖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blot蛋白印迹检测ACC-2细胞中ERK1/2的活化及MMP-2的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ACC-2细胞中MMP-2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TGF-β1及U0126干预后,ACC-2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TGF-β1刺激可增强ACC-2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增加ACC-2细胞p-ERK1/2和MMP-2蛋白以及MMP-2mRNA的表达,而U0126阻断ERK磷酸化后,抑制了TGF-β1刺激的增强作用,ACC-2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降低,MMP-2蛋白和mRNA的表达均下降。结论TGF-β1/ERK1/2/MMP-2通路参与了人唾液腺ACC侵袭和迁移能力的调节。TGF-β1可通过上调ERK1/2,继而上调MMP-2,促进人唾液腺ACC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ERK1/2可能成为人唾液腺ACC侵袭防治的新靶点。
简介:目的了解小鼠创面外用冻干鼠表皮生长因子(mEGF)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β(PPAR—β)表达量的变化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于70只BALB/c小鼠背部脊柱两侧验组制作1个1.5cm、×0.5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将左侧创面设为实验组、右侧创面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创面滴加mEGF溶液(5μg/mL)、对照组创而滴加生理盐水。(1)伤后7、11、16d各取20只小鼠,评估创面愈合率(2)伤后1、3、7、11、14、18d切取创缘组织(每时相点创面数为10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PPAR—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PPAR—βmRNA表达量,结果均用积分吸光度(IA)值表示.对实验数据行t检验。结果(1)创面愈合率:伤后7、11、16d,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03、6.05、11.90,P值均小于0.01)。(2)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伤后早期PPAR—β蛋白主要表达于2组创面肉芽组织Fb以及创缘KC胞核中,创面上皮化后主要表达于新达于新生上皮及其下层Fb中,创面修复后表达逐渐减弱。实验组伤后各时相点PPAR-β蛋白表达量明显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15~7.37,P〈0.05或P〈0.01),其中伤后3d达高峰[IA值为(3.46±1.33)×10^3],此时对照组IA值为(2.35±1.09)×10^3。(3)原位杂交:伤后2组创D面PPAR—βmRNA表达均开始上调,主要阳性表达部化为创面Fh及创缘KC胞质,持续至创面上皮化基本完成时,表达量开始下降。实验组创面各时相点PPAR—BmRNA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为2.35~6.64,P〈0.05或P〈0.01),其中伤后3d达峰值[1A值为(7.3±2.6)×10^6],此时对照组IA值为(4.5±3.0)×10^6结论外用mEGF可上调小鼠创面组织中PPAR—β表达并促进创面愈合。
简介:核因子-kB(nuclearfactor-kB,NF-kB)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的一种核转录因子,在细胞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细胞因子,DNA损伤等因素刺激后可被活化,增强多种基因的转录,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粘附分子,受体,急性期蛋白等,尤其为多种细胞因子转录所必需,包括TNF-α(tumornecrosisfactor-α),IL-1,IL-6,IL-8等在炎症反应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炎症介质,而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又是多种疾病状态发生发展的基础,且可导致失控的炎症反应,造成宿主自身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广泛损害,进而引起SIRS(systemicinflamatoryresponsesyndrome)、ARDS(dault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MOD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甚至死亡,因此NF-kB是多种信号转导的汇聚点,本文对NF-B对细胞因子的基因调控及其及炎症反应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对炎症反应的控制提供治疗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与术后调节反应、正/负相对调节(PRA/NRA)、调节灵敏度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0年9—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24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测量患者双眼注视40 cm处调节视标的调节反应、PRA/NRA、调节灵敏度和单眼注视40 cm处调节视标的调节灵敏度。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患者术后3个月双眼调节反应为(0.28±0.24)D,比术前[(0.08±0.24)D]显著提高了0.2 D[95%置信区间(CI):0.033~0.363 D,P=0.015]。术后3个月的NRA为(2.46±0.39)D,比术前[(2.17±0.36)D]显著提高了0.29 D(95%CI:0.012~0.571 D,P=0.039);PRA术前为(-2.08±0.95)D,术后3个月为(-3.13±1.65)D,比术前显著改善了-1.05 D(95%CI:0.125~1.979 D,P=0.023)。患者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双眼调节灵敏度分别为(8.58±2.21)cpm和(9.33±2.39)cpm,比术前[(6.00±2.00)cpm]分别显著提高了2.58 cpm[95%CI:1.485~3.681 cpm,P<0.001]和3.33 cpm[95%CI:1.937~4.729 cpm,P<0.001]。患者术后1个月时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2.58 cpm(95%CI:1.644~3.523 cpm,P<0.001);术后3个月时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4.88 cpm(95%CI:3.665~6.085 cpm,P<0.001)。术后1个月时非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1.96 cpm(95%CI:1.019~2.898 cpm,P<0.001);术后3个月时非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术前显著增加了5.13 cpm(95%CI:3.915~6.335 cpm,P<0.001)。术后1个月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比非主导眼显著提高了1.33 cpm(95%CI:0.130~2.537 cpm,P=0.03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经过手术治疗后,双眼聚散-调节系统联动功能逐渐恢复正常,调节功能得以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Foxp3+调节性T细胞(Foxp3+Treg)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6例喉鳞状细胞癌和15例正常喉部组织中Foxp3+Treg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喉癌组织中Foxp3+Treg表达显著多于正常组织,差异显著(P<0.01);低分化组Foxp3+Treg细胞数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组(P<0.01);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Foxp3+Treg细胞数高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喉癌组织中Treg细胞增多可能导致肿瘤免疫逃逸,Treg细胞表达受肿瘤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其数量变化可能与喉癌的发生发展有直接关系。
简介: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建立和维持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若干实验模型已证明它可以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维持同种异体移植耐受并预防过敏性疾病.限制其临床应用的原因与它明确的细胞表型和外周血中有限的数量有关,即占CI4+T细胞的百分比不超过5%-10%.近年来,利用多色流式细胞仪和免疫吸收柱技术的Treg分选方法提供了克服这些障碍的途径,并开启了Treg临床应用的大门.本综述突出Treg的特点,描述细胞分选和体外扩增技术的当前信息,并概述近几年开展的过继转移实验和免疫治疗临床试验.可以预见,Treg的过继转移将会称为一种很有前途的免疫抑制治疗.
简介:0引言调节性T细胞(Treg)即抑制性T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使机体保持保护性免疫又不发生病理性免疫。效应性T细胞对免疫反应的启动和Treg对免疫反应的下调之间的失衡可导致皮肤慢性炎症或自身免疫。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描述了抑制性T细胞,但由于缺乏识别的标记,对此亚群的认识未有进展。20世纪90年代Sakaguchi等首先描述了一种天然存在于小鼠的表达CD25的CD4·T细胞。动物研究揭示此亚群细胞能抑制抗肿瘤免疫,预防多种自身免疫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和自身免疫糖尿病,并能诱导对皮肤同种移植物的耐受。其后,在人类也描述了此亚群。积累的证据提示这些细胞可能在多种皮肤病中起作用。